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荣的荆棘路
——论《没有画的画册》与《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死亡意识

2014-07-14李晓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画册荆棘安徒生

⊙李晓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光荣的荆棘路
——论《没有画的画册》与《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死亡意识

⊙李晓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死亡意识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生命意识,即由“先行到死中去”而获得生的意义。《没有画的画册》中所包含的“光荣的荆棘路”所描述的正是一种步向死亡,经历坎坷而达到永恒的死亡意识。《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中的辛伯达也正是走在他自己的光荣的荆棘路上。

死亡意识《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没有画的画册》

众所周知,童话故事多具有奇异、怪诞的天马行空的幻想,是本着童心童趣和对儿童的关爱、责任进而编辑或者创作而成。但是,在童话这个仙女精灵的奇妙国度里,也涉及了沉重的死亡意识。因为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同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某种精神状态或者童话作家自身的精神内核,而这种精神也可以折射着某种死亡意识。通过阅读,笔者发现了《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中都蕴含了某种相似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也正契合了海德格尔“去实现死”“先行到死中去”的理论。

丹麦童话家安徒生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而他的成长总伴随着死亡:十四岁的安徒生离开家乡到首都哥本哈根寻找成名之路,第二年,他敬爱的老祖母去世了;十七岁时,他初恋的少女的亨利蒂死于轮船失事,死亡带来的失恋给了他巨大的创伤;而在斯拉格尔斯教会学校求学期间,一次看处决犯的经历更使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些经历使安徒生对死亡形成了细密敏锐的感悟力。在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等众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中,也总伴随着美好事物的死亡。以下通过曾被英国评论界称为“《伊利亚特》的缩本”的《没有画的画册》,对安徒生童话中的死亡意识做简要概括梳理。

《没有画的画册》中的“我”和月亮有个约会。每当月亮出现在“我”的窗前,她便会给“我”描述一幅她在世界巡游时看到的难忘的画面。于是有了三十三个夜晚,三十三幅美丽而意味深长的画面。这三十三个小故事,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安徒生的死亡意识,共分四类。

第一类直接触及死亡,谈及对死亡的认识。如第九夜,一个躺在皮帐篷里垂死的病人,“生命还在他的脉管里随着热血流动,但是他仍将死去,因为他自己这样觉得,他四周的人也这样觉得”。这是一个等死的病人及不慌不忙为他准备后事的妻子的画面。透露的不只是一种对必然死亡的无奈,更是一种对坐等死去、无所作为的无奈。再如第十夜,描述一个足不出户的老小姐死去的故事。老小姐的棺木放在一辆车上,“车子急速地驶出了城,好像是去远足似的”。作家诗意地将死亡比作了一次长途旅行。

第二类是怀着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描写对美好事物陨落的哀伤。如第三夜,描绘一个穷人家的美丽女孩,嫁给富人却遭遗弃从而走上妓女的道路,最后死去的故事。在月亮的哀怜声中,可怜的女孩死去,月亮心中的玫瑰陨落了。再如第十五夜,月亮看到的是一群去往美国寻求光明的人们,但事实上不管走向何方到处都是他们的坟墓。作者将迁徙的人们比作找不到归巢的夜莺,高喊“在寒冷的冬夜,他一定会死掉”。

第三类是对废墟的描述。如第十二夜,月亮给我们描绘了庞贝古城。昔日繁华“全都消失了,再也听不到一点声息”。再如第二十夜,描述了罗马城皇帝宫殿的废墟。废墟作为一种死去的印证,正是曾经的故事落在大地上的尸体。

第四类是描绘走在“光荣的荆棘路”上的勇士。如第十九夜,月亮看见那个被观众打击被时代所不容的演员,在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之后,选择了自杀。他的灵柩被运出城,“没有一个人跟随着,除了月亮之外再无别人”。这是一个孤独的演员,为了自己的梦想在奋斗,却最终走向死亡。在第十三夜中,月亮有了这样的吟诵:“天才的光辉将被埋藏,而平庸之辈将被吹捧上天。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可是它却日日新,时时新。”这正是道出了天才之所以要走上荆棘路的原因。而这条通往坟墓的荆棘之路,同样也因天才而充满光辉。

对死亡的直接描写、对下层民众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或者是对废墟的感怀可以说都是作者对死亡的敏感感悟,而“光荣的荆棘路”则代表了诗人对死亡真正的认知。“光荣的荆棘路”得名于安徒生同名童话《光荣的荆棘路》,饮下毒酒的苏格拉底、孤独的盲者荷马、被视为疯子的蒸汽推动力发明者高斯、被绑上铁链的哥伦布……他们就是走在光荣荆棘路上的勇士。为了自己的执着追求,不管有多少坎坷,即便已经走向坟墓,也要奋不顾身“向死中去”。这种面向死亡依旧坚持自己信念的勇气,就是他们生的意义。

