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作用的实证研究
2014-07-10王国军王德宝
王国军,王德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院,北京100029)
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作用的实证研究
王国军,王德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学院,北京100029)
采用2002—2013年我国外贸出口额、8个出口行业和出口到84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额,以及同期出口信用保险数据作为样本,在扩展引力模型的框架下,从多个层次、用多种方式研究了出口信用保险与我国外贸出口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在增加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支持有关出口行业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出口到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以及船舶、机电产品等具有较高外部融资需求行业的杠杆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定的“逆周期”效应。
出口信用保险;引力模型;交互效应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作为WTO补贴与反补贴条款项下允许的出口促进政策,出口信用保险是政府为鼓励出口而实行的一种信用担保,能够有效防范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鼓励企业运用更为灵活、更易被接受的支付方式开拓市场,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据伯尔尼协会(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人协会)统计,每年全球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部分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提供的各种出口信用保险保额超过其当年出口额的30%,甚至更高。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自1988年试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业务规模和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外贸出口的促进作用和效果究竟如何,近年来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认识、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更好地指导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进而发挥其功能作用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外关于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作定性分析,二是对有关理论作用进行实证检验。
关于出口信用保险与外贸出口的关系,Hideki Funatsu(1986)[1]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证明,出口信用保险促进出口的途径在于其保护出口商规避了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从而政府可以将其作为有效提升出口量的手段推行。Abraham和Dewit(2000)[2]通过对比利时的出口信用保险计划与出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也得出出口信用保险能促进出口的结论,并且由此认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和欧盟(EU)不对出口信用保险颁布禁令是正确的。Egger和Url (2006)借助引力模型利用1996—2002年间奥地利的货物出口数据实证发现,出口信用保险短期内可以极大地促进出口,但长期来看作用不是十分明显。Moser,Nestmann和Wedow(2008)对1992—2003年德国出口的数据通过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德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对出口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Pradhan,Zohair和Alagawadi (2013)利用印度卡纳塔卡邦(Karnataka)贸易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促进了卡纳塔卡邦出口增长。
关于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到特定市场(国家和地区)、出口行业的作用,Rienstra-Munnicha和Turvey(2002)利用加拿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加拿大与出口国间的双边贸易数据建立模型,发现出口信用保险确实提高了出口数量,并通过实证结果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出口。Baltensperger和Herger(2009)利用1999—2005年30个经合组织(OECD)国家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对出口到政治和商业风险较高的国家有较强的促进作用。Gabriel和Erdal(2013)利用引力模型对2000—2009年德国官方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之一是出口信用保险对具有较高附加值同时较大外部融资依赖的行业(如飞机、轮船和交通设备等)出口激励作用较为明显。
关于出口信用保险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Asmundson等(2011)通过分析发现,金融危机中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得到强化,到2009年中,全球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保费收入增长了30%—50%,出口信用保险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Auboin和Engemann(2012)利用2005—2011年全球70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和伯尔尼协会发布的出口信用保险数据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口信用保险对两国之间的出口贸易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金融危机时期和后危机时期变化不明显,基本保持一致。
国内关于出口信用保险作用的研究,可能由于数据等因素,更多是定性的分析,定量研究较少。苗永清(2004)、于平(2006)[3]认为政府可以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改善行业不均衡发展状况,从而实现国家在对外经济中的多目标规划。杨永刚、罗凡(2007)[4]认为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是配合国家外贸战略,加大对重点出口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并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王玉娟(2010)认为,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套,积极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是后金融危机时期降低出口企业财务风险、稳定外需的重要保障。何慎远等(2011)[5]利用引力模型研究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的关系,认为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不同时期内对出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促进作用有所不同。徐海龙等(2013)利用面板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信用的政策性作用,认为出口信用保险的确有增加出口的功能,并且对于外向型经济强省其作用更加明显。林斌(2013)从企业期望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利用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了2009年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调整对外贸出口的影响,认为金融危机后期出口信用保险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支持了外贸出口的增长。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扩展引力模型的框架下,运用多种出口信用保险取值方式从出口总额、出口国家(地区)、出口行业等多个层次,研究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作用的统计分析及相关假设
