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十二怒汉》中解读一个人的力量

2014-07-13朱娟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名作欣赏 2014年2期
关键词:八号陪审员陪审团

⊙朱娟娟[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作 者:朱娟娟,硕士,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剧情介绍

作为本片的导演西德尼·鲁迈特曾说过:“尽管人们常说电影的终极目的不过是娱乐,但我相信可以更进一步:它不但能刺激思维,还能引导人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良知。”从执导处女作《十二怒汉》开始,到最后一部《在魔鬼知道你死前》为止,他反复批判腐败堕落、探讨司法正义、拷问人性善恶,因此被称作“导演的良心,良知的标尺”。

尽管《十二怒汉》在1957年奥斯卡奖角逐中惜败于《桂河大桥》,但是作为鲁迈特一生电影作品的经典代表,几十年过去的今天其口碑却越涨越高。影片的故事情节清晰明朗,讲述的是一个少年被认为有弑父嫌疑,在法庭上种种证据都指向有罪的情况下,十二位陪审员中有一位却展开怀疑,最终局面戏剧性地扭转,陪审团达成一致,认定少年无罪。

从电影本身来讲,它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在一个简单的房间背景下,单靠十二名角色和对话动作撑起整部电影,而节奏把握和台词撰写都拿捏得相当成功。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认识到了美国司法体制中重要的一环——陪审团制度以及它所推崇的“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十二怒汉》的故事才得以延续下去,其中八号陪审员才有了以一敌十一,力挽狂澜的勇气和毅力。

二、解读电影中一个人的力量

1.定义一个人的力量。什么是一个人的力量?这要从所谓的“众口一词”效应说起。众口一词指的是所有人都说一样的话,也就是说,当面对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需要评判时,其他人在你发言之前表述了彼此相似、但与你的观点相左的意见,那么,你改变初衷的可能性就会相当大,即“众口一词”效应。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所有的成员之中,只要有一个人表达了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么其他人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这甚至发生在只有十四个成员的实验中,其中十三个成员都众口一词,而只有一个成员没有附和的情况之下!更有意思的是,即使这一个成员不发表任何反对意见,而是保持沉默,其所产生的效果也同样显著。与此同时,他们发现,“持不同意见者”的表态能够冲击甚至毁掉大多数人所建立的共识,而对后来的人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由此显示了与从众正好相对立的效应,即“一个人的力量”。

2.一个人的力量在电影中的体现。有人曾经说过电影《十二怒汉》中,只有创记录的一个电影场景,在这个作为单一舞台的房间里,十二位陪审员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戏,而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八号陪审员以一敌十一,并最终获得胜利的这个过程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展现了八号陪审员过人的机智和冷静的头脑,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力量不可低估。

电影一开始,就通过对话中的细节告诉了我们,这是一桩子弑父的谋杀案,不可胜数的犯罪前科,独一无二的犯罪凶器,两位证人的铁证以及被告律师苍白的辩护,几位陪审员觉得已无争议的言表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嫌疑犯被法办,似乎已是板上钉子的事情了,现在就等着看大家一致通过了。但十二名陪审员中,唯有一个人觉得不妥,这就是八号陪审员,在他看来,大家不能不经一点思考就把一个嫌犯送上刑场,哪怕他有一点点无罪的可能,我们也该借此展开更多的追问,反过来去考虑罪名不成立的合理性。11∶1,多么悬殊的差距,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一个人的想法,完全可以被人们忽略不计,但这样一来,假如他是真理的声音,那么必然就会被扼杀在多数人的暴政之下了,但是电影并没有到此就结束,根据美国的司法体系,陪审团必须一致通过对案件的裁决,否则该陪审团就必须解散,重新选出新的陪审团对该案件重新进行裁决,所以这剩下的十一个陪审员必须听从那一个陪审员陈述理由并竭力说服他,而不是因为占绝对优势便可把他轻易略过,其实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旁敲侧击地告诉了我们一个观点: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每一个个体,每一种声音都值得尊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二元制的,不该有独裁专制,也不该有党同伐异。