而《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社会的神话寓言故事的合集。故事的开篇是国王山鲁亚尔因为对女人诺言的失望,而进行了无道的屠戮——每天娶一个少女,新婚之夜后就将其杀死。久而久之,城中的少女或是被杀或是逃离。而丞相之女,山鲁佐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担负起终止这场残杀的任务。这位一夜王后巧施良策,使国王山鲁亚尔迷上她每夜讲的故事,于是一千零一夜后,两人终成眷属。正如余华所说:“离奇曲折和跌宕起伏几乎是《一千零一夜》中所有故事的品质,也是山鲁佐德能够在山鲁亚尔屠刀下苟且偷生的法宝。”站在死亡脚边的山鲁佐德,以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和一种叙述的机智获得生机。无限地去靠近死并夜夜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她,作为说故事的人,不正是《一千零一夜》死亡意识的一个提纲式的概括吗?山鲁佐德不也是走在安徒生所说的光荣的荆棘路上吗?

《一千零一夜》中以古老而著名的《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最为典型。辛伯达是一个出海冒险的商人,他将祖辈留下的财产挥霍殆尽之后,突然领悟到自己曾经的执迷与虚度,于是决定下海经商。第一次航海,商船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岛边,旅人们上岸休息。殊不知这是一只鲸鱼的脊背,于是许多人落入海中淹死。辛伯达抓着一个木片,几经周折,死里逃生。这次冒险后,他成为一个富商。但在安逸中,辛伯达仍然按捺不住对冒险的渴望。他第二次搭上商船,却无缘无故被遗落在一个荒岛上。机智的辛伯达攀着神鹰却来到更加危险百倍的蛇谷。生死攸关之际,辛伯达通过钻石商人杀羊取钻保全了性命,还发了大财。但他依旧没有享清福,一次又一次去航海旅行。他共出海七次,每一次航海都让辛伯达尝到死亡的滋味,从食人巨人的血盆大口下脱险,被抛弃在中又尸洞的绝处逢生,被海老人夹着脖子奴役,三天三夜没有进食坐着顺水舟却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一次都是在触目惊心接触死亡之后又获得新生的奇妙遭遇,每一次也都让辛伯达发了一笔财。如果说先前的几次旅行为的是金钱,那么后来辛伯达的冒险旅行便是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

在第六次航海中,辛伯达慷慨吟道:“去吧,离开这危险地区,勇往直前,宁可撇下屋宇,让建筑者凭吊、哀怜。宇宙间到处有你栖身之地,可是你的身体只有一具,别为一夜天的事变而忧心,任何灾难总有个尽头。该在此地殒命的人,不会葬身在另一个地区。不要差人去处理重要的事情,因为除了自身别无可靠的人。”这就恰恰体现了辛伯达的生存哲学。每一次“先行到死中去”,无限地接近死亡,让他不断确信,生或者死都是无人可以代替的,除了自身别无依靠。所以他选择靠近死亡,勇往直前。而这七次的航海旅行也正是七条光荣的荆棘路。辛伯达去探险,去自我奋斗,去为生命寻找意义。

在第七次冒险中辛伯达被长翅膀的非信徒带往危险地带,获得神童的金杖,拯救了挣扎于蛇口的人。这一次旅行后,辛伯达说:“我回忆起我历年在外冒险、奔波,九死一生,多蒙真主保佑,能够平安回到家中,和家人共叙天伦之乐。”由此,辛伯达在最后一次航海中背弃了非信徒获得了金杖正预示着宗教成为他最终的归宿。故事的结局是航海家辛伯达,始终保持慷慨好客的习惯,乐善好施直至白发千古。

历经七次的向死而生,辛伯达终于在死亡边缘找到了自己生的意义和归宿——宗教。而在《没有画的画册》中,那些走在光荣荆棘路上的殉道者们的归宿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永恒。于是不难发现,《一千零一夜》和《没有画的画册》在某种程度上都折射着这种死亡意识,即为自己认为对的选择,甘心走上荆棘路,甚至是一条死亡之路。“故事和真事没有什么很大的分界线。不过故事在我们的世界里经常有一个愉快的结局,而真事常常在今生没有结果,只好等着永恒的未来。”

[1]Heidegeer.Bings and Time[M].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6.

[2][丹麦]安徒生.我的一生[M].四川:四川少儿出版社,1983.

[3][丹麦]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M].林桦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一千零一夜[M].纳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5.

[5][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M].叶君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6]余华.我能否相信我自己——余华随笔集[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

作者:李晓乒,南京师范大学2012级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画册荆棘安徒生
坐邮车的十二位乘客(三)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最后一次
荆棘
我的想象画册
我的想象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