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利率差别定价策略对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分析
2014-07-10刘艳,范静
刘 艳,范 静
(吉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金融机构利率差别定价策略对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分析
刘 艳,范 静
(吉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以利率市场化金融环境为背景,描绘了利率浮动、金融机构差别定价与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的趋势变动图,进而推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应用相关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数据对推测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利率定价的提高首先会适当缓解农村的信贷配给程度,随着定价持续上升,反而会逐渐加重农村信贷配给的遭遇程度。
利率市场;差别定价;农村信贷配给
一、引言
2013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内容如下:(1)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2)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3)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4)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1]。
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就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1]。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宗旨是改革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就是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最终形成一种能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价格信号。利率管制也是对金融资产分配进行控制的实施手段,通过这种控制来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度,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更是远未结束。
规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必定会对农村信贷配给现状产生如下影响。第一,利率水平升高,一定程度缓解信贷配给。从一般规律看,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对于我国农村这样的资金短缺类型更是如此。利率升高可能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借贷成本增加,降低其积极性,使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范围内减缓;另一方面是利率管制放开,利率上浮,扩大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自然会适当缓解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第二,利率持续上升必然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终加重农村信贷配给程度。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后,利率浮动范围扩大,金融机构自然会采取针对不同贷款客户实施不同利率定价的策略。而在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中,弱势客户(如抵押品匮乏、经营风险偏大、信用记录缺失的客户)一般都会遭遇金融机构的差别定价待遇。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原因是银行觉得风险太大,与利益不对称。利率升高也可能使逆向选择问题更加严重。因为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积极寻找贷款的却是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者,这当然不是金融机构希望看到的[2]。
因此,文章依据上述产生的影响,在利率管制放开后,金融机构设置的利率差别定价策略对农村信贷配给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借鉴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利率管制放开会对农村信贷配给产生的影响;其次,利用课题组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村遭遇的信贷配给类型及程度进行描述性解析;再次依据前述分析及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金融机构利率差别定价影响农村信贷配给趋势推测
(一)利率上升对农村信贷配给影响趋势的变动曲线
图1 利率上升对农村信贷配给影响趋势变动图
参照Stiglitz&Weiss(1981)模型,利率上升对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可以用图1中的曲线来描述和分析。图1分为左右两个象限,右象限表达的是利率I、信贷供给S、信贷需求D之间的变动关系,左象限表达的是利率I、信贷配给S的变动关系。
首先,右象限中,当利率为I0时,此时的利率水平低于信贷市场平衡时的利率水平I1在这种利率较低的状态下,金融机构必然会对客户进行选择性发放贷款,比如面对农户和城镇客户时,相对而言,农户的选择性成本较高、风险较大,那么金融机构对农户发放贷款的意愿就会降低到Q1的水平,但是与I0对应的农户信贷需求数量为Q4,此时产生的差额Q4-Q1就是我们所说的I0水平下农户遭遇的信贷配给。之后,随着利率的不断上升,当利率达到I1水平时,金融市场上的供给达到了平衡,也就是理想状态下,信贷配给为零。