为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挑战,2001年国家组建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或SINOSURE),专门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2013年,国家引入中国人保财险试点开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当年中国人保财险承保规模较小。为保持分析一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数据均采用中国信保数据。
图1是2002—2013年我国出口额及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①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占同期我国出口额的比重,下同。增长情况。12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9%,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年均增长55.3%,远超出口增速,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也由0.8%提高到14.8%。特别是在2009年我国出口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及渗透率增长态势十分明显。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额及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意味着更多的出口贸易得到保险的保障,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增长可能存在正向激励效应,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表现出一定的“逆周期”刺激作用。
图1 2002—2013年我国出口额及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增长情况
图2是我国主要出口国家(地区)风险及出口信用保险对这些国家(地区)的承保情况。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选取84个国家或地区②本文选取的84个国家(地区)为2013年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0.1%及以上的国家(地区),84个国家的贸易额占比达97.8%。并将其分为五类:美国、欧盟、香港地区、日本和新兴市场国家。五类地区的风险情况代表出口到该地区的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情况,划分标准根据中国信保2005年以来发布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风险数据取值为该区域内国家(地区)风险评级的平均值。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到香港地区、日本等风险较低国家(地区)的渗透率较低,分别为3.74%、5.34%,对出口到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地区的渗透率达到8.9%。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与该地区的风险情况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该地区风险越高,出口信用保险对该地区的渗透率越高。由此,出口信用保险在促进向风险较高地区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可能存在较为明显的作用。
图2 我国主要出口国家(地区)风险及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情况
图3是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主要出口行业的承保情况。据国家海关总署对重点商品出口情况的统计及进出口商品的分类目录,本文将我国主要出口商品划分为8个行业,并据此测算了出口信用保险对每个行业的渗透率。从图中数据能看出,出口信用保险对医药品、船舶出口渗透率较高,分别到达18.1%、17.4%。其中,船舶行业由于自身特点一般有较大外部融资需求,同时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船舶出口市场整体低迷,较高的行业渗透率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在促进该行业出口方面可能存在明显作用。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渗透率相比较而言不高,分别为10.5%、9.5%,这可能与两个行业出口的体量较大有一定关系。
图3 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主要出口行业的承保情况
综上,我们认为出口信用保险在增加我国外贸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支持有关出口行业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将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以上假设论断。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一)模型设定
从国外实践中,引力模型在研究进出口贸易的各种问题中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构造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指出双边贸易流动与两国GDP、距离、人口、自由贸易协定及其他阻碍贸易的因素相关,同时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此外还引入了“多边阻力项”①多边阻力项,是指影响一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成本因素,由于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众多,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多边阻力项常被归为除已列举的解释变量外的其他变量,如(1)式中的Ri,j。(Multilateral Resistance terms)的概念对模型进行了创新,并提出了该模型的基本形式:
式中,Xi,j代表由国家或地区i向另一国家或地区j的出口,GDPi,j分别代表i和j国家(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Di,j表示i和j国家(地区)之间的距离,Pi,j表示i和j国家(地区)的人口规模,Ri,j代表多边阻力项(可用虚拟变量表示),εi,j是随机误差项。
在后续的关于引力模型的扩展应用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问题的实际,按照影响贸易流量的有关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引力模型对于国家(地区)间经贸关系的研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而言,是一个合适的分析模型。因此,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本文研究问题的需要,我们对引力模型也进行了扩展:
