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华北地区草辫工艺的现状及发展

2014-07-12朱洋洋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500

名作欣赏 2014年6期
关键词:华北地区草编草帽

⊙朱洋洋 李 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0]

论华北地区草辫工艺的现状及发展

⊙朱洋洋 李 纶[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500]

草辫工艺是华北地区传统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工艺讲究。在华北大片区域分散着无数中小型辫庄对草辫进行加工生产,但近年来草编工艺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和行业发展的困境。本文在对华北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详细过程予以归纳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型辫庄的生产现状提出发展性问题和建议。

华北地区 草辫 麦莛 工艺 发展

草辫,或称草编工艺,是华北地区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用麦秸秆作为主要原料,经人工编、掐等手法编织成辫,后加漂白、染色、缝制等工艺制成具有实用或观赏功能的物品叫做草辫工艺品。草辫工艺品先由农民自发编辫,后有辫庄企业统一收购加工,既蕴含广大农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艺术美,又包含工业生产所展现的现代艺术。草辫制品质地柔软,造型大方,坚固耐用,常用于人们日常生活所需,传统草辫制品主要有草帽、提篮等。

一、草辫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华北地区草辫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人们发挥当地麦秆柔韧皮薄、色白质嫩的优势,开始编织草龙,即今日七股草帽辫的雏形。清朝乾隆年间,草帽辫工艺进入繁盛时期,时任南乐知县茹敦和在一首五言诗中写道:“麦拄入夜添,盘绦葺成笠,秋怜茹笠中,辛苦换斗合……”(见清光绪《南乐县志·艺文》),说明草帽辫与人民生活已休戚相关。清朝嘉庆年间,山东莱州商人发现这一带种的小麦麦秸皮薄细长,质地柔软,色泽鲜亮,是编织的上乘原料,于是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编织工艺,发展以麦秸为原料的草帽辫生产,开设多家辫庄,在当地收购草辫。辫庄对收购的草辫进行梳理打包转向天津码头,输向国际市场,那时中原地区的草辫蜚声国际市场。民国年间国际草帽辫市场供不应求,刺激了草帽辫生产的发展。建国后草辫工业得以扩大发展,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草辫加工业迅速发展。

二、传统草辫工艺

编制好的草辫简洁大方,热不变形,冷不发脆,坚固耐用。其整个工艺过程(如图1)也是极为讲究,从备料的品种到选料的精细,从编辫的前期泡莛到编辫后的去尾扎挂;从打包前的精挑细选到漂染过程的配比程度,从始至终都严格之至。

图1 传统草辫工艺流程图

种莛麦是因草辫工艺所需的原料麦秸的要求较高,莛麦的麦莛整体细白光亮,粗细均匀,长度较大,弹性较大,适于编草辫。使用该麦莛在掐辫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接莛换莛的频率,尽量出现少的辫茬,草辫整体一致。种植莛麦的过程中要加强防倒伏和防变质的管理,以防麦秸出现弯曲、颜色变黄等现象。莛麦的收割以人工最宜,整个过程需轻拿轻放,防止麦莛折断。

投莛是指从整根莛麦中抽取出最顶端的一节,即生长麦穗的一节,一般称之为序莛。序莛生长的时间最短,麦莛较细,壁厚较小,掐编工艺相对容易。将过之后的麦秸首尾对齐,按照麦秸的关节处大致排齐,左手拿麦秸,右手从麦莛根部折断,将折出的麦莛整齐摆放,打捆置于干燥通风处。

选莛是将麦莛按照品种、颜色、粗细、长短等标准筛选分类,以便掐辫过程中使用同一类型的莛麦,提高草辫的质量。

泡莛是编辫工艺的前期准备,干莛的拉力小,质地酥脆,易折断。编辫前需要用“浆水”浸泡,使之柔软光亮。传统上浆水是指经过发酵澄清的面汤或米汤,由于成本和繁琐等原因,现在一般使用自来水浸泡。忌用脏水和热水,脏水易使麦莛发黄变色,热水会使莛色发乌,降低光亮度。把浆水置入盆内,将麦莛完全浸入浆水中,浸泡2—3小时,中间翻莛一次,防止部分麦莛浸泡不完全。从浆水中捞出的麦莛轻甩排出多余水分,用湿布包裹,以防编辫时间过长麦莛干燥。

编辫是整个草辫工艺的核心环节,也是最为传统的环节。编织草辫传统上有五根莛、七根莛、八根莛等类型,现较多采用的是七根莛辫编。七根莛编辫又分四根莛起头法(如图2)和五根莛起头法,二者均遵循“压一别二”的原则。在编辫过程中存在续莛、接莛(有些地方叫做“偷莛”)的环节。

