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深处的那一声呼唤——海子诗歌《日记》赏析

2014-07-13刘广涛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名作欣赏 2014年2期
关键词:德令哈青稞海子

⊙刘广涛[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作为海子抒情短诗的代表作之一,《日记》①是海子1 9 8 8年第二次乘火车去西藏,途经青海省的德令哈②时所留下的心灵记录,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德令哈从此享誉四方。2 0 1 2年7月3 0日,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德令哈举行,“海子头像”及《日记》文本被雕刻在巨大的玉石上③,成为永久的纪念。诗歌名之曰《日记》,自然会蕴含一定的私密性,那些特殊的情感密码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解读该诗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海子诗歌的审美空间,吸引着众多读者,对其进行见仁见智的艺术阐释。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青藏铁路经过此地,可由此南下西藏。1 9 8 8年7月2 5日,海子途经此地,正是为了奔向目的地西藏。《日记》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诗人在德令哈所感受的强烈的孤独情怀,以“弟弟”的那种朴拙的口吻,向“姐姐”真情告白,如泣如诉。《日记》只有短短的1 6句,共4个自然诗段。下面笔者尝试逐段细读——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第1诗段,开篇即呼唤“姐姐”,告诉她自己在夜色中来到了青藏高原上的德令哈。“我今夜只有戈壁”,早已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戈壁”在蒙古语中有沙漠、砾石荒漠、干旱的地方等意思。诗人称德令哈为“戈壁”,且“我今夜只有戈壁”,反映了此时此地诗人的无助状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第2诗段,诗人向“姐姐”倾诉自己孤身一人在西部高原所感受到的孤独和虚空。不知那时海子是否知道德令哈托素湖边有个“外星人遗址”④,他称“德令哈”为“草原的尽头”,已经颇具荒凉的意味。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这是宋代诗人陆游行走在剑门关山路上所遇到的孤独,所谓“销魂”者,即心情沮丧得仿佛丢了魂似的。那一天,远游的诗人陆放翁碰上的只是剑门道上的微雨,酒后的他竟“销魂”成一副不堪的样子。陆放翁的坐骑是一头毛驴,海子乘坐的是一列火车,两位不同时代的诗人在诗歌中“相遇”,痛苦与孤独,当是他们共同的感受或思绪。骑驴行走在剑门道上的陆放翁,是孤独落寞的,诗句“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就是其孤独心态的如实写照。乘火车抵达德令哈的诗人海子呢?他此前经历了初恋的失败,其情感世界可谓“美好而破碎”;他所钟爱的诗歌写作非但没有引起主流诗坛的注目,即便在“朦胧诗”圈内也难以得到承认。因此,海子这次西部之旅,可谓携孤独远行。在空旷寥廓的西部世界,雨水中的德令哈本身就是一座孤城,而孤城中的生命个体呢,岂不如草芥一般渺小而孤单!“我”作为一个旅行者,在穿越一座空旷原野中的孤城时,突然撞击到自身的孤独。如果说孤独是人的本质的话,《日记》这首诗已接触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内核。“灵魂,大地上的异乡人”,这是出生于奥地利的德语诗人格奥尔格·特拉克尔《灵魂之春》中的著名诗句。孤独之至的诗人海子,其灵魂仿佛在德令哈的夜雨中飘荡。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这是诗人海子在德令哈所感遭遇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古老的幽州台上所遇到的孤独。当年的诗人陈子昂流下了眼泪,而诗人海子空空的双手,悲痛时竟“握不住一颗泪滴”,莫非他的眼泪全部注入了那孤独的心灵?……不唯中国诗人面对荒城多愁善感,国外的诗人亦复如此。诺贝尔奖得主赫尔曼·黑塞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诗人,其诗歌《陌生的城》记录了诗人夜晚在一座陌生的城中漫步时心灵的孤独和忧伤:“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痛哭在道旁。”⑤当一个人孤独至极时,能够尽情地流出泪水,应该说也是一种幸福,至少孤独的情绪得到排遣,不至于郁结心中。面对痛苦和孤独,海子往往无法尽情恸哭,内心的郁结可想而知。诗人海子不止一次在诗歌中写到“我两手空空”,如:“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海子《麦地与诗人》)。彼时彼刻,站在麦地接受其神秘质问的诗人,不承认自己“一无所有”和“两手空空”,那是因为他不但心中充塞了痛苦,而且手里也仿佛空握着无形的痛苦!而此时此刻,《日记》中的海子“两手空空”,则是因为其内心的孤独根本无法排遣,也就没有什么泪滴可握!

