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与环境建设
2014-07-10李华
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与环境建设
农户信贷约束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对400户农户信贷行为的调查和实证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信贷约束,农户“贷款难”是影响农户生产、扩大再生产的最主要障碍。本文对农户信贷行为进行考察,调查样本为山东省菏泽市下属的8个县中随机抽取的400位农户。
其中,选择“没有主动申请贷款”和“申请后自动放弃”问题下的任何一个原因,就被视为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选择“无抵押或担保”、“没有较好的关系”、“银行资金短缺”、“不能满足需要”等则归为“供给型信贷约束”。
根据相关问题回答情况,我们对样本进行了有效的归类,分析中实际的有效样本是400个。其中,126户(占样本的31.5%)农户受到正规信贷约束,62户(占样本的15%)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65户(占样本的16.05%)受到供给型信贷约束。
为进一步了解农户受到信贷约束的原因,我们对农户主体的差异及其所面对的借贷限制条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广义的log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假设:(1)农户的家庭特征,如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到农户借贷需求。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性越大。(2)农户的偿债能力对农户获取信贷支持具有正向的作用。家庭收入越高、耕地面积越大,获得信贷资产的可能性越大。(3)农户借贷意愿的强烈程度对农户信贷需求的满足具有正向的作用。其中农户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是最主要的两项支出。教育和医疗支出越高,农户借贷意愿越强烈。(4)农户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信贷需求有正向作用。用人情来往支出来反映农户的社会资本状况。
计量结果表明,与未能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相比,无论是获得正规借贷或非正规借贷的农户,其受教育程度、家庭纯收入、播种面积、教育和医疗支出、人情来往支出等虚拟变量均与农户获得贷款支持正相关。从家庭人情来往金额这个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随礼金额越多的农户,也就是社会资本越多的农户,获得非正规贷款支持的可能越大。此外,与非正规借贷相比,播种面积、家庭纯收入与获得正规借贷支持正相关,并在统计上较显著,说明正规金融机构更看重农户家庭的收入、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另据调查中农户反映,正规金融机构更看重的是农户的住房、生产性固定资产等因素,这也反映了当前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户贷款方面缺乏创新,不能及时挖掘出有效的抵押、担保信息来创造新的金融产品。
表1:模型估计结果
二、相关政策建议
(一)增加金融有效供给,缓解借贷短缺
一是建立政策性金融的主体地位。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弱势性”特征。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除了修正“市场失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市场”,即通过政策倾斜和优惠,支持农村各种市场要素的发育,提高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市场机制的形成。
二是正确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对一些具备一定的注册资本金、能够依法经营、履约率较高的私人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应允许其在一定条件下转为合法民间金融机构。同时,合理引导正规金融部门资金注入民间信贷市场。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以抵押、质押方式将贷款提供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然后再由它们利用自己在民间市场的信息优势放贷给利益相关者——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等团体,较好地防范道德风险。
三是加快创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农户贷款配套政策。需要尽快建立农户个人信用咨询系统,通过完善个人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对农民贷款的跟踪管理,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多方筹集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农户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户贷款风险。努力发展农业保险,对非人为因素而发生的损失给予农户适当补偿,提高农户贷款的安全系数。
(二)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户的贷款可获得性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公共财政改革,减少农户风险。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减少人们对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刚性支出;同时完善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制度,也是增强农户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满足农户对短期、小额信贷资金的需求。小额信贷的客户对象定位在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中低收入农户,它利用熟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和担保,已成为政府和国外资助机构推行扶贫行动的主要方式。为了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要科学确定小额贷款利率、额度和期限。农村金融机构应在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贷款利率授权,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资金及管理成本、风险水平、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在浮动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三是尝试建立农地金融制度,引导农户对中长期、大额借贷资金的需求。农地金融制度就是利用农地作为信用担保或抵押进行资金融通的金融制度,它以农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抵押作为获取信用的保证,使农民可以获得长期生产性资金,解决农户的资金短缺。农地金融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民长期贷款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正是由于农地金融制度的这一优势,发达国家已普遍建立了农地金融制度,形成利用发行土地债券筹集大量、长期资金的模式,解决了农户对长期、大额资金的需求。
(陈刚 王志华 王军 张小素,中国人民银行菏泽市中心支行)
河南省各地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及比较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河南省各地市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农业发展历史不同,农业发展总量和结构也各有特点。因此,系统分析河南省各地市农业发展具体特征,探讨河南省各地市不同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正确实施区别化农业发展政策、促进农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区域农业竞争力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农业发展条件竞争力和农业发展实力竞争力,农业发展条件包括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宏观经济支撑条件、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发展要素投入条件和农业政策支持条件;农业发展实力则通过农业规模竞争实力、农业配套产业发展实力和农业发展结构实力来体现。
