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
——以安徽省为中心
2014-07-10张秋华
陶 耘,张秋华
(池州学院 a.经济贸易系;b.科研处 安徽 池州 247000)
科技政策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
——以安徽省为中心
陶 耘a,张秋华b
(池州学院 a.经济贸易系;b.科研处 安徽 池州 247000)
有效的科技政策及准确地解读政策是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保障。文章通过内容挖掘方法深入解读2008-2014年安徽省科技政策,结合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分析安徽科技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安徽科技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见成效,但存在资金投入主体单一,人才引进配套政策缺失,环境建设形式单一,科技产出保障政策不深入,协同创新政策不具体,成果转化政策不全面等问题。据此从科技政策作用因素着手,对完善安徽科技政策和高校有效利用政策提出对策建议。
科技政策;科技创新;内容挖掘;科技投入
1 引言
随着高校对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作用及两者的关系也倍显重要。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政策都很关注,夏禹龙、冯之浚等(2011)认为制定科技政策要遵循政策的针对性、系统性、清晰性以及两重性四原则;周莹(2008),龚征旗、曾繁华(2009)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完善税收、法律和投入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国家经济增长[1];美国2005年倡议发展科技政策方法学 (Science of Sicence Policy,SoSP),方法学包含科技政策的绩效评估方法[2]。这些研究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关注点基本集中于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果,忽略了政策与高校科技创新相辅相承的密切关系。本文统计了2008-2014年国家、安徽省发布的科技政策,用内容挖掘法对其中88项与高校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深入解读,结合对高校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综合分析安徽科技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对完善安徽科技政策和高校有效利用政策提出建议,对于管理部门制定有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政策和高校准确解读政策,适应和利用政策优势,发挥更积极的创新活力具有借鉴意义。
2 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制定主体构成分析
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按其制定主体可分:国务院及国家部委、省委及省厅局、地市(区域)、高校和机构制定的法规法律、决定、条例、规章制度等,不同制定主体出台的政策侧重点、权威性和紧迫性不同。
(1)国务院及国家部委为规范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省、地市政府和高校制定有效的具体政策而出台具有强制性、紧迫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的科技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等。
(2)省委及省厅解读国家科技政策,制定更详尽、具体的科技创新管理和促进的“方法”、“计划”和会议决议等可操作性的科技政策。
(3)机构主要指行业协会、监管部门、社会研究机构或大型项目实施组织管理机构等,其政策主要明确科技创新中行业行为和作用。
(4)地方(区域)、高校则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现状,制定适合本地区或高校自身创新发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科技政策,因其政策无普遍性,文章对这部分政策不作分析。
3 科技政策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要素分析
实践表明影响企业创新的科技政策手段有财政扶持补贴、税收减免、科研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等[3-4]。结合高校科技创新特点,提出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为五方面[5]。
3.1 创新引导政策
高校创新应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政策对创新的方向、管理及项目执行和技术规范起着重要引导作用。
3.2 科技投入政策
高校科技投入总体包括三大方面:
科技人才政策:如何培养、留住、发挥创新型人才,为各创新主体打造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是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资金投入:资金投入的多少、方式、渠道对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有重要影响,以政策做指导,建设多渠道资金投入平台,是科技政策重要内容。
环境建设:创新环境建设和优化是科技创新健康发展的前提,科技政策为环境建设做出规划和实施指导,并协同各方资源共同创建和谐的创新环境。
3.3 科技产出的保障政策
激励机制:激励是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国家出指导政策,省、省厅、地市和高校结合实际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鼓励。
税收政策:管理部门通过设置科研贷款贴息资金,给予高校科技创新一定比例的补贴;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支持高校科技咨询培训、成果转让等交易项目,放大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帮助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创新热情。
知识产权政策:给予科研工作者、机构权利的保护,是尊重法律、人权和劳动的体现。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鼓励各创新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并按国家部署,多部门联合成立工作组行政执法,保护知识产权。
3.4 协同创新政策
