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僧帽壶》的制作经历
2014-07-11吴志平
吴志平
摘 要:僧帽,一直以来倍受藏家和壶艺爱好者青睐,但市场所难得一见之精品,所以市场一旦见到品相好一点的僧帽,就得到了藏家追捧,倍受大家喜爱。
关键词:紫砂;僧帽壶;制作;传世珍品
1 前言
千百年来,紫砂泥养育着一代的紫砂人。制壶,这一民间手工艺代代相传,传世珍品众多、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有一款壶样“僧帽壶”一直以来倍受紫砂艺人和藏家的喜爱,紫砂艺人中人才辈出,除已故大师顾景洲仿制过僧帽以外,很多大师和艺人都不敢贸然制作,可想而知制作之难度。
僧帽,寓意为步步高升、吉祥如意之意,一直以来倍受藏家和壶艺爱好者青睐,但市场所见多是做工粗糙,滥于充数之类,难得一见之精品,所以市场一旦见到品相好一点的僧帽,就得到了藏家追捧。二十年前就开始制作各种样式的僧帽,如:小、中、大等僧帽,以及从矮僧帽到如意僧帽,也曾做过各种四方、六方、八方以及提梁等僧帽,但就是一直不敢偿试制作高墙僧帽。直至三年前,笔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艺,终于下决心,偿试制作,从选料开始,最后选中了原矿底槽青。因为,此泥料不添加任何色素,是最纯正的天然泥料,经过数月的风化、陈腐,再经过碾磨粉碎、过筛加水搅拌,或生泥又经反复数千次的捶打,把泥料中的空气排除、压挤粘韧。经反复烧试片,最终确定烧成温度在1980~2000 ℃之间。
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制作僧帽壶的大小、尺寸,以及嘴、把的设计;然后进一步确认帽沿的高低,帽沿跟下面身筒的尺寸比例;随后开始制作样板,相接身筒;然后再制作帽沿,先后上下相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一把僧帽壶算是完成;最后烧成后却发现这是一把失败的作品。也许是自己的技艺还不到那个地步,功底还不够扎实,从那以后,笔者一直没有做那把壶,工作之余,常常拿着那把壶只是看,只是思考,要想做好这把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 《僧帽壶》的制作经历
直到今年,为了做好这把壶,笔者必须充分考虑这把壶的尺度把握,比例的调整,形体的连贯,以及上、下、左、右各物件的配置和处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艺,笔者专程拜访了李昌鸿大师,他教了笔者一些设计理念,也让笔者看到了一代大师的风彩。
然后笔者又想到了要制作僧帽壶,在原先壶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进:(1) 重新把握壶的尺度,按现在市场所需求的客量大、小重新配置;(2) 在比列的调整上,进行严格的推敲,真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笔者从身筒和帽沿的高矮、宽窄,使之比例进一步协调,调整后形体视觉效果比原来好多了;(3) 从形体的连贯上进一步加强,使之上下,左右之间相互联系,有所呼应,转折起伏适度,没有拼凑、脱节、生硬的感觉,让它一气贯通;(4) 在泥料上还是选择以前的底槽青,而且又经过了三年多的陈放,泥性更加柔韧,经过反复捶打,更容易上手制作。我们宜兴的紫砂泥,紫砂壶更象千年的美酒,越陈越香。
有了上次的经验,做起来也不那么生硬了,花了一礼拜的时间,日夜的劳作,虽然辛苦,但看到制作的茶壶,又是满心欢喜,经过十多天的晾干,嘴、把、钮、口盖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把僧帽壶的煅烧温度为1200℃,温度指标控制得很好,出窑后,其色泽、光洁度都很好。看着这件算是比较成功的作品,笔者满心喜悦,要想做好一把茶壶,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同时,也看到了老一辈艺人,他们为了创作出一件优秀、传世的作品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和汗水。
3 结语
紫砂壶艺博大精深,我们新一代艺人,要向他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他们为宜兴的紫砂铺好了一条大道。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它增砖加瓦,只有我们每一个有识之士付出努力,我们宜兴紫砂一定能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