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
2014-07-14陶元竹攀枝花市文化馆四川攀枝花017000
陶元竹 (攀枝花市文化馆 四川攀枝花 017000)
攀枝花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
陶元竹 (攀枝花市文化馆 四川攀枝花 017000)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社区资源;队伍建议
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资源提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努力破解瓶颈制约,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市社区文化的现状
我市2002年、2008年先后启动城市、农村社区建设时,就将文化纳入社区建设主要内容。伴随社区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我市城乡社区文化建设得到更大推进。政府不断加强工作领导,强化主导作用,注意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在“有人、有钱、有制度、有阵地”上着力,不断加大保障促进力度。各有关部门齐抓共推,努力发挥居(村)委会居民自治作用,争取社区内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支持,努力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平台,社区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参与热情逐步提高。提升了群众幸福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我市建市历史的特殊性,城市以传统工矿企业为主,相当一部分农村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社区文化建设也面临一定问题和困难。
二、主要工作与成效
(一)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工作重要内容,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工作领导
市、县区都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领导参加、民政牵头、有关部门组成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文化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制定的《攀枝花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攀枝花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8年制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都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文化建设要求,明确要以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指针建设社区文化阵地、加强居(村)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健康有益活动、提升社区文化品位。2009年市、县(区)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运行领导小组,制定了指导性文件和具体实施办法,把社区文化列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重点。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了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强化政府主导力量,努力建设社区文化管理运行体系、机制
在“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依托、群众为基础、社区为阵地”工作方针下,围绕建设完善的社区文化管理运行体系,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推动组织运行体系和机制建设。
为促进社区文化阵地规范管理和运行,2009年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制发《攀枝花市农村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站点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领导小组制定了《攀枝花市农村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站点运行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明确了城乡社区文化活动站点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考核办法。市、县(区)政府加强了市、县(区)两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大了对群众性文体科普等活动的指导支持力度。今年市文化馆面向基层开展各类免费培训达到10万余人次,其中培训社区管理干部和文体活动积极分子400余人次,下基层300余人次;县(区)文化馆开展各类免费培训共10余万人次,开展社区管理干部和积极分子培训共2000余人次;体育部门指导社区群众健身活动15000余人次;科技部门组织社区大型科普活动3次。市、县(区)建立了社区文体辅导员制度,制定了管理办法,规定了工作职责、报酬、考核办法。2006年,全市所有乡(镇)建立了综合文化站,设定了文化专干编制。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村民委员会都指定了兼职文化工作人员。民政部门推动实施了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社区与在地单位共建工程。社区文化建设管理运行体系和机制初步形成。
(三)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基本保障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运行经费支持。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市、县(区)政府分担,2002年以来,我市城市社区服务用房和公共活动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8亿元。建成了300个城市社区休闲文化广场;初步解决了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问题,132个城市社区均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健身路径进城乡社区共365套。2006年起连续3年投资1.2亿元,全面建设乡(镇)、村两级阵地。2008年,在全省率先做到了乡(镇)综合文化活动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农家书屋全覆盖。落实了市、县(区)文化馆免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和辅导经费。2009年起,在全省率先实行社区文体活动室日常管理运行经费保障政策,每年在市、县(区)两级财政中安排每个社区6000元,其中4800元左右指定用于社区干部兼职文化工作补助。
同时,为改善和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发展地面数字和直播星电视农村用户3万余户。按照“财政投入为主,有偿服务补充,拓展增值业务”的机制,今年市级财政投入230万元建设市级平台和县(区)基站,推动实现“十二五”期间发展6到8万农村用户。
二是努力保证社区有人干事、有人愿意干事。依法配齐了城乡居(村)委会人员。2008年,对辖区人口较多、社会管理和服务任务重的城市社区增加了人员配备。同年,全面兑现了城市社区人员“五险”并开始逐步落实住房公积金和村干部养老保险。目前,我市城市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报酬平均每人每月1400元,农村860元。考虑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县(区)政府已按相关规定制定城乡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报酬调整方案,预计城乡平均每人每月将分别达到2000元、1100元。
(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社区文化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健康发展局面
充分尊重社区居(村)委会居(村)民自治组织地位,坚持社区文化居(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原则,立足在指导和服务中引导和促进,保护和激发了居(村)委会和居(村)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多数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乡(镇)社区文化建设呈现了社区干部组织热情高、居(村)民参与热情高和文化内涵与形式不断丰富态势。
