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Y-206 新型驱油剂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
2014-07-13任海晶刘彦锋刘世川李俊莉张颖陈强马兰
任海晶,刘彦锋,刘世川,李俊莉,张颖,陈强,马兰
(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陕西省石油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
针对陕北油田油藏注水开发中注入水粘滞指进、驱油效果差、最终采收率低的状况,采用溴乙烷、乙二胺、1,4-丁烷磺内酯和溴代十二烷合成N,N'-丁磺基-N,N'-十二烷基-N,N'-乙基乙二胺(SHY-206新型驱油剂)[1-2]。采用不稳定实验法研究其使用质量分数、注入倍数和注入顺序对水驱原油采收率的影响。
表1 陕北油田水样性质资料表Table 1 The water properties of Shanbei oil field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SHY-206 新型驱油剂,自制;陕北油田长8 层天然岩心;陕北油田原油(80 ℃时油样粘度为97 mPa·s);陕北油田注水站水样,矿化度见表1。
HKY 多功能岩心驱替仪;实验装置见图1,由岩心夹持器、油、水及化学剂储存容器、增压泵、环压泵、收集器、控温仪和传感器等组成[3-4]。
图1 SHY-206 驱油剂实验流程示意图Fig.1 The experimental of oil displacement agent
1.2 实验方法
岩芯实验模拟油田实际开发过程进行。(1)抽空模型5 h,饱和地层水,测孔隙体积;(2)测定盐水(标准盐水)水相渗透率;(3)饱和原油,造束缚水,驱替原油,直到岩芯出口端无水产出时止;(4)水驱实验,模拟油田的水驱开发过程。注盐水,直到岩芯出口无油产出时止;(5)注入SHY-206 驱油剂;(6)后续水驱至含水98%结束,计算各阶段采收率和总采收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质量分数的影响
根据陕北油藏地质特点,确定实验温度为80 ℃。测定岩心参数,结果见表2。
表2 岩心特性数据表Table 2 The characteristic data of core
SHY-206 驱油剂注入体积倍数为0.3 PV,SHY-206 驱油剂质量分数与水驱后原油采收率提高值的关系见图2。
由图2 可知,随着SHY-206 驱油剂质量分数增加,采收率提高驱油剂浓度由0.05%增加至0.3%时,采收率提高值增加较快,而驱油剂浓度由0.3%增加至0.6%时,采收率提高值增加幅度较小。因此,SHY-206 驱油剂使用质量分数应控制在0.3%。
图2 驱油剂质量分数与采收率关系图Fig.2 The relationship of oil displacement agent mass fraction and recovery rate
2.2 注入体积倍数的影响
SHY-206 驱油剂质量分数为0.3%,驱油剂注入PV 数对水驱后原油采收率提高值的影响见图3。
图3 驱油剂注入PV 数与采收率关系图Fig.3 The relationship of PV and oil recovery rate
由图3 可知,随着化学剂注入体积倍数的增加,采收率提高值增加,注入体积倍数由0.1 PV 增加至0.4 PV 时,采收率增加值增加幅度较大,由8%快速增加至18%;当注入体积倍数由0. 4 PV 增加至0.9 PV 时,采收率增加值增加幅度较小,由18%快速增加至20%。注入体积倍数增加,会引起原油开采成本的增加。因此,SHY-206 新型驱油剂注入体积倍数应控制在0.4 PV。
2.3 注入时间的影响
SHY-206 新型驱油剂质量分数为0.3%,注入体积倍数为0.4 PV。为考察SHY-206 新型驱油剂注入时间对采收率提高值之间的影响,采用4 块现场岩心,每块岩心设计三组实验方案,分别为:①首先使用盐水,驱至产出液中部出油,然后注入0.4 PV 驱油剂,继续使用盐水,驱至产出液中部出油;②首先使用盐水,驱至岩心出口端见水,然后注入0.4 PV 驱油剂,继续使用盐水,驱至产出液中部出油;③首先注入0.4 PV 新型驱油剂,然后使用盐水,驱至产出液中部出油。结果见表3。
表3 SHY-206 驱油剂提高原油采收率实验结果Table 3 The results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rate
由表3 可知,四块岩心的三种注入方案,原油采收率均有大幅提高,其中,③注入方案提高幅值最高,表明SHY-206 新型驱油剂具有较大幅度提高水驱原油采收率的作用,注入越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越大。
3 结论
(1)SHY-206 新型驱油剂可有效提高陕北低渗、超低渗油田原油采收率。
(2)SHY-206 新型驱油剂注入质量分数、注入体积倍数与原油采收率提高值呈正比例关系,即SHY-206 新型驱油剂质量分数、注入体积倍数增加,原油采收率提高值增加。注入地层越早,对此区块最终原油采收率提高作用越大。
[1] 胡星琪,方裕燕,杨彦东,等.DYSB 两性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测定[J]. 应用化工,2011,40(4):670-673.
[2] 杨燕,蒲万芬,刘永兵,等.NNMB/NAPS 二元体系与原油界面张力研究[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28(1):68-70.
[3] 孟红霞,陈德春,张琪.M 驱油剂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实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06,31(3):216-219.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SY/T 5366—2006 岩心分析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