假设利率水平再次上升,超过I1后达到I2水平,则金融机构信贷供给量会出现停滞上升的迹象,由于金融机构担心在利率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农户信贷需求主体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趋势。因此,供给曲线S就会向后弯曲,也就是说随着利率的再次提升,信贷供给不会继续增加,而是会减少。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由于金融机构针对农户的放贷利率提升到一定高度后,农户对现有利率的承受能力有限,自然会有一部分农户客户群体放弃贷款,这样会导致需求曲线D移升至D2的位置。与利率I2相对应的信贷供给量为Q3,信贷需求量为Q5,因此仍然存在Q5-Q3的信贷配给。设想,如果利率进一步提升,信贷供给规模进一步缩小,导致又一批农户客户群体放弃贷款,则需求曲线会继续向右上方移升至D3,信贷配给程度也会继续增加。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利率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农户遭遇了两种类型的信贷配给:引发的需求曲线移升代表农户客户群体所遭遇的信贷价格配给,而出现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与农户的信贷需求数量差额代表农户客户群遭遇的信贷数量配给。
其次,左象限中是一条信贷配给曲线,同时左右两个象限是一一对应关系,在上述三个利率水平下的信贷供求差额所体现的信贷数量配给,也能通过左象限的信贷配给曲线S来体现。这条曲线大致分为三段,呈“反C”型:S0、S1、S2。第一部分S0,向右上方上扬的趋势。原来在利率管制状态下,金融机构的供给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利率水平过低导致金融机构防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然而在利率放开初期,利率的提升使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增加,在适当范围内缓解了信贷配给。第二部分S1,这部分,与右象限的I1利率水平对应,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和其预期收益达到均衡状态,信贷配给为零。第三部分S2,这部分曲线开始出现向左上方倾斜的趋势,由于利率继续提升,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在不断提升的同时,承担农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也在大幅增加,所以金融机构在放贷时对供给量的选择也更加谨慎,农户遭遇信贷配给的程度又在不断增强。通过对图1曲线的变化趋势推测,利率的变动与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利率与其对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的影响历经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影响方向都是不同的。
根据上述趋势推测,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的差别定价对农村信贷配给的影响呈阶段性。利率定价的提高首先会适当缓解农村的信贷配给,随着定价持续提高,将会逐渐加重农村信贷配给的遭遇程度。以下内容以实地调研数据来证实上述推测结果。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分析数据来自“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长春市农户信贷配给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5月至7月期间两次入户调查,调查对象为种养农户,调查地点为吉林省。本文实地调研了18个村共1500户,发放15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257份。问卷内容涉及了农户的2011—2013年的借贷行为、借款利率和借款类型等数据信息。
在本次实地调查过程中,采用了自填式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通过座谈法和直接观察法等对问卷调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了补充。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得出,此次调查样本中,获得正规渠道借款的养殖户中户主为村干部的占比为12.34%,受教育年限较高的占比为9.28%,家庭年收入平均达到了16.49万元。具有上述特征的客户群体还贷能力较强,且对利用贷款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的认识度较高,因此他们的贷款可获性相对较高。被拒绝过借款的养殖户比例18.58%,为各渠道借款获得比例中最高值。
四、金融机构利率差别定价影响农村信贷配给程度测量分析
关于信贷约束的概念,在很多研究文献中常常与信贷配给被交替使用。但从严格意义来讲,它们拥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是指贷款者愿意放贷数额和能够放贷数额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通常是贷款者自己选择的结果(Stiglitz &Weiss,1981),这个概念更侧重体现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那么究竟信贷配给分为几种类型,本文参照以往针对信贷配给的分类方法,仍将农村的信贷配给分为六种类型,见表1。
表1 信贷配给分类
(一)样本户的借款意愿及获得情况测量分析
表2 样本户借款申请、获得、超额需求统计
在所调查的1257农户中,已经发生借贷行为的有547户,占样本户总数的43.5%。在已经获得借款的农户中,仍然有72%的农户信贷需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本文认为这样一类农户存在部分数量配给的情况(见表2)。
基于未申请借款者的原因比较复杂,存在供给信贷约束和需求信贷约束的可能性。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对于其中的回答项进行了归类(见表3)。其中,贷款利率过高、贷款金额少、贷款期限短等原因为供给信贷约束型选项,没有符合条件的抵押与担保、怕借了还不上、与信贷员的关系不熟等原因为需求信贷约束型选项。
表3 未申请借款的原因统计
以上统计说明,在未申请借款的原因中有63.12%的农户受到了供给型信贷配给,其中受到配给程度最大的一个原因是贷款利率过高,占比为45.6%。另外有36.88%的农户受到了需求型信贷配给,其中认为自己与信贷员的关系不熟,占比为23%。说明利率定价过高并不能控制信贷配给程度,反而使得更多占比的农户受到信贷价格配给,此项结论证实了上述推测。
(二)样本户信贷配给类型及程度测量分析
表4 样本户受到信贷配给类型分布
