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华小说叙事音乐性探究

2014-07-13

短篇小说 2014年5期
关键词:余华三观作家

王 新

余华小说叙事音乐性探究

王 新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誉为 “冷漠杀手”的余华闻名文坛,他在创作中摒弃人性美好、善良的一面,将报复、欺诈、欲望、杀戮、苦难、死亡、混乱、暴力等图画呈现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人性残酷、阴暗、丑陋的一面。当人们对余华作品中的冷漠叙事、宿命色彩、死亡气息已经逐渐习惯时,他于90年代接连出版 《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这样具有人间温情的作品。人们不仅钦佩他深厚的文学功力,更加惊诧他转型的神速,不论写实或者先锋,余华都是同时期作家中的佼佼者。不论是欣赏、赞叹还是惊讶,人们对余华改变风格的原因产生极大兴趣,很多人从作家自我精神状态和主体意识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研究,笔者认为音乐对余华转变写作风格起到关键作用。音乐触及余华的灵魂,影响其文学观点;音乐激发灵感,让他找到独特的写作理念;音乐改变他看待世界的方法,致使他的叙述风格发生巨大转变。

二、音乐赋予他爱的灵感,促使其文学观念发生转变

余华和音乐渊源甚深,年少时便对简谱非常着迷,曾经将化学反应、数学方程式、 《狂人日记》谱成音乐,写作的随笔集赏析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马勒、海顿、布鲁克纳等作家的音乐风格,显示出余华对古典音乐的强烈热爱。他在古典音乐中体会、思考苦难,并将其运用到写作过程中,引发他研究并思考苦难主体。但是从 《许三观卖血记》起,作者的风格发展转变,主人公经过一次次苦难,不再只叙述冷漠,而是逐渐转变生活观念,终于摒弃偏见和自私,将人间大爱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愤怒、冷漠到和平、悲悯,余华改变创作心态,曾经他为隐藏在亲情、法律、民主、科学等外衣下的暴力以及其本性感觉愤怒。随着观念的改变,余华意识到一个作家应该寻找摒弃道德判断的真理。揭露、控诉、发泄不是作家使命,其使命应该是展现高尚的人性。于是他对事物进行理解后内心变得超然,将善恶同样看待,用悲悯、同情的巨光来对待社会,在这样心理状态的支配下,《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作品反映出余华小说的变化,温情、悲悯代替暴力、冷漠,确立起大爱观,以爱、乐观、昂扬、坚毅、善良等品质重新回归小说领域,让曾经诡异、阴霾的天空展现出温柔、明媚的阳光。

一种难能可贵的亲切感重新包围着余华,他融化血液中的寒冰,流露出美好、温热的人性和人情,余华终于在创作中领会了小说要以人物为基础这一亘古不变朴素的道理。许三观卖血12次,他用执著、单纯、朴素去抵御苦难,拯救他人生命的同时,也完成对生命意义和生存性质的重新认可,得到崇高又朴素的人性。丰满的血肉注入进符号化的生命,世界图景抛弃抽象画,重新获得真实生活的感人力量。

三、音乐提高叙事技巧,激发写作灵感,为小说找到新的切入点

每一位作家创作都需要生活,不论是直接生活经验,还是间接生活感悟,都成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阅读经验、牙医经历、“文革”印象、童年生活等经历都成为余华的创作资源,在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时,他发现小说能够以自由自在的形式出现,没有太多约束,让想象力插上翅膀,在文学的天空中遨游。 《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小说让余华用细腻的笔触诉说着故事,并刻意使用残暴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手法摒弃了现实社会中的经验、逻辑和秩序,对常识经验的质疑让余华重新审视另一种世界,这从根源上导致他混乱和暴力的极端想法,那一时期余华作品中的代表意境为冷漠。

20世纪90年代音乐给了余华创作的灵感,音乐将音符的主材料按照规律结合在一起,形成变化、运动的体系,音乐的美感来自其流动性,余华领悟音乐叙事方式的流动性,并在其作品中进行应用。在余华写作 《许三观卖血记》这部作品期间,他比较喜爱 《马太受难曲》,音乐气势恢弘,展现出悲天悯人的气势,表达作家热爱生活、眷恋生命以及崇高的信仰,在音乐长度接近三个小时的作品中只有两首曲子,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辉煌,时而宁静,就像用短篇小说的长度表现连绵不绝的主题,这启发余华创作出许三观这个人物。在文本叙述中,作者对许三观12次献血进行重复描述,虽然每一次献血原因各自不同,但是每一次献血过程都是喝盐水、吃猪肝、喝温过的黄酒。相同情节不断重复,犹如变奏曲,其特征是音色、和声、节奏、旋律在主题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细节变化。余华在作品中运用变奏,将人物情感和故事主题推向高潮。许三观的身上没有赋予较为强烈的性格冲突,也没有直接剖析他的心理活动,而是用主人公朴素的行动和朴实的话语展现其人生的平凡性。通过详细研究解读文本,我们发现作者将深厚、复杂、丰富等特点在主人公身上无限放大。将话语节奏、抒情旋律、音乐结构和音乐叙事彰显出来,形成舒缓单纯又有无穷韵味的效果。