德令哈雨夜中的诗人海子,心中有泪,却无法哭出,只得听任那孤独的情绪在内心一再发酵,谁说这不是一种自我伤害呢?此刻,诗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再次呼唤“姐姐”,向其倾诉心中的空虚和悲凉,足见“姐姐”在其心中的地位。

第3诗段,写孤独的诗人来到德令哈,对“姐姐”的思念被定格在特定的时空。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本诗段“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这一诗句,其“路过的”和“居住的”指代什么,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在诗歌文本中,“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上承“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下接“德令哈……今夜”,由此可推断出,“路过的”和“居住的”所省略的都是“地方”,补充后的诗句则为:“除了那些路过的(地方)和居住的(地方)”。

路过一些车站,居住一些地点,就长途旅游而言,这是顺理成章的。诗人海子的这次西藏之行,在到达德令哈之前,自然也走下火车,游历过其他一些地方,也居住过另外一些地点。既如此,诗人行脚经过之地,难免会产生一些感触,抒发一些感情,甚或在这些地方诗人也曾想起“德令哈”,也曾产生过对“姐姐”的思念。然而,在“今夜的德令哈”,在“德令哈的今夜”——这个特定的“时空”内,“我”对“姐姐”的思念却是独一无二的,专心致志的,延续到底的;“我”对“德令哈”的记忆也是铭心刻骨的,不可替代的,不可重复的。“德令哈……今夜”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强调的是“空间(德令哈)……时间(今夜)”的一体性,“今夜的德令哈”和“德令哈的今夜”作为特定“时空”,如同承载密集信息的集成块,存储于诗人的脑海,那孤独而深情的记忆永远无法删除。

从时间上看,德令哈的夜晚,由于“我”思念且仅仅思念“一个”人,一直思念“一个”人,所以,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从空间看,今夜的德令哈,“我”深情而孤独的思念被定格在德令哈的草原。由于被定格,德令哈成了记忆中“唯一的”草原。随着列车的移动,德令哈也成为保存诗人记忆的“最后的”草原。“唯一的”“最后的”这类海子式的极端的表达,旨在强调诗人情感的执着和纯粹,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特定时空中的情感记忆的铭心刻骨。其实,那些被记忆珍藏的“经典”,往往都是唯一的,最后的——不可复制,不可再生,遂成为绝版、绝唱,令人在赞叹的同时,唏嘘不已。断臂维纳斯不是如此吗?梵高的向日葵不是如此吗?曹雪芹未能完卷的《红楼梦》不是如此吗?……

第4诗段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德令哈为背景,写到西部高原最为常见的石头和青稞;随之,在极端孤独中,诗人仰望德令哈夜空,终于发出了心灵深处那一声呼唤。本诗段的前四句可以看作抒情高峰到来前的缓缓过渡,那神谕般的语气,承载着扑朔迷离的情感密码,给读者留下相当朦胧的想象空间,也成为该诗难点所在。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诗人对西部高原风物的描写,只选取了“石头”和“青稞”,但这已经足够了,因为“石头”和“青稞”,在某种意义上堪称青藏高原特色性的地表景观。在青藏高原上,石头比比皆是。有人说,青藏高原的每一块石头都有一个传说。最常见的石头则是具有神秘色彩的“玛尼石”——藏传佛教地区人们心目中神圣的石头。由于青藏高原上众多的石头中,不乏怪石、灵石或宝石,旅客们对石头的好奇和兴趣也就可想而知。而海子本次途径德令哈的西藏之旅,最终竟背回北京两块喇嘛教石头浮雕,重达二十多斤,让见到的每个人都惊讶不已。青稞属于大麦类作物,叫“裸大麦”,也叫“米大麦”,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已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青稞酒”和“糌粑”⑥堪称青稞文化的代表。由此我们可知,海子在《日记》写到“石头”和“青稞”,并非出于偶然。