图2 四根莛起头法示意图

去茬,是把在编辫工序完成后草辫反面余留的麦穗、莛茬去除。传统方法是将草辫晒干后,自然还原麦莛的酥脆属性,一手扯着草辫,一手逆茬从根部折断多余的莛茬。现在多用剪刀剪断,但要注意一定要从最根部剪,避免影响草辫质量和美观。

扎挂是将编制好的草辫打成盘,一般以“托”为单位(长度与胳膊肘长相近)。一挂草辫为20托,盘成10圈,整挂草辫长度约为30尺。整挂草辫只能是一根组成,中间不得有断连,正面朝外,在辫挂末尾处用麦莛扎住即可。

质量验审是指对民间收集的草辫进行质检,主要检测项目为草辫的板平程度、齐边程度、细密严实程度、宽度统一程度、草辫长度等。如有其中一项不符合生产标准即为次品,在深加工制品中不能使用,不予收购。

分类打包是将质检合格后的草辫按照麦莛粗细程度、草辫宽度、草辫光亮度等标准进行分类,将同一类型的草辫密实整理成捆,每捆草辫约为12挂。然后将整齐统一的草辫捆进行打包,每包草辫约有40捆。整理成包的草辫经过压紧收缩,密实度高,主要是为了节省空间,在漂白染色的方池中容纳更多的草辫,以节约成本。

漂白染色是将打包好的草辫进行化学漂白,然后根据做种草辫工艺品所需颜色进行漂染。在一般辫庄内,大多以次氯酸钠,过氧化氢和双氧水稳定剂AR为主要漂白原料,配以适当的碳酸钠、氢氧化钠、焦磷酸钠、保险粉等化学试剂。这种漂染方式较为传统,生产方便,成本较低,但存在污染问题。

缝制成品是草编工艺品成型前的最后工序,即按照预设的颜色、类型、结构,在专用缝纫机上进行缝纫成型。

三、草辫工艺的现状及问题

编织草辫是一种传统的工艺,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野上,是历史的沉淀和遗留。无数劳动先民和能工巧匠通过自己的智慧将草辫工艺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使得草编工艺充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草编加工遍及华中大片地区,此产业成为广大农村的一项经济来源。近年来草辫工艺的发展与过去相比有较大的衰减。无论是备料阶段、制作阶段还是深加工阶段,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四、草辫工艺的发展方向

草辫工艺是深深扎根于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无论从人力、物力和生产资源方面都具有先天的优势。近年来草辫工艺行业的不景气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华北地区草辫行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与缺陷。

首先,华北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域,种植小麦的生产方式不会改变,但需要政府的带动,进行特色农业的开发。在适合莛麦生产的最佳区域大量引导莛麦种植,提高莛麦收割机械的工作效率和收割质量,形成特定的地域风格与文化环境。

其次,在特定区域的文化教育单位建立传统文化传习班,将传统文化与特色文化进行传承,使之后继有人。过去十几年中民间草辫的从业人数极为广泛,在华北地区的农村中很容易就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妇女凑在一起,边掐辫子边谈家常;近几年来农村中从事草辫工艺的人数减少,很少看到有年轻人在村中掐辫的情景出现。草辫工艺在华北地区亟须有组织、有目的的保护与传承。

第三,整合当地的辫庄和从事草辫工艺的私营企业,形成行业协会,带有目标性的招商引资,完善当地草辫加工行业精加工产业链的空缺。草辫精加工企业的引进不仅可以带来较高的收益,还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群的工作,不仅可以让草辫工艺得到传承,还为当地人们增收。

最后,对草辫工艺品的种类及与其他工艺的结合进行扩展,使得草辫工艺的发展逐步走出传统种类的局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草辫工艺品的种类逐渐增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但作为地方性特色文化发展的同时,要将草辫行业的研究深入化、产品覆盖全面化,将草辫工艺与其他新型生产工艺相结合,生产出其他地方没有的产品,以达到质量好、种类全、价格低、特色凸显的效果。

结语

草辫工艺是华北地区民间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草辫工艺的行业既需要对传统草辫工艺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以不同的角度审视草辫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以保持草辫工艺在中国民间工艺的发展中保持屹立不倒。

[1]聂胜梅,韦凯.浅谈草编工艺品的审美价值[J].艺术与设计2009(11):343-345.

[2] 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83-185.

[3]河北省邯郸专区草辫训练班编.草辫编织及加工技术[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60:5-9.

[4]原超.怎样编草帽辫[J].科学之友,1982(3):16-18.

[5]清远.大名草编:朴素的美丽[J].国学,2011(12):73.

作 者:朱洋洋,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李 纶,云南昆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学和工业设计研究。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华北地区草编草帽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一顶花草帽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大名草编的工艺风格及出路探索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遥控草帽
草帽歌
华北夏谷区近30年来主要谷子育成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演变分析
华北地区冷暖年的不同环流形势特征
编草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