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媒体的“娱乐至死”现象
2014-07-12俞婷婷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215000
俞婷婷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215000)
“娱乐至死”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评论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一书中。“娱乐至死”现象也就是所谓的“泛娱乐化”现象,就是指电视媒体过多制作、播出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过滥,就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于用打情骂俏、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以提高收视率。1
一、电视媒体“娱乐至死”的现状
1.娱乐节目泛滥化
自《非诚勿扰》一炮成名后,各种雷同的相亲节目也纷纷占领了荧屏,比如,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这种毫无新意的照搬照抄使得娱乐节目的数量空前增多。对此,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此举虽有所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媒体打起了擦边球,如《非诚勿扰》自称为生活服务类节目,而更多的娱乐节目则避开了黄金时间。娱乐节目泛滥化现象损害了媒体的权威性,弱化了媒体的社会职能。
2.娱乐节目低俗化
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浙江卫视的《超级情感对对碰》两档节目曾被广电总局叫停,但是,娱乐节目的低俗化现象并未因此有所改变,电视荧屏上还是充斥着各种低级趣味。为此“限娱令”提出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开办一个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但是这一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是个未知数。长此以往受众的审美品位就会降低,甚至会扭曲受众的价值观。
3.新闻节目娱乐化
新闻节目琐碎化,以及娱乐元素在新闻节目中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新闻节目的娱乐化。许多新闻报道偏重于报道那些过度渲染家长里短的琐碎事件,尤其偏重于报道血腥和色情新闻。除此之外一些电视媒体将报道重点转移到了明星身上,将报道绯闻作为提高收视率的可靠手段。更有甚者某些电视台竟把“性感”元素用在新闻主播身上,比如,日本NHK电视台起用“巨乳美女”杉浦友纪担任早间新闻主播。新闻节目娱乐化的现象挤压了严肃新闻的空间,从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二、电视媒体泛“娱乐至死”的原因
1.受众需要娱乐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媒体获取信息,缺乏实际的人际交流,从而慢慢被孤立,独自承受着现实的种种压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娱乐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是理所当然,因为娱乐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满足需求的动物,除去短暂的时间外,极少的时候处于满足状态,他把人的需求层次按照需求的强弱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2越低层次的需求就越容易满足,在当下的中国,满足后三种需求渐渐成为主流,因此人们需要从娱乐节目中寻求情感释放的途径。
2.媒体盲目追求经济利益
在中国依赖广告生存的媒体仍然占大多数,广告商握住了媒体的经济命脉,这就决定了现在的媒体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更倾向于后者,更愿意传播备受广告商青睐的具有广大市场的娱乐化内容。因而为了争夺广告商,各大卫视都想在娱乐节目这块分一杯羹。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归根结底还是与收视率有关,收视率作为电视节目单一的评价标准,这就迫使媒体不得不在内容上以更贴近、更吸引人的娱乐元素来争夺受众,这样看来节目的同质化也是必然趋势了。
3.监管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对娱乐节目的管制以行政管理为主,广电总局就是这样的管理机构,但是它上一层的管理阶层很难及时察觉到媒体操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社会也缺乏对媒体及其行政管理部门的健全的监督体制,这也导致了泛娱乐化之风的滋长,更使得政府出台的限制泛娱乐化现象的政策缺乏了说服力。另外,我国目前最权威的有关广播电视事业的行政法规只有《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此外再也没有管理娱乐节目的专门法律法规了。既没有社会监督,又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的限制,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自然就会屡禁不止了。
4.世界泛娱乐化大潮对中国的影响
和中国相比,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逐利的倾向更为明显,成熟的市场经济淘汰机制迫使资本家们紧跟着市场走,而很少顾忌社会利益,于是泛娱乐化愈演愈烈。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宽松,我国传播者和受传者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外国电视节目,外国媒体的泛娱乐化渐渐地渗透到我国的媒体文化中,毫不夸张地说国内现下的娱乐节目都可以在国外找到原型。
三、扭转电视媒体“娱乐至死”现象的措施
⒈提高受众的素质
第一,加强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媒介素养的目的就在于使受众增强对媒介内容的识别、判断能力,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传播的内容,并且建设性地利用媒介发展自己,而不是对媒介所传播的内容不加思考地接受,这不仅对抵制泛娱乐化起作用,而且对抵御媒介传播内容的其他不良影响起作用。3
第二,提高受众的审美品位。