在服务与促进积极开展活动上,各级政府努力为社区文化开展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一是利用节假日和传统节庆活动(包括县(区)组织的各类与农产品推介结合的特色文化旅游活动等)组织活动,为群众活动提供展示机会。每年市级活动达到10余次,县(区)级活动达到100余次。其中比赛类活动60余次。二是大力促进社区举办 “社区艺术节”“社区体育节”, 组织邻里歌舞晚会、家庭才艺汇演、趣味体育比赛等活动。三是大力倡导“广场文化活动”。四是组织市级群众业余文化社团,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五是指导和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办文体项目社区学校(活动班、培训班)。
在促进内涵和形式丰富上,通过文广新、民政、体育等部门及科协的积极推动,到2009年实现了公益电影放映覆盖所有行政村,2010年启动了公益电影进城市社区;积极开展环境美化、亮化、绿化活动,社区环境不断改善,社区环境文化建设已经在有的社区见出成效;青少年教育在不少社区持续开展;农业种养殖技术及科学与卫生生活常识普及已成为广大农民的普遍需要;档案和博物馆文化在有的社区兴起,通过居民自愿捐献攀枝花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期间有纪念和教育意义的实物,社区利用有限活动用房“一室多用”,建立小小博物“馆”;孝道文化、廉政文化等也开始进入城乡社区。特别是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参与广泛。体育健身活动与文艺融合、民间传统文体活动与现代文体活动共同开展。琴、棋、书、画、摄影、民间手工制作、合唱、舞蹈等组、队活动在一些社区十分活跃。目前,不包括琴、棋、书、画、摄影、民间手工制作等小组,仅城市社区有群众文体队伍581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调研了解到,我市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总体上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活动开展城市好于农村。城乡社区干部和居(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生产生活情况等不同,其开展文化活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需求不同。农村活动基本为民间秧歌、腰鼓等传统样式,偏远农村则难以开展集中活动。二是社区文化参与者基本为离退休中老年人和少数小学、初中学生。但在阵地建设和部分保障政策上,农村则优于城市。调研中,市和县(区)相关部门、街道和乡(镇)政府、社区和居(村)民口头和问卷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一)协调制度不完善
各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议事协调机制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推进中整体规划、部门统筹的力度有待加大。
(二)政府部门中和有的企业、社会组织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存在认识不到位问题,认识和工作有误区
各级普遍认为社区文化就是离退休老年人唱歌跳舞健身打发时间的活动。个别在地单位(组织)缺乏现代社会建设理念,缺乏居民意识和责任义务意识,对社区文化建设参与和支持不够。在城区,有的部门还不能准确把握社区性质和功能,把一些行政工作安排考核给社区,使其有限精力和人力疲于应对行政任务和检查评比,加之不能切实落实“费随事转”规定,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三)基础设施等条件有待不断改善,保障支持政策有待不断完善和切实落实
一是中心乡(镇)、县城,特别是市主城区群众活动需求与公共活动场地有限的矛盾较为突出。存在社区用房和群众活动场地与设施达不到各级政府社区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问题。目前,全市16个街道办事处都没有综合文化活动站。132个城市社区中还有74 %的社区需要进一步建设或改善文体活动室用房条件,其中18个社区没有文体活动室;还需要建设12.8万平方米的城市社区文化广场。经常有群众业余文化团队找不到活动场地的情况,甚至为场地发生矛盾。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市城区用地有限,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社区规划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累积问题多需要逐步解决。另外,在如何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已有资源方面,针对涉及安全(特别是中小学)和增加场馆所属单位管理维护成本问题,政府还缺乏必要的促进支持政策,社区与在地单位沟通协调工作也还做得不够。
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的是,近年来我市出现了开发新建小区或旧城改造不能严格按国家规定建设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情况。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年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明确:“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的配套建设指标对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配置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批准。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用,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的意见。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能通过验收。”但我市有小区规划了社区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却在建设中改变了用途的;也有在交付使用时开发商不能保证面积,不能在楼层上与街道达成一致,致使久拖不能交付使用。尤其东区学园路社区因所在小区验收交付使用时没有社区用房和居民活动设施,已与其它社区一处或临时租房办公4年了。现租房面积仅100平米多点,服务1万多户居民,办事空间十分狭小,居民办事非常不便,开设文化活动室和提供文化服务设施更无从谈起,居民意见很大。
二是绝大多数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来源有限,不能满足正常工作和活动开展的要求。受社区在地产业与经济状况等限制,我市绝大多数城乡社区除政府支持的运行管理经费,基本没有其它经费来源。政府支持的每年每个社区6000元,除去人员补助,实际用于管理运行的金额只有1200元左右。社区文化活动室设施配备还普遍不完善,城市社区图书报刊没有配置和更新来源,社区文化常态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加快建设。
三是社区管理人员、专业辅导人员和积极分子队伍状况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突出的问题是社区文化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其中一种情况是不满意社区工作或工作环境条件及待遇等而离开社区的,一种情况是因为兼职文化工作补助较低、运行经费有限但工作辛苦、花费时间和精力大而不愿干的。经常是才接受了市或县(区)培训,下次培训就变人了,既浪费培训资源,也影响所在社区文化工作的持续性。上述问题也造成社区普遍缺乏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够适应要求的管理人员。除此之外,缺乏专业辅导人员、居(村)民中文体积极分子年龄大且少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制约问题。农村尤为突出,有不少村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兼管文化工作,有的随便安排个人管,文体积极分子更是很难找到。另外,一些乡(镇)还不能保证文化专干配备到位,配备了专干的普遍“专干不专”。