其中,i代表出口国家(地区),s代表出口行业,t代表时间,表示我国s行业对i国家(地区)在t时期的出口额,εi,s,t是随机误差项。SINOSUREi,s,t表示出口信用保险变量,为更全面、准确地检验其效应,我们选择如下三种方式取值并进行实证分析:一是表示我国对s行业在t时期出口到i国家(地区)的出口信用保险保额(Coverage)的对数,在此情况下,系数β可以度量是出口额对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的弹性系数;二是设定为虚拟变量(Dummy),并且在s行业t时期出口到i国家(地区)的贸易有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时取1,否则取0,在此情况下,系数β可以看做是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有效程度的测定;三是为出口渗透率(Penetration rate),即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对s行业或t国家(地区)出口额的比重,此时系数β测量出口信用保险的效力。
需要说明的是,为降低多边阻力项对实证效果的影响,并体现影响出口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高系数β的计量精确度,我们在传统引力模型中加入变量间的“交互效应项”进行创新扩展,使得模型更具普遍性,并降低由于未考虑到某些影响因素而使模型拟合成伪回归的风险。具体来看,引入关于国别、行业、时间的虚拟变量vi、vs、vt,并通过vi× vt、vi×vs、vs×vt来分别表示国家(地区)-时期、国家(地区)-行业、行业-时期之间的交互效应。其中,vi×vt表示的效应可以包含(1)式中的常数项以及所有影响t时期内我国出口到i国家(地区)的贸易额的因素,如我国与i国家(地区)之间的距离,t时期i国家(地区)GDP,t时期我国与i国家(地区)间的汇率、关税协定,等等。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了难以测量的因素,如实际运输成本、历史及文化等对贸易的影响。vi×vs代表的交互效应,包含了对我国出口可能产生影响的所有非时间因素,例如,国(地区)外相对具有竞争力的行业结构,i国家(地区)对我国s行业采取的贸易保护、限制出口的措施等。vs×vt体现的我国s行业随时间t的发展趋势,它包含了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的变化轨迹,我国s行业出口发展的周期性因素等。例如,由于技术创新或流程改造等使得s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增强从而扩大出口规模,这种因素就会通过该效应得以体现。
同时,为与Moser、Nestmann&Wedow(2008)、Gabriel&Erdal(2013)等的研究作对比,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协变量Ri,s,t,即对出口产生影响的有关独立变量,同时也采用出口信用保险与这些独立变量间的交互效应形式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在有关回归分析中,我们选取了如i国家(地区)GDP、人口、风险指数及我国与i国家(地区)之间的距离等作为协变量进行控制。
(二)数据选取
如前文所述,我们选取了2002—2013年我国外贸出口额,8个行业和出口到84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额,以及同期出口信用保险数据作为样本。每年我国外贸出口额,8个行业和出口到84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额数据来自国家海关总署相关统计。每年出口信用保险的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信保。
有关回归分析中,相关国家或地区(每年我国出口国家或地区有所不同)的GDP、人口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国与相关国家(地区)的距离数据由北京与对应国家(地区)首府之间的距离表示,相关国家的风险指数根据中国信保发布的《国家风险报告》中风险评级结果确定,分别由1—9(数值越大,风险越高)表示。
以上数据的基本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2),首先估计了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的促进效应,然后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变量系数β在出口国家(地区)、出口行业、时间等维度上的变化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一)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表2 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额间的固定效应模型输出结果(2002—2013年)
表2显示了引力模型(2)在出口信用保险变量三种不同取值方式下的回归结果。为与前人相关研究作比较,模型(2)中协变量Ri,s,t取GDP、人口、距离、风险指数等作为控制变量。每个回归方程的R2都非常显著,说明模型选择的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的出口额。Hausman检验结果拒绝了模型存在随机效应的假设,因此表中回归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做估计(fixed effectsestimation)。
具体来看,表中第2列将出口信用保险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系数β的结果为0.276,其经济解释是出口市场(国家或地区×行业组合)在有出口信用保险保障的情况下要比没有保险保障时增加27.6%。考虑到近年来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的渗透率在15%左右,粗略估计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的促进效应在4%左右。表中第3列使用出口信用保险保额的对数与出口额作固定效应分析,系数β的结果为0.073,其含义是出口信用保险保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带动出口额增加约0.073个百分点。基于此,粗略估计出口信用保险保额每增加1美元,将带动出口额增加约1.2美元①2002—2013年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对出口的渗透率平均水平约为6.2%,即100美元出口对应6.2美元的出口信用保险保额,在出口信用保险保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0.062美元),会带动出口额增加约0.073个百分点(0.073美元),因此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促进效应约为0.073/0.062≈1.2。。表中第4列以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作为解释变量与出口额作回归分析,其系数β的输出结果为0.725,表示出口信用保险的渗透率每提高1个点可相应带动出口增加0.725个百分点。
表2还显示了GDP、人口、距离、风险指数作为模型协变量的回归结果。第4列、第5列表示的ln GDP、ln Pop的系数为正,说明出口国家(地区)的国民收入越高、人口规模越大,我国对该国家(地区)的出口越多。第6列、第7列表示的ln Dist、RI的系数为负,代表一个国家(地区)与我国的距离越远、风险越高,我国出口到该国家(地区)的越少。以上四种因素对出口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及前人做过的定量研究结果相一致,也验证了我们对模型所做扩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国家(地区)间的效应分析
