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工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研究——以南通大学为例
2014-07-11陈亮
陈 亮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知识经济时代充满挑战和竞争,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体现在科技的创新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上。创新与创业人才的竞争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学生创新与创业精神。高校是实施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把握人才成长的特征和规律是高校育人基本要求。源源不断地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业激情的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进程中,思想教育工作是创新创业人才顺利成长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后,现在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要比以前复杂多,受到来自全球多方面、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这就需要他们能应对这些思想,明辨是非,吸取精华,去伪存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南通大学创新与创业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及其相关能力的培育起到了最基础、最重要支撑作用,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保证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
1 思想教育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航向支撑
育人必先育德,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引领。无论创新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如何高超,一旦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危害社会。怎样才能保证人才将知识和技术用于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呢?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为创新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新型人才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人生观点,正确的价值取向,拥护党的路线方针。通过高校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引领创新教育的培养方向,在科学知识创新探索和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想理论知识,用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言行。
南通大学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举措,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工作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重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实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增强科学研究实力为引领,实施“德育引领育人工程”,探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新形式,开展以“梦想”、“感恩”、“励志”、“爱国主义”等为主题的各类文明修身活动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文明修养、健康的行为方式,为创新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服务。
2 思想教育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创新与创业人才辈出,他们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十八大后,党的理论路线和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保证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高校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思想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在高校中学术的创新,技术的创业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自由的学术气氛。对已有知识的创新其实是从怀疑和否定开始,如果没有民主的氛围就会将创新扼杀在萌芽状态。南通大学自由民主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04年大学合并以来,随着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已经逐步建立。只有不断坚定执行党的思想教育工作路线,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方针政策,才能形成适合创新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自由民主氛围。
3 思想教育工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动力支撑
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寻,需要兢兢业业的付出和一丝不苟的钻研,这就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并消耗巨大的精力。因此,勇攀科学的高峰缺不了强大的动力。在21世纪,思想教育工作是创新与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型人才成长提供内在驱动力的支撑。思想教育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新型人才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点燃创新激情。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高度自信、敢于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这虽然是创新人才软实力的体现,但却是创新硬实力得以发挥的助燃剂,有时还能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同时作为隐性因素,相对于硬实力而言容易被忽略。南通大学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道德教育等来帮助大学生培养在创新上的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创新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一,结合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活动育人,构建大学生完整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做好课堂教学活动基础上,充分利用党日团日活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公寓团建、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与创新教育,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教育体系,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浓郁氛围。其二,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以评价促发展,构建大学生系统的创新能力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大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目标、考核原则、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测评等,借助严格的考核指标提升大学生遵守创新规律的能力,以此来客观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与实绩,并及时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三,结合思想教育工作,全方位育人,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服务体系。在图书馆、实验室、后勤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服务育人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时间、教学投入的充分和稳定。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服务育人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的态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性,促进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和谐、团结、向上的氛围中提高。[1]
其次,思想教育工作与创业教育结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就要结合思想教育深入进行创业价值观的教育,建立创造性思维品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南通大学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进行科技发明与创造的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并在实践中发现、探索社会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南通大学通过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改变过去高校中“专业教师只管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者只管思想”的现象,用创业教育思想把各种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系统,使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和深度。还要变过去单纯的就业指导为新的就业与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服务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指导。
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这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力的根本保证;怀着一颗爱心,将所学知识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回报给社会,更是思政教育在大学生身上的体现。高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活动,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如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为增强大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运用学到的电子信息科学知识,深入社区、特殊教育学院、社会福利院解决听力障碍患者在口头表达技能上的不足,帮助他们运用语言康复仪进行正常的交流,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五位同学又基于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聋人言语康复仪”的实际可行性,详细地考察了市场前景,展开了梦翔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设计,这是学院通过一系列努力不断实现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目标的新成果。既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回报,也提升了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上的能力,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
再次,思想教育与就业培训教育相结合,为大学生职业长期发展提供动力。社会就业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需要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工作中加以运用与创新。而就业实际中表现出来的学非所用,关键还在于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要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就需要社会与高校联合发力,实现思想教育与就业培训教育相结合,指导大学生树立发展意识和转变思想观念,明白就业的主体是自己,只有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围绕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有出路;让大学生明确要学什么,并知道怎么学。两者联手帮助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以备在大学学习期间,具备高度的思想认识,能够紧紧围绕职业规划的目标,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在获得广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动手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高校应注重在思想教育上引导大学生认识实习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在读期间就能投身岗位实践,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同时,高校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建立个性化、发展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咨询服务体系,针对大学生的学习个性与特长在个性化生涯规划、个性化资源分享、个性化能力提升、个性化就业援助等方面进行细致、周到的服务与指导。结合思想教育对全体大学生深入进行就业政策与形势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个体要加强就业心理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指导,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与发展意向,要进行细致地分层辅导和指引,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地权衡就业市场和发展需求的统一,指导大学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当前不少高校进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就业导师制、创业导师制,都在指导大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指导大学生把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形成契合,围绕发展目标,注重德育与智育,切实提升就业实践能力,为人生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总之,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业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依然是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等学校应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道德优良、专业过硬、勇于创新、人格健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切入点和发展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改革创新,勇于创业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人才,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陆锦冲.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