结合对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可知,以上各部分评价指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有较强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地区农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河南实际,本文将农业竞争力整个指标体系分设一级指标2个,分别是农业发展条件竞争力和农业发展实力竞争力;二级指标7个,分别是经济发展支撑条件、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发展要素投入条件、农业政策支持条件、农业规模实力竞争力、农业相关产业实力和农业发展结构实力。三级指标48个,包括人均GDP、社会收入水平、投资、消费支出、金融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进出口、能耗效率、耕地条件、林业条件、牧业条件、电力条件、劳动力条件、资本投入条件、财政政策支持、投资政策支持、农业相对规模、农业绝对规模、农业相关产业总体实力、服务业实力、农林牧渔业产业地位等。
本评价体系的各项具体指标数据取自河南统计年鉴,部分指标值经计算整理得到。当然,这些数据还不能直接用于对农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而应该先对各个指标的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便使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可加性。本文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计算和排序。
二、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采用河南省2012年的数据,根据综合评价法和上述测算过程,对河南省2012年各地区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指标见表1。
可以看出,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郑州市经济发展支撑竞争力和农业相关产业实力竞争力均排名第1,政策支撑条件竞争力虽然排名第13,但是其他各项指标仍然高于河南省各地市该项指标的平均水平,说明郑州市的农业竞争力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最优;洛阳市的7个指标中3个排在第2位,1个指标排在第3位,1个指标排在第4位,1个指标排在第5位,且各项指标均高于河南省各地市该项指标的平均水平;济源和三门峡虽然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竞争力指标和农业规模竞争力指标排名靠后,但是经济发展支撑条件、农业发展要素投入条件、农业规模等指标排名靠前,两个地市在农业竞争力各指标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而开封、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和南阳6个地市在农业竞争力各指标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各项指标排名都比较靠后;其他7个地市在农业竞争力各指标上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
表1: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各项指数数据汇总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河南省各地市农业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大致有五个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资源禀赋促进型,主要是郑州、安阳、新乡和焦作市。这些地市处于传统农业高速发展地区,经济支撑能力较强,资源禀赋条件较好,农业发展要素投入充足。
第二种类型是政府政策扶持型,主要是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和濮阳。这些地市属于传统的黄淮农业发展区域,农业竞争力发展具有共同的特征: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农业发展规模较大,规模效应明显,但经济发展中农业占比较大,农业发展外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
第三种类型是结构优化发展型,主要包括平顶山、鹤壁、许昌、漯河。这些地市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发展要素投入不足,但农业发展多样化结构已经形成,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格局已经呈现。
第四种类型是要素投入支撑型,主要包括洛阳、济源和三门峡市,这3个地市主要是地处山区,资源禀赋条件较差,农业发展偏重依赖要素投入。
第五种类型是结构相对单一型,主要包括开封和商丘市,两市同处于黄河中下游平原,资源禀赋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发展结构较为单一,纯农业发展特征明显。
(二)政策建议
1.政府政策扶持型和农业结构相对单一型地市重点建设高标准良田。政府政策扶持型城市(包括南阳、信阳、周口、驻马店和濮阳)和结构相对单一型城市(包括开封和商丘)具有共同的特征——在区域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比较大,纯农业发展特征明显。这些地市大多位于黄淮平原,具有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通过耕地质量建设有效提升粮食产能。具体做法就是建设农业高标准良田。一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粮食稳定增长基础。二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增强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三要提升耕地地力,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四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五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六要加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高粮食生产管理和抗灾减灾能力。
2.资源禀赋促进型和结构优化发展型地市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资源禀赋促进型城市(包括郑州、安阳、新乡和焦作)处于传统农业高速发展地区,经济支撑能力较强,资源禀赋条件较好,农业发展要素投入充足。结构优化发展型城市(包括平顶山、鹤壁、许昌、漯河)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发展要素投入不足但农业发展多样化结构已经形成,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格局已经呈现。这些地市发展农业可以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集群发展带动农业整体发展。这些地市可以紧紧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全链条、促聚集、高定位、强支撑、创品牌、拓功能”为具体着力点,落实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立足资源、产业优势,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产品研发和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为关键,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有机融合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各类主体协同发展、生产效益合理分享的产业集群协作发展机制,尽快将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有利于促进消费升级的集群做大、做强、做优,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支撑。
3.要素投入支撑型地市重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素投入支撑型城市(包括洛阳、济源和三门峡)主要是地处山区,资源禀赋条件较差,农业发展偏重依赖要素投入。这些地市的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要素投入,政府的作用相对日益增长的要素需求日渐缩小,因此,这些地市发展农业可以把重点放在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这些地市可以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基本方向,围绕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进农民利益的基本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分类推进,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