提高受众的审美品位必然要求媒体加强对受众的教育,发挥其议程设置的功能。因此媒体要把握住主流价值方向,积极策划优秀节目,做到节目内容通俗、形式新颖、情趣健康、寓教于乐,做一个清醒的呐喊者、优秀文化的弘扬者。在这一方面做出表率的是《新闻周刊》《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前者以评论当下实事的方式警醒那些被麻醉的人们,而后者以评选的方式弘扬人性的真善美。
⒉增加媒体的理性
第一,拓宽媒体的收入渠道。
尽管绝大数媒体仍然采用以广告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尤以电视媒体为甚,但近年来广告占整体收入的绝对比重已处于下降趋势中。另外,广告主、媒体、制片人三者之间各自代表的利益、价值目标不一致,导致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较麻烦。因此,媒体需要在盈利模式上寻求突破,这会使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有更大的主动性,为了媒介的品牌形象考虑,媒体也乐于制作一些格调高雅、好评率高的节目。除去广告这个收入来源,媒体还可以有几个值得努力的方向,如跨媒介经营,如传统媒体“上网”;节目的制作与版权交易;媒体传播内容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媒体上市融资。
第二,重构评价体系,改变以收视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收视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反映电视节目的被关注度,但是,把收视率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是断然不可取的,因为收视率的获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干扰因素。因此,必须要重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客观性,尽可能地让专业化的独立机构从事收视率的调查、评估工作。另一方面要求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及多元化。相对性要求尽可能提高收视率调查的精确性,把握好可变量;多元化则要求引入新的评价指标,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指标,而不仅仅着重于单纯的物质层面的指标。
⒊健全监管体系
第一,加强社会对媒体监管。
构建专业化的媒体监管主体,坚持为群众服务的立场。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的中间机构要想更好地履行仲裁、服务的职能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客观性的天然条件。只有拥有专业化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保证高度客观的立场,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此外发动群众组织对媒体及其管理部门进行监督也可以收到成效,毕竟对这股泛娱乐化之风感受最快、最深的还是信息的最终接受者——受众。
第二,必要时利用法律、规章制度的管制作用。
当今世界电视传媒体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国有国营型,二是以日本、法德为代表的国家主导型,三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竞争型。4不同的传媒体制下,各国对电视节目管制也各不相同,但是国家和政府的控制仍然是媒介控制的重要方面,但是,单颁布一两个条例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法规要跟进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此外,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对遏制泛娱乐化也是有作用的。正是因为中国的知识产权界限不清晰、不完整,以及中国媒体人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才导致了娱乐节目同质化泛滥。
⒋增强自身的文化创造力
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一直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过在电视节目泛滥、模仿之风盛行的泛娱乐化时代,这个守则早已被一些媒体人抛在脑后。这里要说的是:模仿外国的电视节目是可以的,缺乏思考却是不可以。媒体在引入外来节目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文化创造力,从而驱除观众心里的历史文化虚无主义、崇洋媚外的心理,最终达到传播我国先进文化的目的。
四、结语
对于“限娱令”的下发人们喜忧参半,媒体何去何从还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国内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已经出现,并且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不管是从受众的全面发展,还是从媒体的健康成长角度考虑,如何扭转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现状已成为重中之重。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view/3164679.htm.
2.吴红雨.解读电视受众:多元化需求与大众化电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4.
3.陈龙.媒介素养通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15-21.
4.陈雪莲,郭一娜,王军.国外文化节目“巧讲道德”.国际先驱导报,2011.11.
[1]武占江,玉茜.电视媒体泛娱乐化的思考.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报),2011(1).
[2]陈雪莲,郭一娜,王军.国外文化节目“巧讲道德”.国际先驱导报,2011(11).
[3]高旭.试谈论如何规避电视新闻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当代电视,2012(1).
[4]陈龙.媒介素养通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5]吴红雨.解读电视受众:多元化需求与大众化电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