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

2014-01-28

短篇小说 2014年2期
关键词:弗雷德里克浪漫主义夫人

贾 萍

解读《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

贾 萍

福楼拜创作的《情感教育》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作品,他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即弗雷德里克,这个19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青年在巴黎遭遇了各种事情,包括二月革命,各种因缘机会,他遭遇了爱情,也蒙受了各种背叛。在弗雷德里克一生之中的情感经历里面,巴黎青年典型的人生际会以及人性中的共同性和异点都展现在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当中,展现了福楼拜高深的人性洞察力,塑造了一个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弗雷德里克,从而让《情感教育》这部小说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于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弗雷德里克精神世界的人生经历基础

弗雷德里克出生在巴黎外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这样一个家庭出来的弗雷德里克对于感情有着常人所不具有的细腻。在弗雷德里克18岁的时候,他来到了法国的首都巴黎学习法律。不过弗雷德里克对于法律这种理性的学术并没有什么兴趣,他更喜欢文学艺术,喜欢华尔兹舞曲,喜欢创作小说,甚至学习过绘画。不过这种想法仅仅是出自于情感和兴趣,他对这些文学艺术也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技艺。

弗雷德里克随后爱上了绘画艺术作品的贩卖商人阿尔鲁的妻子。阿尔鲁夫人虽然并不喜欢自己的丈夫,但是她仍然是一个恪守妇道的女人。尔后,阿尔鲁夫人被弗雷德里克的一片痴情所感动,决定去和他约会。当时是1848年的2月份,刚好巴黎爆发了二月革命。但是弗雷德里克为了这样一个约会,没有去参加各种游行。而阿尔鲁夫人却因为自己的儿子罹患了疾病,所以只好决定放弃赴约。

弗雷德里克十分失望,最后选择转向于交际花罗莎奈特,他和罗莎奈特同居,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很快就夭折了。随后,弗雷德里克决定和罗莎奈特分手,希望和一直爱慕自己的乡村姑娘露易丝在一起,可是在教堂广场上,弗雷德里克看到露易丝和自己的老同学戴罗利结婚了。弗雷德里克十分羞愧,决定自己返回巴黎居住。1867年的某一天傍晚,阿尔鲁夫人突然来到了弗雷德里克所居住的地方,弗雷德里克和阿尔鲁夫人互相倾诉自己的思念,最终阿尔鲁夫人剪下了一缕白发,让弗雷德里克作为留念。

二、弗雷德里克精神世界的总架构:浪漫主义的幻灭与堕落

莫罗的精神世界首先是他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仰慕和追求作为基础的。弗雷德里克18岁的时候在巴黎学习法律,这样的一段经历反而让他对于文学艺术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偏好,他多次去学习,比如绘画、音乐艺术等,这些文学艺术对于弗雷德里克的性格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弗雷德里克逐渐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对于浪漫主义有着渴求的期盼心理,这种心理让弗雷德里克更多地去追求属于自己内心的浪漫主义爱情,不过这也是弗雷德里克这一生痛苦和无奈的源头。

弗雷德里克对于阿尔鲁夫人的爱慕最终无疾而终表现了弗雷德里克的浪漫主义爱情的最终结束。在弗雷德里克的三段爱情之中,对于交际花罗莎奈特纯粹是一种欲望,而对于爱慕自己的乡村姑娘露易丝则完全没有产生浪漫主义的火花,只有面对着阿尔鲁夫人,弗雷德里克内心的精神世界才能够形成一些动力,才能够推动自己不断地追求。

不过弗雷德里克最终因为二月革命以及阿尔鲁夫人的儿子不幸罹患疾病,最终没有机会在最好的年华和阿尔鲁夫人在一起。弗雷德里克回去找一直仰慕自己的乡村姑娘露易丝时,发现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弗雷德里克内心的浪漫主义爱情也走向了幻灭。他挥霍了所有的钱财,在巴黎二月革命之后,不到几年的光景,就将所有的钱财都挥霍一空。他用挥霍钱财的方式让自己的内心充实,不再执著,也不再去想着浪漫主义的爱情,最终他也只能够在虚空的幻想当中走向老无所依。

弗雷德里克本来有着非常美好的前途,他出生在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家庭,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仍然能够让弗雷德里克有一个非常好的人生起点,加上弗雷德里克在巴黎攻读法律,都是非常优越的人生基础。但是弗雷德里克却有着当时19世纪法国青年所具备的弱点,对于阿尔鲁夫人的爱慕虽然纯粹和真挚,但是巴黎上流社会当中的一切声色犬马以及各种尔虞我诈的风气让这个本来有着真挚爱情以及浪漫主义理想的青年在现实当中逐渐屈服,他最终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连自己的道德情操也都渐渐变得低下,追求欲望,玩弄女性的感情。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最终在面对二月革命的时候慢慢变得完全没有进取的心态,因为弗雷德里克本来就有着意志薄弱的心理弱点,这一点从他学习文学艺术半途而废可以看出来。很快,弗雷德里克在爱情的失意和堕落当中逐渐滑入到堕落的深渊,最终走向了精神世界的完全塌陷,意志的彻底瘫痪。

