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自传中叙述的不可靠性

2014-07-12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310058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弗雷德里克生平道格拉斯

陈 斐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310058)

一、道格拉斯三部自传中叙述的不可靠性

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是19世纪美国著名黑人领袖、作家、演说家和政治活家。20岁前,他是个奴隶。出逃成功后,他加入废奴队伍,并逐步成为黑人政治领袖。内战结束后,他又不懈地为黑人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和选举权。他为黑人民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道格拉斯共有三部自传,它们分别是:1845年的《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美国黑奴的自叙》(以下简称《自叙》),1855年的《我的奴隶生涯和我的自由》(以下简称《奴隶生涯和自由》)以及1881年首版、1892年改版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和时代》(以下简称《生平和时代》)。第一部自传讲述了他在出逃以前的奴隶生活,而后两部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之后的废奴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三部自传在同一内容的叙述上出现了矛盾,因而产生了叙述不可靠性。许德金教授把自传不可靠叙述定义为:当故事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思想、事件等内容或者与文本规范(文本逻辑)有出入,导致前后矛盾(因此是在文本世界内的不可靠),或者与自传所指涉的文本外世界的事实不符(因而是在与“真实”世界比照时出现的不可靠)时,自传中的同故事叙述者是“不可靠的”。1此外,许还将同一作家关于同一时期的两部或两部以上的自传中的出入称作是互文性不可靠性。本文主要聚焦于《自叙》和《生平和时代》,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文本内叙述不可靠性和互文性叙述不可靠性。

1.文本内叙述不可靠性

著名叙事学研究专家、修辞派代表詹姆斯·费伦将不可靠叙述分为三大轴上的六种亚类型,即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知识/感知轴上的错误解读和不充分解读。2在《生平和时代》中,叙述者对故土和同胞时褒时贬、又爱又恨的矛盾感情体现了他在情感/感知轴上的叙述不可靠性。在《生平和时代》开篇,叙述者用“破败的、无趣的、泥泞的”这些词来描述自己的出生地,并将当地黑人批判为最无知冷漠的人,显然是对这地方充满了怨愤和不满。然而当他即将离开时,却充满了不舍,觉察到小屋周围的花草树木、虫禽鸟兽给他的童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此外,他又夸赞黑人们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是他人无法匹敌的,黑人奴隶也不再如篇首所说的那样冷漠无知,而是对自己的故土充满了款款深情。叙述着之所以采用这前后矛盾的不可靠叙述,是因为它比平铺直叙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对故土恨之入骨却又难舍难分,对黑人同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有助于唤起读者的共鸣,增加阅读的趣味,从而增强作品的文学性。

此外,在价值/判断轴上,叙述者的叙述也表现出了不可靠性。比如,叙述者把自己比作“害群之羊”,因为他会抓住一切机会在一帮温顺的奴隶中挑起反叛情绪。然而,纵观全文不难发现,按照隐含作者的价值标准判断,叙述者非但不是“害群之羊”,更是具有很高觉悟和卓越领导能力的“领头羊”。那些麻木不仁的“好羊”如若不接受指引,只会深陷在灾难中浑然不觉、不可自拔。此处的叙述出现了双重声音,费伦将之称为双声话语环境,即叙述者的声音被包含在作者(也就是自传中的隐含作者)的声音之内,因而使其信息的传达复杂化了。3

2.互文性叙述不可靠性

就同一事件的叙述,《自叙》与《生平和时代》也出现了不一致。比如,《自叙》中关于母亲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叙述者与母亲之间的感情相当平淡。而在《生平和时代》中,描写母亲的笔墨明显增加了,叙述者对母亲的感情也明显加深了。

“我从未真正享受过她的温柔呵护,因而,她的死讯与我而言无异于一个陌生人的死讯。”——《自叙》4

“那一夜,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我不止是一个小孩,还是某个人的小孩。母亲膝下的我比皇位上的国王还要尊贵。”——《生平和时代》5