随着电影情节的慢慢推进,一个个疑问慢慢浮出水面。首先是作为重要证人的这位老人他步履蹒跚,甚至也可能耳朵都不是很灵光,他怎么可能当案发时在有轰隆的列车从窗外经过的情况下听清楚楼上那对父子间的争吵呢?并且一个这样步履艰难的老人真的可以在十五秒钟的时间内走过五十多英尺的距离吗?随着八号陪审员一个个有力的发问,让原本坚定不移的相信被告有罪的其他陪审员开开慢慢动摇和改变自己的看法了,首先站出来支持八号陪审员的是九号陪审员,他也赞同这样一桩尚有疑问的案子需要更多的讨论。

随着第一个人站出来支持八号陪审员的观点后,五号、六号陪审员也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看法,一瞬间似乎所有人的脑筋都开动起来了,越来越多的疑点被陪审员们挖掘出来,比如说作为重要证物的弹簧刀,当八号陪审员拿出一把和犯罪凶器一模一样的刀时,所有人都震惊了,接着就是刀口的位置,小男孩比自己的父亲矮七寸,根据这个身高来推测,小男孩是很难将弹簧刀至上而下地插入父亲的胸口的,同时使刀的方法都引起了大家的疑问,一个从小在贫民窟长大的陪审员说这也是混混们平时使刀的惯用方式。接下来是那个住在案发房间对街的女士的口供,也受到了大家的质疑,法庭上一个小细节——鼻间的压痕告诉大家,她是长久佩戴眼镜的,但是案发当时她正打算睡觉,辗转难眠时看向窗外,看到对面发生的凶案,这个时候她应该没有佩戴眼镜,那么她能真切地看到罪案发生吗?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疑问不断地被提出,之前被认为是铁证如山的证据一点点在崩塌,而这十一个陪审员也被一个一个地说服了,他们摆脱了自己因为职业、生活阅历、成长环境等等而产生的种种偏见,选择了信任与公道。1:11;2:10;4:8;6:6;9:3;最后完成 12:0的逆转,这是人性的一种自我胜利。这正如电影中八号陪审员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我们相信人性的公正和无私。”

同时,我们相信很多观众都会认为本片纠正了很多人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是的,某种程度上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这样决定的,但却是基于程序的正义和理性而决定的。所以,我们看到,起初只有一个人认为被告无罪时,并不是大家就此做出决定,而是倾听这场争论弱势一方的论点。所以到后来局势发生扭转时,只有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认为被告有罪时,其他人仍然倾听他们的声音,哪怕有的反驳已经歇斯底里,但是大多数人依然在坚持,在说服这少数的几个人,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严守着程序公正。

三、结论

十二个与小男孩素昧平生的陪审员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几经变动,但最终他们在八号陪审员的努力下选择了“合理性怀疑”,也选择了他们心中的正义。这让我们不禁会想,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排山倒海吗?那首先,在这个故事里这个人必须是个口才极佳的人物,一个诡辩家式的人物;其次,这个人必须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条理性,以及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力,否则他不可能在如此铁证凿凿的情况下完成颠覆性的逆转。

那么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了?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一个人却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可以变得举足轻重,非同小可,而由于一个人改变了,就会带动身边千万人的改变,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也不止一次地演绎了这个事实。比如,伽利略、达尔文、马克思、爱因斯坦等曾经都属于“少数人”,但正因为他们的敢言,才使他们的思想改变了多数人对事物的认知,后来终于变成主流的声音,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少数人的力量不容低估。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人生在世不为自己渺小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1]陈晓云.视听震惊与恐怖体验——对一种观影心理的描述[J].艺术广角,1999(4).

[2]李静一.陪审团制度下的美国证据制度——观看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有感[J].法制与社会,2008(14).

[3]方佶敏.昆汀·塔伦蒂诺们——低俗路线指南[J].电影文学,2002(10).

[4] 雷格纳·罗斯编剧,光宁.十二怒汉[J].译林,1979(1).

[5]徐融.CULT经典老片拾遗篇之一[J].世界电影之窗,2007(1).

[6]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7]张震宇.雷金纳德·罗斯与《十二个愤怒的人》[J].山东外语教学,1996(2).

猜你喜欢

八号陪审员陪审团
一百一十八号时间屋
长征八号首飞(摄影)
长征八号,入列!
装模作样的家伙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