(王伟,中国人民银行开封市中心支行)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加强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实质上是将非现金支付资源向农村地区有效配置、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支付体系现代化发展成果的过程,是依靠支付科技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城乡金融资源均等化、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的一项基础工程。经各方共同努力,我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衡量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联程度,力求量化两者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灰色关联度分析理论及指标选择
(一)理论原理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适用于动态的历程分析。如果样本数据反映出的因素变化态势基本一致,即分析对象时序数列曲线越相似,说明其关联度越大;反之,则说明彼此的关联度较小。
设Xi(t)时间序列为相关因素数列,亦称为子序列;Yi(t)为系统特征行为数据序列,亦称为母序列,其中i=1,2,3,…,T。两个序列时间长度相同,而关联度就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衡量。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量纲,生成新的倍数序列作为初值化序列。经初值化变换的子序列记为X*i。
β一般情况下可取0.1—0.5,本文按惯例取 β= 0.5,两序列的关联度即两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的平均值λij,公式如下:间的中关联(0.53),各项指标之间关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二)指标的选择
本文以德州市2010—2012年的情况为例进行探讨,分析各季度共12个数据时点有关农村支付环境与金融发展的时间序列。
按照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原理,本文选取两组指标因素进行实证。一组反映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情况,包括支付清算系统覆盖率(X1)、银行账户数量(X2)、金融机具布放量(X3)和银行卡发放量(X4)四类指标,以期能够全面反映农村支付体系情况。另一组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包括:(1)金融深化程度指标,国内学者大多用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金融深化程度,本文使用农村地区各项贷款余额与GDP的比值(Y1);(2)金融效率指标,选取农村各项贷款/农村各项存款即存贷比(Y2)反映资金使用效率、农村金融机构利润总额(Y3)反映金融机构效益;(3)农村金融广度指标,选取涉农贷款余额(Y4)作为农村金融广度指标。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的比较序列关联度计算步骤,将数据带入相关公式,可以得到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指标的关联系数及关联矩阵(见表1)。
根据分析结果,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各项指标均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指标存在较强关联度,反映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效果传导路径及指标间敏感程度不同,既存在支付系统覆盖率与涉农贷款余额指标间的强关联(0.85),也存在银行卡发卡量与金融规模指标
各项指标因素间关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相对而言,金融规模、存贷比、涉农贷款余额与支付系统覆盖率、银行账户数之间存在强关联度(>0.65),与金融机具布放量、银行卡发卡量之间存在中关联度(<0.65)。金融规模(贷款余额/GDP)、存贷比(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涉农贷款余额指标均与贷款余额存在密切关系,而银行机构贷款发放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支付系统覆盖率的提高为资金汇划提供渠道,而银行账户是客户存贷款的基本载体,两者为贷款发放提供了便利,进而与金融规模、存贷比、涉农贷款余额指标存在密切相关关系。金融机具布放、银行卡发卡与贷款发放直接关联关系并不明显,虽然信用卡信用额度的使用会替代部分小微、短期贷款,但由于德州市信用卡发行占比很小(仅占银行卡总发卡量的0.5%左右),因而关联程度较低。金融机构利润额与金融机具布放量、银行卡发卡量之间存在强关联度(>0.65),与支付系统覆盖率、银行账户数之间存在中关联度(<0.65)。究其原因,金融机具购置、安装及后期维护会产生大量成本,据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2012年支付结算调研报告估算,不包括后期维护费用,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布放1台ATM机大约需要15万元,1台POS机约2000元。另一方面,金融自助机具的推广使用会大大减轻银行网点柜台压力,节约人员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以德州市农信社农民自助服务终端为例,日均受理交易笔数259笔,交易金额34.6万元,为网点节约成本近千元,加之自助终端有助于吸收农户存款,经济效益显著。同样,银行卡发行与受理使得银行机构获得优厚的手续费收益,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已成为银行机构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因此,金融机具发放与银行卡发卡对金融机构利润收入造成直接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强关联度。与之比较,支付系统覆盖率、银行账户数虽然也会对银行利润产生影响,但由于相关成本、收益较小,且多表现为间接影响,因此与金融机构利润总额呈中度关联关系。
表1: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矩阵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继续提高支付系统覆盖率
要充分利用涉农金融机构面向广大农村的优势,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结合农村特点,扩大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系统在农村网点的覆盖面。加强支付系统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力争实现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支付系统全覆盖。同时,鼓励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快行内支付清算网络建设,提高农村资金汇划效率。
(二)优化涉农补贴资金账户服务
建议财政、社保等政府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归并惠农资金代理发放银行,以涉农金融机构银行卡账户为主要拨付账户,所有涉农财政补贴、“新农保”、“新农合”资金通过该账户收支,改变一人多户的现状,便于受益农户管理和使用。同时,实行“国库—农户”的拨付流程,对所有的涉农财政补贴资金全部由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通过现代化支付系统直拨到受益农户账户,减少财政补贴资金拨付环节,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减少资金克扣风险。
(三)创新支付结算工具种类
金融机构应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产品设计,构建农村地区新型支付工具体系,不断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支付结算需求。要结合农村地区不同消费群体,推出不同品种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提供支付结算差别化服务。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应在全面推广传统支付工具的基础上,创新支付渠道,加大网上银行、电话和手机银行等新型业务的推广,以满足与城市金融不断接轨的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则要加大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机具使用效率。
继续推广和应用适应农民偏好的银行卡支付结算工具,利用银行卡在农村支付结算中的便捷性和实用性,积极为农民外出打工、领取各种财政补贴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特别是要根据客户需求细分市场,积极开发适合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差异性、多样化的电子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为农村客户提供有特色的电子支付服务,方便农民日常支付结算。
(李华,中国人民银行德州市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