为分析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到不同国家(地区)的出口额的作用,我们进一步将84个出口国家(地区)(AllMarket,AM)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市场(Developed Market,DM),包括美国、欧盟(15个国家)、日本、香港地区;另一类是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EM),代表除发达市场外的其他国家(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表3显示了出口到不同国家(地区)的贸易额分别与出口信用保险三种取值的回归结果。第2列是出口信用保险作为虚拟变量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到新兴市场贸易的回归系数β是0.284,高于对出口到所有市场贸易的系数(0.276),也高于对出口到发达市场贸易的系数(0.263)。第3列、第4列分别是出口信用保险取ln Coverage(保额的对数)、渗透率(Penetration)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列结果尽管在数值大小上与第2列有所不同,但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到新兴市场贸易的回归系数(0.077、0.734),高于对出口到所有市场贸易的系数(0.073、0.725),也高于对出口到发达市场贸易的系数(0.069、0.723)。
表3 出口信用保险对不同国家(地区)出口的促进效应输出结果(2002—2013年)
由上述实证结果,我们基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到新兴市场贸易的促进作用,要比对出口到发达市场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出口企业在向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出口时由于面临较高的风险,更倾向于使用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出口安全的手段;而在向发达市场出口时,由于发达国家(地区)政治平稳、市场经济发达、买方履行合同的意愿和能力较强,企业一般不会选择出口信用保险。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行业间的效应分析
图4显示了模型(2)在出口信用保险取为虚拟变量时对8个行业的效应系数β的情况,同时我们将点估计值(β)作了在95%的置信水平上的扩展。8个行业中,船舶、机电产品、汽车3个行业的效应系数较为明显,点估计值分别为0.9、0.7、0.6,其他的行业效应系数在0.3—0.5之间。上述三个行业的特点是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商品价值较高并且具有较大外部融资需求。这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行业出口的促进作用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促进上述具有较高商品价值和外部融资需求的行业的出口方面作用更为明显。
图4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行业促进效应分析
(四)出口信用保险的时间效应分析
图5表示的是模型(2)在出口信用保险取ln Coverage时得到的系数β的变化情况,每年的β值为模型(2)取当年出口额与出口信用保险保额作回归的结果。我们注意到,特别明显的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2009年,出口额的下降与同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系数β的上升所形成的对比,以及金融危机发生后系数β较金融危机发生前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在金融危机时期作用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企业出口面临较大的商业违约风险,从而增加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使用频度和程度。基于此,我们认为,出口信用保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定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和促进效应。
图5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时间效应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Anderson&vanWincoop引力模型,从多个层次、用多种方式研究了出口信用保险与我国外贸出口的关系。为提高实证分析预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我们在传统引力模型中引入变量间的“交互效应项”进行创新扩展。通过实证分析,我们主要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定“逆周期”效应;其次,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到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贸易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发达市场更为明显;再次,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行业的促进效应不尽相同,对船舶、机电产品等具有较高外部融资需求的行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
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应积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和经济发展路径,决定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出口仍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面对新的形势,政府提出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部署和要求,出口信用保险作为WTO规则允许的出口促进手段,应该也能够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可以积极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推动我国出口升级和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实证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在上述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未来,国家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明确行业、国别等政策支持导向,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出口信用保险资源配置到国家需要的方面;作为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信保内部要在承保、限额、费率等方面体现和落实国家要求,积极发挥其在推动我国出口升级中的应有作用。
[1]Hideki Funatsu.Export Credit Insurance[J]. JournalofRisk and Insurance,1986(6):79-92.
[2]Abraham F,Dewit G.Export Promotion via Official Export Insurance[J].Open Economics Review, 2000(11):5-26.
[3]于平.浅议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促进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25):41-42.
[4]杨永刚,罗凡.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重点行业出口中的政策性作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80-82.
[5]何慎远,李斌,庞淑娟,汪寿阳.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5):10-16.
(责任编辑:张艳峰)
1003-4625(2014)08-0010-06
F840.6
A
2014-06-16
王国军(1970-),男,内蒙古赤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保险学会理事,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保险,社会保障;王德宝(1986-),男,山东日照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研究方向:出口信用保险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