这两种叙述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互文性叙述不可靠性。这一不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造成的。道格拉斯在写《自叙》时,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对立关系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自叙》其目的就是要揭露奴隶制的罪恶,激发听众的愤慨,聚集一切可能的力量,推翻奴隶制。因而即便叙述者与母亲感情深厚,讲述这些也会与《自叙》整体的基调不符,而只有突出童年的不幸遭遇,才能获取更多的同情,更有效地达到目的。而他在写《生平和时代》时,奴隶制已被废除,社会矛盾也已改变。作者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去书写除奴隶经历之外的其他事物,能更全面真实地记录他与母亲的关系。这一叙述上的不可靠性,即叙述者与母亲的感情既冷淡又深厚的矛盾,既增强了文本的张力又更真实地展现了黑人被压抑的本性和他们的悲惨遭遇。

叙述者在《自叙》与《生平和时代》中对奴隶主的不同看法也体现了其叙述的不可靠性。在《自叙》中,奴隶主一时的温和难以掩盖其自私贪婪,虚伪残暴的本性。而在《生平和时代》中,叙述者在憎恶畜奴者的同时也表现了对他们的一点同情。如主人安东尼并非天性恶劣,是周遭的环境使其堕落的。对于奴隶主而言,他拥有至高的权力,但他的灵魂深处却充满了痛苦挣扎。此时的叙述者已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盲目地憎恨个别蓄奴者,认识到他们与奴隶一样都是奴隶制的受害者。

二、道格拉斯自传中不可靠叙述探因

道格拉斯的三部自传中,叙述的不可靠性主要由叙述者的成长变化所致,是为理想身份的建构服务的。叙述者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随着现实中作者的经历增多变得更加成熟睿智。《自叙》中的叙述者由于受到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的影响,总以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待一切,以非善即恶、非敌即友的方式判断人事,观点难免有些偏颇。而在《生平和时代》中,叙述者已具有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具体事物中看到其抽象的本质,以更理智的姿态,更合理的角度,更沉稳的口气讲述故事。

此外,自传并不是简单地、毫无热情地叙述“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一种对过去的事件、经历与生活的阐释,一个制造意义的过程。6自传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靠的,他甚至可以为了满足当前身份构建的需要而调整自己的记忆。如在《生平和时代》的后半部分,叙述者为了强调自己作为黑人领袖身份,将叙述聚焦于各种公共事务。他很少提及对塑造这一身份无关或不利的生活经历,因而他的叙述又出现了不可靠性,即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充分报道。如他只字未提他那备受争议的第二次婚姻。总之,道格拉斯的三部自传中叙述的不可靠性增强了作品整体的戏剧性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其不同身份的建构。

注释:

1.许德金.“自传叙事学”.外国文学,2004.3: 44 -51.

2.詹姆斯·费伦.《生而为了诉说》.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6:49-53.

3.詹姆斯·费伦,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

4.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美国黑奴的自叙》.新美国图书馆,2003:242.

5.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语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和时代》.希尔出版社,2003.17.

6.丽萨·M·盖文 主编.《定性研究方法赛奇百科全书》.赛奇出版集团,2008:45 -47.

[1]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美国黑奴的自叙》. 新美国图书馆,2003.

[2]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费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和时代》. 希尔出版社,2003.

[3] 丽萨·M·盖文 主编.《定性研究方法赛奇百科全书》.赛奇出版集团,2008.

[4] 许德金.“自传叙事学”.外国文学,2004.

[5] 张镇,张建新.“自我、文化与记忆:自传体记忆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8.2.

[6] 詹姆斯·费伦,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詹姆斯·费伦.《生而为了诉说》.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弗雷德里克生平道格拉斯
为何我们今天必须听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在《合众国的危险源头》演说中发出的警告 精读
傅忠诚教授生平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最后一秒的冠军
最后一秒的冠军
两只兔子
曾巩生平
泼尽水墨是生平
飞机合同
解读《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