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临床应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
2014-07-12蔡冬格
蔡冬格
分析临床应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状况
蔡冬格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肺结核病患者治疗需求的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 分析和探讨临床常用的抗结核药物的肝脏损害情况。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本中心门诊就诊的40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应用一线抗结核药物作为科研对象, 治疗方案为FDC2HRZE/4HR, 1个月后评价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情况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HBsAg阳性患者其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的患者, 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其肝损害发生的几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 体重低于50 kg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几率显著高于体重>50 kg的患者。结论一线抗结核药物均能造成肝损害, 并且HBsAg(+)、老年患者及体重低于50 kg患者更容易造成肝损害, 在用药治疗过程中需要警惕。
结核病;一线抗结核药;肝功能损害;治疗
根据我国最新疾控报告显示, 我国结核病疫情有明显加重的趋势[1]。目前世界公认的治疗方案为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进行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出现了明显的药物副反应,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药物性肝损伤, 严重者可导致治疗过程的中断, 极大降低治疗效果[2]。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的药物治疗,本门诊对400例初治肺结核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肺结核患者病例进行归纳总结, 寻求导致肝损害的因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本中心门诊就诊的400例明确诊断为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组的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体温升高、乏力、咳嗽等), 无酗酒史, 无肝功能异常。入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及痰培养均证实诊断明确。入组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75例, 女性患者125例;患者年龄35~73岁, 平均(45±4.3)岁, 其中60岁以上的174例, 60岁以下的226例;体重50 kg以上的257例, 50 kg以下的143例;HBsAg(+)78例, HBsAg(-)322例;入组患者均否认治疗过程中应用其他可能造成肝损害的药物。入组的患者在性别组成、患病时间等基本情况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 2治疗方法 入组的患者抗结核化疗方案主要应用短期治疗方案为FDC2HRZE/4HR(R为利福平, Z为吡嗪酰胺, E为乙胺丁醇, H为异烟肼), 强化期治疗: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II口服(30~37 kg, 2片/d, 38~54 kg, 3片/d, 55~71 kg, 4片/d, 71 kg以上, 5片/d), 共2个月, 涂阳患者2个月末复查痰检未转阴的, 继续强化治疗1个月。继续期治疗:>50 kg患者口服异福片(含利福平0.3 g/片, 异烟肼0.15 g)2片/d,≤50 kg患者口服异福胶囊(每粒含利福平0.15 g, 异烟肼0.1 g) 3粒/d, 共4个月, 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肝功能。入组患者糖尿病根据个体应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1. 3观察指标 入组患者治疗起始均详细记录其肝功能的各项指标情况, 并定期抽查患者肝功能, 对于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超过2倍正常值上限及(或)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且可排除其他药物造成肝功能损伤, 则考虑由服用抗结核药物造成肝功能损害。
1. 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当P<0.05时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其肝损害的发生几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患者, 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与年龄关系(n, %)
2. 2患者不同体重肝功能损伤情况比较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 体重低于50 kg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几率高于体重>50 kg的患者, 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不同体重肝功能损害情况比较(n, %)
2. 3HBsAg表达与否和肝损害发生情况的联系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 HBsAg(+)的患者其肝功能损伤发生几率显著高于HBsAg (-)患者,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HBsAg表达与否和肝损害发生情况的联系(n, %)
3 讨论
随着我国结核患者人数的增加, 结核的治疗越来越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目前一线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主要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等[1]。抗结核药物治疗需要患者坚持连续、大剂量、足疗程的用药, 在取得治疗效果的同时, 也带来了药物的副反应。目前临床常见的抗结核药物副反应主要是药物性肝损害, 而且研究也显示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均有显著的肝损害, 临床统计其造成肝脏损害的几率约为12%左右, 部分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危及生命[3]。此次研究显示, 抗结核药物造成的肝损害, 6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几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患者, 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主要原因考虑是由于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机体的各项功能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减弱, 而且老年患者体内水分明显低于年轻患者, 因此其药物的代谢能力和代谢时间显著延长, 这样明显降低了药物的清除率[4]。体重低于50 kg患者的肝损害发生率高于体重大于50 kg的患者, 低体重患者由于体质较差, 肝细胞的耐药能力较低, 用药剂量大, 从而增加了患者发生肝损害的几率。因此建议对于低体重患者尽量选取对肝脏影响小的药物, 而且其用药剂量也应该适当的调整。预防上主要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同时从饮食上增加肝脏的恢复。HBsAg(+)患者肝损害发生几率显著高于HBsAg (-), 这是由于乙肝病毒造成患者肝脏损害, 破坏了肝细胞, 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 在用药过程中抗结核药物进一步增加肝脏的损害, 因此HBsAg(+)患者用药应谨慎, 必须定期复查肝功能, 防止病毒大量扩散加重肝脏损伤[5]。
总之,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要时刻警惕患者病情恶化,在进行联合用药的初期就应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定期复查肝功能有助于早期预防肝损害。
[1] 贾忠, 吴晶, 马建军, 等.一线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研究现状.中国防痨杂志, 2013, 35(6):468-471.
[2] 史学斌, 冯慧萍.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26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 2012, 33(17):3660-3661.
[3] 李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35):152-153.
[4] 李雪峰.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分析.河北医学, 2011, 17(12):1700-1701.
[5] 褚春薇, 饶家秋, 王凤洲, 等.抗结核药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概况.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9, 31(3):68-70.
541900 广西桂林阳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