在所调查的1257户样本农户中,遭受如下(见表4)信贷配给,按照各种类型在样本总数中的占比和遭遇的程度从大到小、由重到轻,分别为:未借贷型价格配给588户,占比46.78%;风险或交易成本配给451户,占比35.88%;借贷型价格配给113户,占比8.99%;数量配给105户,占比8.35%。因此,在样本总数范围内分析,农户遭受未借贷型价格配给的程度仍然最大,占比为46.78%,接近一半。
经过以上两项测量分析发现,利率的无限制大幅度提升会加大对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
(三)贷款利率对样本农户信贷配给影响程度测量分析
由表5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将贷款利率水平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34%—3.25%(含)低利率水平下,样本农户获得正规贷款农户占比40.67%,获得非正规贷款农户占比28.7%,没有获得贷款农户占比35.07%;当利率水平上升到3.25%—6.05%(含)阶段时,每一种类型贷款占比都有大幅度提升,其中样本农户获得正规贷款农户占比上升到53.59%,获得非正规贷款农户占比上升到47.04%,没有获得贷款农户占比减少到22.12%;然而当金融机构设置的贷款利率继续提升时,样本农户中获得贷款的农户占比规模开始缩减,样本农户获得正规贷款农户占比减少到5.47%,获得非正规贷款农户占比减少到24.26%,没有获得贷款农户占比迅速攀升到42.81%。这说明利率在合理范围内提升后可以适当缓解信贷配给程度,但如果利率继续无限制攀升,则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提高利率定价的策略在缓解农村信贷配给方面的作用就开始弱化了,这再次说明之前在第二部分中所作的推测结果是符合实际的。
表5 不同贷款利率对样本农户获得正规及非正规贷款影响测量分析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利率与农村信贷配给程度呈非线性关系
在利率管制放开以前,金融机构对信贷需求主体的放贷利率一直较低,这样必然会导致金融机构倾向于其考虑最大化收益,避免承担更高的风险,保证其收回成本,所以金融机构的贷款意向一直都是倾向于风险较小的城镇客户,而放弃农户,最终导致农户会遭遇信贷配给。随着利率幅度放宽,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调节利率水平,给了农村信贷需求主体更大的贷款空间,适当缓解了农户的信贷配给程度。相反,如果金融机构不能合理控制利率调整幅度,肆意放开利率定价标准,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实施差别定价策略,则先天条件不优越的农户将面临更严重的数量和价格的双重配给。
2.农村信贷客户群体面临更大配给压力
目前,农村信贷需求主体面临的利率定价已经攀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对于金融机构制定的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别定价策略,农户们更是无法承受,不仅不会促进农村信贷配给的减缓,反而会增加其更大的压力。
(二)建议
1.金融机构完善客户贷款定价机制
一是提高客户长远价值在定价中的评价权重。在注重单笔业务价值的同时,提高对客户长远价值回报的评价权重,充分利用客户价值评价系统,将客户价值因素纳入贷款定价模型,将客户历史价值创造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价值创造综合纳入定价考量范围,经营理念从“做业务”向“做客户”转变。二是完善管理成本在贷款定价中的分摊机制。根据客户性质、从业规模、信用评级等因素,对各类客户实际占用管理成本进行细分,避免高端客户管理成本的高估,也避免高风险客户管理成本的低估,确保贷款管理成本能够在贷款定价中体现。三是加强贷款定价的精细化管理。在经济上行期,加大贷款定价考核力度,加速推动贷款客户结构下沉。经济下行期,适度降低贷款定价考核力度,使得大型客户贷款保持适当比例,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2.完善利率评估、监测和防御体系
一是对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进行准确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完善存贷款利率统计,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存贷款的总量、增量、期限及利率水平等情况;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利率统计监测,研究构建完整的利率统计体系。二是研究建立影子银行等统计监测体系,研究设计基础性统计框架,加强跨部门统计协作。三是研究改进统计数据展现方式,适时评估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
3.强化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风险防范意识
一是实行国家和地方分级监管。二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成立内部监督管理委员会,整合监督资源,协调统一行动,深入推进基础管理工程,不断提高监管效率,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依法严肃处理,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严格责任追究制,真正使监管有权威、有成效,成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一道防线。
[1]杨建军,邸磊,Author.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银行监管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2014,(2):72-74.
[2]张建军,许承明,Author.利率市场化影响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研究——基于信贷配给视角[J].金融研究,2012,(10):111-124.
(责任编辑:王淑云)
1003-4625(2014)08-0111-04
F830.58
A
2014-06-04
本文为长春市科技局课题《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长春市农户信贷配给理论与实证研究》(12RY21)。
刘艳(1978-)女,吉林四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农村财政与金融;范静(1962-)女,博士,吉林长春人,教授,研究方向:财政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