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
2014-07-12雷良海颜休嘉
骆 强,雷良海,颜休嘉
(1.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2.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4)
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
骆 强1,雷良海1,颜休嘉2
(1.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2.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4)
大学科技园承担着大学社会服务的部分功能,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影响着大学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教学的进步,电力特色大学的科技园产学研工作还是学校联系行业的重要纽带。文章尝试以电力科技园为例,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影响要素分析,提出适合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
电力;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
大学科技园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和发展[1],对于电力特色大学来说更是联系行业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产学研合作则是作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促进科技创新与行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学科技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与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很多大学科技园都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1 上海电力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现状
1.1 大学科技园在大学产学研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大学科技园具有高校、企业和中介机构等多重特性,本身即为产学研集合体,是高校产学研工作的重要基地。
上海电力学院是以电力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前隶属于电力部,具有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的学科优势。大学科技园作为重要的产学研合作载体,是电力学院在高校产业改革以后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维持行业联系的重要平台与抓手,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运行不仅关系到科技园自身的发展,也关乎所依托大学的科技能力的提升和在所处行业的地位,还影响到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2 上海电力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现状
上海电力科技园就成立之日起,就紧紧围绕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与行业进步的四大功能,紧密结合学校“以电力学科链对接电力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开展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的是创业企业孵化、促成联合攻关与委托研究。
电力科技园采取的创业企业孵化模式主要包括针对大学生的创业企业孵化与一般创业企业孵化。通过为入园项目、入园企业或者有意在科技园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资者提供孵化场地、工商税务事务办理、财税指导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等一般孵化服务,以及更深层次的实验设备、专业技术对接、行业市场咨询等专业类的服务。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者和源自于学校科研团队的师生创业,园区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管理中心,为之提供更为优惠的场地支持、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创业导师辅导和投融资服务。截至目前,电力科技园已有入园企业94家,注册资金达4亿余元,其中师生创业企业23家;累计申请专利67项,获得批准48项,转化科技成果80余项。
促成联合攻关与委托研究,主要是对接园内企业与学校的技术供需,实现园区企业与上海电力学院的产业对接,并共同向上海市科委、发改委等部门申报多项联合攻关项目,并有多项项目获得审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科研反响,也使得上海电力学院在多个专业特别是新能源领域实现了提升。同时促成园内园外企业直接将技术项目委托给上海电力学院。
2 电力科技园在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的学科、人才优势发挥不充分,合作广度与合作深度不够
电力科技园是由上海电力学院联合上海电力行业企业与杨浦区有关科技机构联合发起的,所进行的产学研活动主要是依托于学校科研联合攻关和委托研究,还有就是对技术源自于高校创业企业进行孵化,目前的数量还不成规模。这几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简单易行,但是仅仅在研究领域的参与和规模的不足、技术面不广,难以利于高校和科技园的科研力量参与更多、深层次的产业化活动,而且通常情况下委托研究和联合攻关的产业方会要求研究成果的归属权归产业方,高校和科技园就难以在研究基础上再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产业化;师生创业的孵化项目往往又来自于科研团队自己的研究,与产业的结合度不够高,产业化难度增加。同时,联合攻关和委托研究的合作形式,让科研教师仅仅停留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层面上,无法激励其探索更为深入的创新领域,造成很多科研、人才资源的浪费。
2.2 人才培养功能难以实现
大学科技园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人才培养,可是根据目前的产学研合作形式来看,部分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难以充分利用园区的环境与资源培养专业、综合性人才。很多园区用于师生创业与产业化应用的空间不足,创业企业孵化量不够;同时,联合攻关和委托研究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依然停留于科研层面,对市场需求了解有限,无法参与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活动,使得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管理、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难题,而这类人才恰恰又是适合创业和走产学研合作道路的。
2.3 对高科技成果的投融资支持不足
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产生的很多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成果,其转化过程投资大,风险高。而目前园区尚未引进投融资机构,仅有战略合作的投融资机构,融资渠道狭窄,投融资服务工作不完善,无法形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对接。同时,电力科技园没有开展更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来吸引社会资金,仅仅依靠学校和园区的资金投入无法为合作项目或者在孵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2.4 园区企业数量少,产业集聚效应难以显现
上海电力科技园以新能源与电力服务业为特色,但由于园区载体有限,企业数量难以壮大,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不多,合作的专业关联度更是不高;加上规模大、实力强的标杆性企业少,难以发挥产业带动效应,无法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入驻园区,这也导致了园内的行业产业链不够完整,产业集聚效应难以显现。
3 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模型的建立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选择模型的建立