四、几点建议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文化建设上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建设上强调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社区作为最基本的基层社会组织,其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和改善社会管理、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我市推进“两化”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力。进一步提高我市城乡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必须深刻认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功能,坚持依法维护和发展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从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要求出发,不断加强领导。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不断强化保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方法,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
强化和落实市、县(区)政府城乡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领导小组职责,建立协调议事机制制度,在制定社区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上切实发挥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作用。制定各级政府社区文化建设指导性意见和年度实施方案。制度化社区文化建设现场会、示范社区评比和社区文化活动展示及比赛活动。
以保障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区别城乡居民需求和生产生活及居住等条件的实际情况,在统筹推进中,进一步在大文化概念下,使城乡社区文化建设内容、形式、载体、途径和阶段工作重点更加各有侧重。结合阳光花城打造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力度推进社区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整洁优美、文化氛围浓郁的社区生活环境。大力改善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条件,强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生产技术及生活常识类图书的需求,科学合理配置城乡社区文化经费、设施、人力等资源,更加重视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二)采取多种办法解决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和经费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支持保障水平。一是要切实保障社区居(村)委会必要的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为社区文化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效益和公平原则,坚持科学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已有资源。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规定(中办发【2010】27号、川办发【2012】65号、攀委发【2012】5号),按照“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的要求,做到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连片改造居民区建设单位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建社区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设计、施工、验收广泛征求居民及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意见;确保未按规划要求建设社区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不通过验收;确保社区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在小区交付使用时交给所在街道使用管理。逗硬把社区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按规划建设和如期交付使用作为整个项目验收的必要条件,对于不能按规定验收的责任单位要严格追究责任。组织开展一次全市排查,对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连片改造居民区应建但没建社区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的,查明原因,研究措施,尽快制定方案予以解决。确定时限,尽快解决东区学园路社区问题。二是在新村建设中充分考虑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问题。三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研究制定落实办法。学习借鉴成都等地经验,研究社区每年人均文体活动经费标准,使社区文化建设经费能够满足正常需要。必须保证人员经费能够按标准用于人员工作补助并能适当提高,进一步提高管理运行经费标准。
其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资源。加大推动社区内各类场馆向社区群众活动开放力度。明确开放要求,制定开放管理考核办法,探索制定单位场馆向社区群众活动开放给予管理维护补偿经费的政策。进一步深化共建活动,促进社区在地单位主动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根据相关规定,对在地单位从场馆、设施、经费、人员、专业上支持和参与社区文体科普教育等活动提出要求。将共建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政府考核。有关部门和街道要在社区利用单位场馆、与在地单位开展共建活动上,加大帮助协调力度。指导社区对文体活动团队使用场馆进行有序组织,使文体活动团队通过互相之间、与场馆所属单位之间错开使用时段,用好社区内场馆资源。合理限定居民小区内和中小学校周边活动时间、音量,避免影响居民生活和休息,影响中小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
(三)把满足不同层次爱好群众健康的文化需求作为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意防止社区文化活动同一化和单纯追求高水平倾向,坚持重在活动内容和形式健康向上、重在争取更多群众参与、重在群众满意快乐。引导群众在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引导和促进社区根据群众需求、根据社区中积极分子专长、根据社区内单位情况,充分挖掘利用已有文体活动资源和传统,因地制宜,自成特色。积极探索不断扩大群众参与面,使更多中青年人加入到活动中来并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
(四)加强社区文化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快改善市、县(区)文化馆场馆设施条件,切实提高其指导和培训基础能力。丰富社区干部培训方式,为他(她)们外出参观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提高其做好社区文化工作的能力,激发其工作自豪感、责任感和创造性。特别要加强对偏远农村村委会干部的培训。制定激励政策,帮助社区挖掘社会人才资源参与支持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积极争取在校大中专学生、中小学教师、离退休人员及其他(她)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专长者以自愿者身份加入到社区文化组织、管理和辅导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市级群众文化团队建设,赋予当中成员所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指导者和组织者职责。
[1]《攀枝花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2]《关于推进攀枝花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3]《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
陶元竹,女,中国党员,攀枝花市文化馆副馆长,四川省群文协会理事,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会员,攀枝花市第八届政协委员,攀枝市第九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攀枝市艺术摄影协会主席,攀枝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攀枝市第六届青年联合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