APP下载

论王昌龄五言古诗的崇道意识

2014-07-14杜佳阳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长沙410015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
关键词:王昌龄归隐友人

⊙杜佳阳[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长沙 410015]

作 者:杜佳阳,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诗人王昌龄以其七绝在盛唐诗坛脱颖而出,被赞为“七绝圣手”,其中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代表的边塞诗尤受推崇。就体裁而言,除了七言绝句之外,王昌龄在五言古诗的创作上,成就也非常突出。王昌龄的五言古诗具有广泛的内容: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感,佛道禅境的清寂虚明等等,风格多样。这些五言古诗中有不少表现诗人崇道的诗歌,让我们了解到一个不同于传统印象中发奋进取、意图建功立业,以边塞诗歌闻名于世的王昌龄。

崇道隐逸,是我国古代各个朝代知识分子的常有心态,在唐朝这个较为开放的时代,道教更是受到了皇帝的推崇,更不用说像李白、王维、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他们向往逍遥于天地之间,希望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以让大自然美景和清净无为的生活情趣成为其精神寄托和慰藉。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就有一些诗歌体现了崇道隐逸的心态,主要表现在王昌龄赠友诗中的隐逸思想、王昌龄隐居生活的体验及求仙问道的经历三个方面。

一、赠友诗的隐逸思想

王昌龄一生交友众多,他的诗作里有不少为赠送友人之作,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友人遭遇不如意的积极劝勉,也经常流露出劝勉友人归隐山林或修道成仙的情感,同时对友人的归隐生活充满羡慕和赞美之情。

“昨日辞石门,五年变秋露。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中,诗人五年之前从家乡和友人一起出去谋仕的勃勃雄心,到现在依然成空,自己和友人都只身居下僚。诗人烦闷的心情如同傍晚飞雨引起的雾霭一般,虽然大雨滂沱,诗人依然“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直到雨后山月出来,和故人畅叙怀抱之后,诗人的心情才开朗起来,想到“冯公尚戢翼,元子仍局步”的现实窘境,诗人劝勉友人“拂衣易为高,沦迹难有趣”,同时表达自己的心愿“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与友人相约归隐。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中,诗人与友人在南溪之上乘月泛舟饮酒,溪边幽翠的竹林,空崖上滴答的春泉,阴地上出生的小草,久而久之,风吹动榛子的声音也沉寂了,远远地传来砍樵的声音……在这异于人境的溪谷深处,诗人悠然沉醉于此情此景,自然生发出“永然沧州意”。诗人便想仿效古人“,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同时劝勉友人“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缑岑信所克,济北余乃遂”。友人必会向王子晋一样成仙而去,而自己也将遂成仙飞升之愿,从济北黄石公游。诗人还定下约期“,仲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可见其归隐之心如何强烈。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写于诗人赴岭南贬所途中所作,诗人所寄友人张十一也被贬岭南,诗中诗人为劝慰友人,对张十一开玩笑说“:孰云议外降,岂是宦娱游。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今既近苏仙之故里,又可求岭南之丹砂,则得道成仙、解脱世网就有办法了。从诗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诗人的友人还是诗人本人对于求仙得道都十分向往。

这些赠送友人的诗作中,王昌龄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强烈向往之情。当他感叹自身不见用于朝廷的无能为力,或是当他忘情于山水之间时,都常常使他产生一种出世忘机之道心,正如其在《宴南亭》中所说“物状如丝纶,道心为予决”。同时,他也劝诫友人一起超脱于尘世的纷扰而追寻隐逸的道路。

二、隐居生活的体验

王昌龄的隐逸思想不仅体现在其赠送友人的诗中,在生活中,他也确实有实践体验,常常有幽居感悟之作。据考,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入仕之前,先后有两次隐居学道的经历:一次是在开元七年末至开元八年初春的嵩山隐居,前后约八个月;一次是在开元十四年春的石门谷隐居,约一年时间。②这个时期的诗歌包括以下几首:

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宴。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独游》)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或问余所营,刈黍就寒谷。(《秋兴》)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题灞池二首》)

诗人的隐居生活十分惬意,或闲卧林间,听风感物;或垂钓南涧,目送飞雁;或在南窗著书,或在东园刈韭,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静穆闲淡的境界,充满了道家山水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和物我为一的状态。

在隐居期间,王昌龄不仅重视独游的感悟,也结交友人。在他隐居的石门谷,诗人常建也去探访过,并写下了《宿王昌龄隐居》的诗篇:“清溪深不测,隐处为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在赞扬王昌龄隐居处的清溪孤云、松际微月、茅亭花影、药院苔纹美景的同时,自己也要谢绝尘世,归隐深山,以鸾鹤为群,隐逸余生。③

虽然王昌龄在隐居之后进入仕途,但在其后依旧有表现归隐之心的诗作。如王昌龄任校书郎时所作的《宿裴氏山庄》:“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静坐山斋月,清溪闻远流。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即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的想法。

三、谒道求仙的经历

王昌龄除了亲身隐居之外,还常常拜谒道士,求仙问道。如他的诗作中有《谒焦炼师》《题朱炼师山房》《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等诗。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谒焦炼师》)诗人在山中石室意外遇到焦炼师,不禁又惊又喜,又从仙人处得到长生药,诗人想象着从此可以“翩翻西海期”,羽化升仙。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人正在嵩山之阳采菖蒲,忽然见到骑着白鹿,垂着长耳的仙人。和《谒焦炼师》一样,诗人每次访求道人几乎都是不期而遇,更加强了道人行踪不定的神秘感,和自己能偶遇仙人的幸运。既已遇到仙人,诗人便抓住机会访求丹经,无奈却“披读了不悟”,拿回丹经也只能询问高士指点,诗人虽无道骨,也急切地想要如仙人般长生不老。全诗通过遇仙、求经、未悟、归问等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道教的崇尚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求。

为什么王昌龄如此崇道呢?除了时代的风气和社会原因之外,王昌龄个人的经历最能做出解释。

王昌龄在《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诗中写道:“本家蓝田下,非为游弋故。无何困躬耕,且欲驰永路。”诗人虽然生在帝都旁边,但不得不困守家园,过着穷苦寂寞的日子。他在《上李侍郎书》中曾感叹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昌龄岂不解置身青山,俯饮白水,饱于道义,然后谒王公大人,以希大遇哉?每思力养不给,则不觉独坐流涕,啜菽负米。”④可以看出王昌龄出仕之前的隐居是为了“饱于道义,然后谒王公大人,以希大遇”的“终南捷径”,但因其贫困,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仕途,于是王昌龄漫游西北、奔赴边塞,希望通过在边疆建立功勋,然而他“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从军行二首其一》),于是又通过科举才步入仕途。王昌龄入仕之前的隐居是为其入仕的途径之一,但是在入仕之后,王昌龄仕途的波折与不顺以及长期身居下僚不被重用的失落,使得他常常怀念归隐的日子,并一直心存归隐的愿望,所以在他的诗作中始终贯穿着归隐崇道意识。可以说,王昌龄的这种崇道意识是对现实失意的无奈反抗,也是其渴望自由、希望生命永恒的生命意识的体现。

① 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文中所引诗歌皆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② 蒋长栋:《王昌龄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③ 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

④ (宋)王昌龄:《上李侍郎书》,见《全唐文》(卷三三一),第3352页。

猜你喜欢

王昌龄归隐友人
致友人(组诗)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草堂归隐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天宫院
爱国情怀永流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