电力特色大学的科技园产学研合作工作开展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审慎的选择,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选择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产学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尝试提出针对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选择模型是从电力科技园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电力特色大学背靠电力行业,行业的特点较多地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施教方针,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产学研合作的开展;电力特色大学的科技园在其功能定位上除了考虑一般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以外,也会有针对性地考虑到本行业特点所带来的特殊的功能定位;因而其在发展目标的确立上也会具有相应的针对性。所以,笔者根据以上的情况,提出应从所处区域经济与政策环境、技术领域与特点、合作主体、合作目的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从而提出适合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图1 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模型
3.2 基于模型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学研合作实际上就是各成员、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影响要素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作用,并且对模式的实施效果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在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发展目标都确定的前提下,要想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满足其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就需要考虑到科技园所处环境以及合作中各主体要素条件对合作的影响。
通过对电力科技园的发展情况的分析,在调研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合作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影响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所处区域经济与政策环境
一个地区的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是由其所在区域内各类经济主体共同营造出来的,区域的政治、经济环境直接影响园区的定位与发展,决定园区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海市杨浦区正在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区域内的诸多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科技园都积极参与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电力科技园亦正在结合杨浦区的建设,寻找各种对外的产学研合作机会,以期实现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带来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杨浦区创新城区的建设带来了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变,杨浦区和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产业发展和科技金融的扶持政策,电力科技园作为一个电力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也应该搭上区域快速发展的班车,紧跟杨浦区和其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步伐,放眼国际,着力当前,扎实做好当前切实可行的各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从而提升在行业和区域内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3.2.2 技术领域与特点
产学研合作主要是为了获取新技术,或者将现有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所以合作技术的领域、特征自然会影响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所选定的合作技术的特征主要包括技术的成熟度、技术适用性、技术研发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所属领域四个方面。
首先应确定备选的合作技术的所属领域。电力科技园的产业特点是新能源与电力服务业,所以选择的合作技术要与园区产业特点匹配度高,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园区和学校在此种技术上强大的科研能力,也有利于园区产业链的形成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培育。
产学研合作还会因为对技术复杂性与技术成熟度的要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模式。对于面向市场成熟度高、转化快的合作技术,科技园可选择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以及企业孵化等简单的合作模式;对于一些处于试验发展阶段、成熟度不高、研发复杂性比较大的技术,科技园与其合作伙伴可选择持续时间长、合作层次深、关系紧密的研发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有利于技术的研发,并且能使合作主体间保持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电力行业注重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新技术的使用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需要有较好的成熟度才会接纳,这也对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产学研合作创新所获得的技术成果最终要投放到市场中。如果合作技术的市场预期效益比较好,电力科技园可与合作方或者促成高校、机构投资者联合组建企业实体,通过科技成果或现金入股,从市场获取利润分成或者股权分红,为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也会为所属高校带来科研项目上的更多支持。
3.2.3 合作主体
产学研合作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合作各方参与主体,该要素会从合作主体数量、合作主体经济势差两个维度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第一,合作主体数量。如果合作只有两方参与,则应该选择一对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果有较多主体参与,则应该选择一对多的合作模式。一般来说合作的主体数量不宜过多,最好不大于5家,否则就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协调工作的难度,带来更多的协作成本。
第二,合作主体的经济势差。经济势差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只有存在势差,才能通过产学研合作这种手段实现各方优势资源的整合[2]。对于电力科技园来说,其背靠上海电力学院,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专业的科研人员以及设施完备的研究场地,如果合作对象是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较强研发能力的电力行业企业,科技园可以选择合作层次深、有助于持续创新的合作模式;如果合作对象是处于初创期或者研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科技园可选择技术转让、项目孵化、技术服务等合作模式,也可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参与园内大型科技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这样不仅可以为园区带来新鲜血液,也有利于园区完整产业链的培育,可以使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更多的成长空间。
3.2.4 合作目的
产学研合作目标是在既定的总体发展目标下由于合作主体需求而产生的分目标。所以,产学研合作目标直接关系到模式的选择,如果是基于一次性或者短期的合作,可选择单一的技术转让、委托研究等;但如果是着眼于中长期合作,为有效提升科技园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园区的产业化水平,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需要选择合作形式紧密、合作关系持久的合作模式。如果合作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就可选择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
4 模式的选择及其应用