海子的这次西藏之行,除《日记》之外,还创作了诗歌《西藏》和《远方》。“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天空/他说: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热爱我自己”(海子《西藏》)。海子把西藏喻为一块“孤独的石头”,这块“石头”顽固而自足,只热爱“自己”。《远方》一诗这样描写“青稞”和“石头”:“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 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远方啊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这时石头/飞到我身边”。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青稞”还是“青稞”,这样的“青稞”只属于“她自己”,其孤独状态可想而知;在如此遥远的地方,“我”和“石头”不期而遇,诗人所遇见的依然是“孤独”。写“石头/飞到我身边”,不过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已,强调的是“孤独”不请自来。海子如此偏爱西部地区的风光景物,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就海子的一生来说,可谓充满孤独和痛苦色彩,苍凉辽阔的西部高原,构成其诗歌痛苦和孤独的底色。了解海子与西部的诗歌情缘,有助于我们理解《日记》中“石头”和“青稞”的象征意义。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强调的是“我”两手空空。当“我”的孤独重如顽石的那一刻,真希望暂时撒手那块“石头”。此时,孤独征服了“我”,而象征孤独的“石头”遂成为胜利者,“我”无可奈何,只得“让胜利的胜利”。把“石头”还给“石头”,就是让“石头”只属于它自己,如同“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一样。个体只属于它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是隔膜的,这不正是孤独的本质吗?所以,诗句中的“青稞”也是孤独的象征。如同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一样,海子欲把“孤独的石头”抛到身外,非但达不到目的,反倒给自己的孤独平添一份空虚。在一个月华如水的夜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自有其难言的孤独,“明月”、“诗人”以及诗人的“影子”,构成了月夜孤独的“三人”。值得庆幸的是,李白还可以同“影子”起舞,邀“明月”饮酒;而在德令哈那个荒凉的雨夜,作为诗人的“我”,却无法与“石头”和“青稞”交流,因为“石头”、“青稞”和“我”,三者各有各的孤独。更为不幸的是,“我”除了孤独,还有挥之不去的空虚……那么,诗句“一切都在生长”便可理解为:孤独和空虚,痛苦和悲伤,一切都在夜色中潜滋暗长或肆无忌惮地疯长,这是多么荒凉而绝望的夜晚啊!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在如此荒凉而绝望的黑夜里,德令哈的戈壁是空旷的,诗人的心也是空旷的。似乎在凄清的空旷中,戈壁竟也变得“美丽”起来。有论者认为,《日记》前半部分,海子孤独绝望,到最后海子发现了戈壁的美丽,心情温暖起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对海子则是一种误解。悲痛至极的一声惨笑,难道也算得上快乐?戈壁的美是凄凉美,更衬托出海子的孤独和虚空。“空空”二字,既是戈壁的空,又是诗人内心的空,极美,极精炼,极有力度!孤独,一直是诗歌内在的质地,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海子的孤独是相当丰富的:既有性格气质方面的孤独,又有社会交际方面的孤独;不但有因初恋失败、爱情失落而引起的心理孤独,而且有哲学、宗教方面形而上的灵魂孤独,此外,在诗歌探索方面,他还有某种高处不胜寒的诗人的孤独。“今夜”,站在德令哈夜空下的海子,带着一颗孤独而脆弱的心,特别需要“姐姐”的精神慰藉。而海子的内心越是孤独,“姐姐”对其意义也就越发重要。在巨大的空旷和孤独中,诗人终于爆发出巨大的热情。“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诗人心灵深处这一声对“姐姐”的呼唤,也是对空空戈壁的呼喊。同“人类”相比,这一刻似乎“姐姐”更为重要,“姐姐”俨然成了空旷戈壁上的女神——孤独的世界里“我”的救主!

在但丁的艺术世界里,有女神般的“贝特丽丝”,引导他到达天堂般的境界;歌德则为人们留下“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这样优美圣洁的诗句;在海子的诗歌世界里,“姐姐”被赋予女神般的品格,她高高在上,成为诗人在黑夜里仰望的救星,海子的女性崇拜和宗教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独特的诗歌意象,“姐姐”蕴含着丰富而神秘的情感密码,寄托着诗人对真、善、美、圣的执着追求。海子的情感世界是“美好而破碎”的,但他仍然以血泪之声歌唱生命。这首《日记》是诗人内在情感的真实记录,纯粹而空灵,绝望而深刻,与其说是情诗,不如说是孤独者的心灵之歌。“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是海子最真挚、最温柔、最深刻的诗句之一。在诗人远去之后,这一声“姐姐”,令人心碎——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① 本文所引《日记》诗句均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歌全集》,作家出版社2 0 0 9年版,第4 8 7页。

②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日记》诗歌文本标有(1 9 8 8.7. 2 5火车经德令哈)。

③ 刻在德令哈“海子头像”雕塑下方的《日记》诗歌文本,其标题被改为《今夜我在德令哈》。

④ 位于德令哈市西南四十多公里的白公山,其岩洞内外一些神秘的“铁质管状物”,被认为是“外星人的遗存物”。早在2 0世纪7 0年代,德令哈就以“外星人遗址”闻名世界。

⑤ [德]赫尔曼·黑塞著:《漫游者寄宿所:黑塞诗选》,欧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3年版,第2 8页。

⑥ 糌粑(z ān b 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其做法是把青稞、豌豆炒熟,磨细成面。吃时用酥油茶或者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食用。

猜你喜欢

德令哈青稞海子
德令哈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青稞地里的母亲
大师教你做藏餐《牦牛肉炒青稞》
这一次我又写到青稞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德令哈的雪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今夜,我在德令哈
春天,十个海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