通过推动各种经济发展区、创新示范区、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等指导,通过促进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全面发挥高校在创新上的各种优势,为高校创新创造和谐的协同创新环境。
3.5 成果转化促进政策
以设立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创办技术对接交易会、成果转化财税扶持政策等方法,为成果转化扫除障碍,提高创新经济价值。
4 安徽科技创新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分析
4.1 安徽科技创新政策统计分析
安徽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科技政策方针,分别从创新方向、科技投入、研发扶持、协同创新规范及成果转化引导几方面制定相应科技政策规范,逐步形成影响安徽高校科技创新较完整的科技政策立体体系,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科技创新,统筹优化配置科技要素,促进安徽高校及全省科技发展方面起到较好推动支持作用。笔者多方收集资料汇总得到国家和省出台的系列科技政策115项(2008-2014年),其中与高校科技创新有密切关系的88项,对高校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表1)。
表1 安徽科技政策发布年度统计
从制定主体和作用因素几个角度统计分析如下(表2):
表2 影响安徽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构成及作用要素指标统计
从两表知2008年的政策发布最多,且大部分为国家部委发布的各管理规定制度等,省政府及省厅在2010-2013年集中出台系列科技政策,积极配合创新型省建设的战略方针。各级政策中投入政策最多,占比42%,可见国家、省对科技投入尤为重视;指导性政策居次,研发保障、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政策较为平均,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支持。
查表2得,影响安徽高校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作用要素中人才政策及知识产权政策缺失较为严重,主要以国家政策作为现行指导规范,没有相应配套措施,不利于省创新和专利研发的进步;相对资金投入较重视,政策力度较大;在环境建设与财税政策方面,国家和省的力度比较平均,但环境建设集中在政府与重点高校联合建设的重点实验平台,财税政策则主要针对重大项目给予优惠。激励政策以省、各高校为主要制定主体,省厅以考核为主,而各高校主要以发表论文为科研成果实行相应的奖励。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需要社会各机构和企业的参与,但从政策制定主体来看,机构企业参与程度低。
4.2 安徽科技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度评价
结合内容文本挖掘分析,应用政策作用与高校响应分类方法[6],去除引导性政策和2014年政策,对71项政策按年度、作用要素和制定主体三方面分类统计;再根据国家教育部科技司编2008-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选择最具代表性指标,汇总得到2008-2013年安徽科技创新效益数据;对比综合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安徽科技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度深入评价,揭示安徽科技政策在指导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分析结果及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安徽科技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安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大幅提升,各项科技产出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体现出安徽高校科技创新稳步上升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分析如下:
给排水管道管径应根据流体的流量、性质、流速及管道允许的压力损失等确定。在经济流速确定的前提下,管径的选择与流量有直接关系,因此流量和水量的准确计算至关重要。矿山总水量包括生活、生产及消防用水量。矿山用水量计算时宜分别列表计算采矿工程、选矿工程及生活区用水量,同时需要区分不同用水水质,计算生产新水、生产回水、冷却循环水及生活用水量。
(1)科技投入政策的影响(见表3和图1)
各级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稳步加大,政策引导下安徽省的高校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断加大,2013年投入达343226.7万元(见图1),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政策扶持引入多方科技创新资金,成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
存在问题:高校科技投入主体单一,政府占大头,个人民间占小头。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也很少使用融资渠道:因成果预期不明,风险投资较难介入;而金融融资门槛高、成本大、审批程序繁琐,难以申请成功。单一投入模式导致全省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与其他省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跟不上创新发展步伐。
科技人才投入力度在加大,高校科研人才呈缓步上升趋势。
存在问题:人才投入政策不连续不系统,集中于08年且主要是国家指导性政策,省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缺失,导致高校人才投入增幅较小,出现人才引进力度大但效果不好的尴尬局面;且人才主要集中于重点院校,地方高校人才缺乏成为安徽高校科技创新的一大障碍。
政策指引下的环境建设初具规模。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安徽省和各高校加速环境建设,2010年全省高校共建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43个[7]。到2013年高校研发机构已达265个,在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存在问题:环境建设形式单一,共享程度差。主要以政府高校为建设主体,企业及社会机构参与较少,没有具体实施政策指导,使环境建设范围较封闭,与创新的开放性极不配套。实验平台建设集中在省属重点院校,地方高校没有自建平台,且很难共享省内各平台资源,成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远远落后的原因之一。