余华以自序的形式在 《许三观卖血记》中写道,本书就像一首民歌,回忆的速度是它的节奏,跳跃着温和的旋律,韵脚将休止符完美隐藏起来。作者试图用虚构的历史来唤起大家的记忆。余华在写作 《活着》之前,虽然心态已经从愤怒逐渐走向平和,文学观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但是 《黑奴》这首美国民歌还是给他内心以强烈震撼,创作出 “富贵”这个形象。《活着》写了人承受苦难的能力以及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富贵虽然经受亲人离去的打击,但是依然快乐地生活,用 “活着”的态度面对人间苦难。小说通过对死亡的重复表现加强读者对 “活着”的理解和感悟。在 《许三观卖血记》和 《活着》中,作者都受到音乐的影响,音乐触及他的灵魂,改变了他对感情本质和世界的看法,音乐给予他灵感,成为他创作作品的源泉,这代表着余华在转型期独具特色的出场形式。

四、用感性的音乐表达方法来领悟这个世界

用感性文字来营造出诗意人生、感性人生的美好画卷。当作家观察人生和世界时,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形式。20世纪80年代后,文学作品以叙事为主,西方文学思潮不断进入我国,悲观主义、怀疑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哲学观点和由此产生的黑色幽默、宿命冷静、荒诞神秘的叙事风格和文学理念迎合当时知识分子的观点,先锋作家试图摆脱传统创作理念,采用解构主义、现实魔幻主义、结构主义、意识流等表现方法和叙事形式,力求创新和颠覆,并成功地在市场、评论家、读者、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余华成功地将这些元素在心中交融,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转化成个人思想意识,在 《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作品中,我们能够看见余华理性又冷静的感知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这一时期他笔下的场景都是残暴的,人物具有符号性,作品中具有寓意和象征的人生场景,形成他当时的叙事风格。

进入90年代后,传统意识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和冲击,解放了个人欲望,小说叙事的氛围发生强烈变化,那些不断创新和颠覆的先锋作家们已经逐步从辉煌走向没落。人们对理想主义虚伪的生存意义感觉厌恶,在心灵深处滋生出放弃向善的精神追求以及放逐理想、逃避崇高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也由理想化逐渐走向务实化,文学也由中心向边缘扩散,先锋作家如果还沉醉于自己创造的写作怪圈,沉迷于花样翻新的叙事技巧,将会失去读者。于是他们选择走向通俗易懂,走向平民。余华在尝试反叛的叙事模式后,意识到操作技术和叙事形式的迷恋和熟练会将作家逐渐蜕变成为职业写手,而背离了创作艺术的宗旨。这会让他领会到没有音乐的叙事,没有跳跃感就难以表达出艺术的灵动性。

这个阶段余华的内心被音乐的表现力触动,音乐对他的创作开始有进一步的影响。音乐的流动绵长安慰着他不安的心灵,在内心深处涌起激动和温暖,人生被温情和音乐包围,是这样令人感动和美好。在音乐的感召和影响下,余华感知人生、触摸世界,用音乐的理念进行小说叙事。在 《许三观卖血记》和 《活着》的叙事中,流淌着舒缓音乐般的旋律,主旋律伴随着情节的延伸,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余华找到文字和音乐共同的表现手法,这种叙事方式以感性的美丽,让他在转型期间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余华借助音乐开始第二次生命的创作,改变了他领悟人生的方式和对文学的看法,促使其创作风格出现明显变化。他清醒地领悟到作家如果保持一成不变,只能走向死亡,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喜新厌旧、捉摸不定的时代,遵守理论的作家没有前途可言,作家的生命力在于转换看待事情的角度,灵活处理多变的世界,而音乐正以它深厚的内涵给余华提供强大的生命力,加之生活中的各个细节都会触动作家柔软的内心,让他感受到爱的力量。余华在儿子出生后变得更加幸福和快乐,能够用平和的心态感知生活中的温情,生命中最永恒、最可贵的东西就是这份温情。这必定会转变余华对亲情的态度,于是在90年代后,人们在他的小说中经常能读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亲情的浓厚,这是生活发展的结果和生命意义所在。

五、结 语

聆听音乐和感悟音乐让余华逐渐明白,在气势恢弘、跌宕起伏的音乐篇章之后,安详和短暂的叙述将能够达到更加具有震撼力的艺术效果,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余华娴熟地运用 “轻”力量诠释人物强大的内心和品质的高尚。在面对死亡和苦难时,任何言语都是苍白、没有逻辑的,毫无重量可言,但却能够让读者更加强烈地领悟到他们的幽默、坚韧、乐观以及笑对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1]陶峻.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D].青岛:青岛大学,2004.

[2]韩笑.余华小说叙事的三种策略[J].群文天地,2011(24).

[3]杨丽红.新世纪余华小说研究述评[J].文教资料,2011(36).

[4]王军平.先锋作家余华小说的语言艺术分析[J].芒种,2013(19).

[5]张鸥.余华作品的写作文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王新(1965— ),男,江苏射阳人,本科,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写作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余华三观作家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三观壁画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有用的人,都在读无用的书
读与写(节选)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