三、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角色之人群的游离者

在《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虽然看起来十分热衷于各种交际场所以及政治活动场所,作品中甚至也不乏细致地描写,但是无论是在声色犬马的交际舞会中,还是巴黎二月革命的各种激情澎湃中,弗雷德里克实际上扮演的精神角色都是属于人群的游离者,他从来都没有真正地生活在其中,他只是冷眼地旁观着这些人群的激动和高昂的情绪而已,这是一种冷漠个体与亢奋世界之间的碰撞。

当阿尔鲁先生邀请弗雷德里克参加各种狂欢聚会的时候,弗雷德里克看着这些狂欢的人群,内心却萌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懒散,完全是很不自在的。弗雷德里克觉得全世界仿佛都是在绝望和挣扎当中爬行,他内心觉得这样的场景是非常庸俗不堪的。

可见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和整个世俗的精神世界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鸿沟,这种精神鸿沟是弗雷德里克自己所无法逾越的,也是他的内心精神世界之所以出现无法调和矛盾的重要基础。在小说中,弗雷德里克在高雅的贵妇人的宅邸里面也会刻意跑到街上,呼吸新鲜的空气,因为弗雷德里克接受不了各种庸俗做作。所以弗雷德里克无论是在庸俗的场所之中,还是在非常安静高雅的环境里面,都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因为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和这些世俗世界之间有着太多的格格不入。弗雷德里克常常会陷入到自己一个人的幻想之中,常常会从一群人当中抽离出来,因为他仿佛只是和整个世界擦肩而过。

弗雷德里克是一切社会性质活动的局外者,他常常和整个世界的群体之间有着明显的隔离,要么就是在自己的幻想及感情之中不能够自拔,要么就是用冷漠的眼睛去观察着世界的各种愚蠢行为。对于弗雷德里克而言,他一直都是用怀疑及否定的态度去看待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和这样一个社会保持着应有的距离,这样的一个人,也注定他的精神形态和精神世界与众人明显不同的。

四、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角色之理想主义爱情的捍卫者

正如前文在分析弗雷德里克的精神世界架构的时候谈及了弗雷德里克的几段感情,弗雷德里克实际上对于理想主义的爱情有着绝对的向往,他对于政治是毫无野心的,他也不屑于和这些野心勃勃的人为伍。对于弗雷德里克而言,他的精神世界最为崇高的行为就是对于自己的爱情理想进行捍卫,他不愿意被世俗的庸俗亵渎了自己崇高的爱情理想。

弗雷德里克将爱情理想化,将浪漫主义的爱情作为自己人生的信仰及精神支柱,他完全陷入到一种痴狂的状态。弗雷德里克没有客观的思想,他把爱情绝对化,变成了某种绝对精神信仰,最终让他的内心走向扭曲。

正如小说当中所描写到的,当阿尔鲁夫人在20年之后重新登门找到弗雷德里克时,弗雷德里克内心却萌生出各种贪念和恐怖,他认为阿尔鲁夫人是上门主动献身的,也想到这是自己的爱情真的到来了,不过这些光怪陆离的念头很快就被自己内心的厌恶和谨慎所占据。

弗雷德里克之所以最终拒绝了阿尔鲁夫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弗雷德里克本来爱慕的阿尔鲁夫人也只是他内心的欲望及幻想共同编织出来的一个美好理想。实际上,阿尔鲁夫人也好,所有的女性也好,都不过是弗雷德里克超越了现实基础之后内心所萌生和崇高化的爱情幻象,她们只是普通人,并没有如同弗雷德里克内心幻想得那般美好。在最美好的年华中,弗雷德里克已经将自己的钱财以及一切可以挥霍的青春浪费了,他只是为了替自己那所谓的爱情理想殉葬,而实际上,阿尔鲁夫人对他的爱情是真挚淳朴的,包括露易丝这个乡村姑娘也是真正爱着他,只是弗雷德里克内心的幻想以及精神游离将自己推向了老无所依的悲惨境地,这是一曲精神幻想的挽歌。

五、结 语

福楼拜通过《情感教育》让世人了解当时法国青年的某种虚无主义状态,实际上,弗雷德里克的人生悲剧以及他精神世界里的诸多幻想也是很多青年人至今依然留存的幻念与执著。幻灭的早与迟是不是人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的一个重点因素,这一点也是值得思索的。

[1]赖国栋.《情感教育》:介于文学与历史之间[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04).

[2]王韬.福楼拜笔下的爱欲假象——论《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中的主要人物[J].学海,2008(05).

[3]肖惠荣.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拐点——析福楼拜现实主义的历史意义[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贾萍(1970—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石家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弗雷德里克浪漫主义夫人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两只兔子
“夫人”与“妻”的区别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
他的情人
知识漫画
收藏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