电力科技园作为一家电力特色大学的科技园,它的运营和发展是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运行的,产学研合作需要时时关注园区内、外的经济、政策环境的变化,时刻保持与外界特别是与行业间的信息交流,在现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要丰富和发展产学研合作,应根据合作因素的变化而采取以下具有创新性、合作形式紧密、合作关系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种符合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发展需要且具有创新性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4.1 共建开放性实验室模式
共建开放性实验室模式是指科技园与学校或者其他研发机构(含企业内的研发机构)联合建设可对社会服务的开放性实验室,再以实验室为载体,实现对外的研发、检测与技术服务。企业主要负责投入设备,也可以投入科研与管理人才,高校主要负责投入科研人才,也可以投入场地,科技园主要负责投入场地和管理人员,也可以投入部分设备,实验室建成以后实现多方共享、联合经营。这种模式可以让企业、高校的科研力量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营服务中,既可以利用拥有科研、人才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内研发机构的资源优势,又可以为企业和社会其他技术需求机构提供研发、检测等服务。
4.2 搭建校内实验室对外开放平台的模式
搭建校内实验室对外开放平台的模式主要是汇集校内可对外提供检测与技术服务的实验资源,由科技园或科技园与学校共同出资成立的企业实体平台统一管理并对外提供服务。该模式的核心有两点,一是整合所在高校的实验资源,二是有可以统一对外服务的实体机构。该实体机构与学校、科技园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虽有投资关系,但是在使用实验资源的实质上和形式上构成租赁关系,在保证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利用所在高校面向行业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检测与研究服务。
该模式下的开放平台可以市场化地开展分析检测、技术咨询、研发服务和检测人员培训等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实验资源与人才资源,而且可以发挥科技园作为企业的市场主体优势,充分调动科技园投入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更加可以为电力行业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提供优惠、优质的服务,间接缩短企业的研发周期,还可以给区域社会经济带来高新科技的服务收入贡献。
4.3 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促进技术交流和知识创新为目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生产一线人员进课堂、教授和研究人员担任企业顾问、在校大学生进企业实习、企业人员到大学科研机构继续深造或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企业与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力特色大学通常与行业内的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科技园可以利用这样便捷的资源优势,拓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形式。这有利于更加拉近行业与高校的关系,也是科技园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这种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科技园需要加强人才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人员的流动,一方面增加高校科研人员对实际生产的认识,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各种层次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对于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的理解、认识,进一步激发其对前瞻性技术的兴趣,从而为大学、科技园与行业企业开展更深层次产学研合作提供引导。
4.4 产业技术联盟模式
产业技术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3-10]。如图2所示。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电力特色大学科技园由于其与行业沟通的天然优势,更加有利于促成相关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这种产业技术联盟,既包括园区内的产业技术联盟,也包括行业企业参加的园区内外合作的产业技术联盟。
图2 产业技术联盟示意图
[1]徐井宏.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2-05-17.
[2]李宇.嵌入大学科技园的紧密型产学研结合机制及区域创新驱动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5-8.
[3]熊季霞,李洁,朱佩枫,胜娟.江苏省产学研合作主要模式及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1(7):64-68.
[4]李志强,李凌己.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97-103.
[5]顾冠群.东南大学科技园建设与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1):18-20.
[6]王洪立,赵锦桥,等.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实践平台建设与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 (5):64-65.
[7]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www.euteeh.edu.en,2011-09-01.
[8]曹洋,王桂月.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
[9]王大伟,葛继平.大学科技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
[10]朱兆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1).
[责任编辑:朱子]
Research on M ode Choice of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of Power Feature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LUO Qiang1,LEILiang-hai1,YAN Xiu-jia2
(1.School of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2.State Grid Jiangsu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Nanjing 210024,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bears some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social services,its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mode choice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ubject an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The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work of power feature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ake power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as example,analyzes the impact factors of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mode,and proposes the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mode choice about power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electric power;university science park;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mode choice;research
G522.8
A
1672-9706(2014)02-0104-06
2014-03-12
骆 强(1984-),男,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事业管理。
雷良海(1962-),男,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颜休嘉(1983-),男,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