表3 安徽科技投入政策分年度机构汇总表
(2)科技产出保障政策的影响(见表4和图2)
科技产出保障政策在创新活动中不断配套。省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校每年设置相当比例的资金奖励科技创新成果优秀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创新主体肯定和期望,增强创新积极性,突出创新重要性,并在2011、2013年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对科技创新项目经济化市场化给予财税支持,让创新更接近社会和市场。激励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安徽高校的项目、论文、科技成果奖及出版物数量逐年增长。同时高校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专利申请近年有飞跃性发展。
存在问题:科技产出保障政策不全面,从表3知安徽科技投入与产出比例不高,纠其原因保障落实方案缺失,激励机制的力度不大,财税政策主要针对某些单项的税收减免,以上原因使科技产出没有全面且有力的保障,创新动力还不足。对知识产权的理解还具有片面性,知识产权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国家政策的宣传,知识产权项目出现较大波动。
图2 安徽科技产出保障效益
(3)协作创新政策的影响(见表5和图3)
表5 安徽科技协同创新政策分年度机构汇总表
图3 安徽科技协同创新效益图
协作创新已受政策重视。安徽省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走向,紧紧抓住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等重要战略机遇[5],集中于2009-2011年相继出台具体实施政策,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同时机构的尝试参与让全省高校协同创新在2010年后有阶段性发展。
存在问题:协同创新政策不具体。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学研项目建设成为政策的主要关注点,而忽略了协同的真正含义,且只有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性政策,没有细化的协同创新政策,至使高校创新的合作对象局限,协同创新处于低水平,跟不上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4)成果转化政策的影响(参考表6和图4)
成果转化促进政策在探索中。在2010年《安徽省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指导下,安徽省尝试设立专利技术实施产业化专项资金,引导创新主体将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社会化。但对成果转化交易仅限国家规范化政策的指导,所以各项交易起伏较大,与科技产出的变化不成比例。
存在问题:成果转化促进政策不全面。在2008年国家规范知识产权和成果转让市场的政策指导下,安徽开始尝试建设专利基金和技术转让服务机构,但直至2013年才出台其建设管理的暂行方案,举办各种洽谈和交易会是目前转化扶持的主要方式,这就使安徽高校科技创新呈现高投入,低经济效益的局面。2013年方案出台使状况有了大的改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具体方案的落实应是后继政策制定重点。
表6 安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分年度机构汇总表
图4 2008-2013年安徽高校科技产出经济效益图
5 完善安徽省科技政策的建议
政策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外部变量,务必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促进高校及安徽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安徽整体竞争实力。
(1)加强政策制定的调研评估,提高科技政策的预见性和协调性。在全面调研基础上,科学分析,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清晰判断,对政策方向准确把握,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协调各方利益,规划科技政策实施,跟踪评估,不断完善政策细节,保证政策的成长性。
(2)完善和优化科技投入。增加政府科技直接投入,高校同时要积极落实资金的配套使用,保证科技投入的最高利用率。建立多元的科技投入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模式,并严格执行对科技投入的动态监管。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管理部门制定的人才政策要有弹性,适宜最大限度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建立健全人才队伍体系,健全人才激励和维护机制,保证人才发展空间。政策上开放环境建设,协调各种建设力量的进入,加强创新基础环境建设,通过加大实验基地、实验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各产学研项目开发来改善全省高校科技创新总体环境,提升全省高校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3)加强科技产出保障政策。完善和落实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高校科研资金为保障,其他机构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包含多种奖励形式的奖励体系;积极采取政策手段,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形式,为高校及相关企业提供切实的政策保障,提升创新主体的动力;明确科技成果产权关系,依法保障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权益;将知识产权纳入科技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机构系统,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从立项调研、研发到成果验收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全面保障科技产出。
(4)细化协同创新政策。创造条件,加大高校与机构、专业技术协会、企业的创新合作,提供有力财政保障,调动各方协同创新积极性。通过政府搭桥帮助各方完成合作对接,积极搭建开源的创新平台,创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通过政策引导,让专家、学者走进企业,建设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扩大产学研项目规模和范围,提高高校创新的社会价值。
(5)加大政策促进成果转化的力度。积极宣传引导高校创新成果转换,实现科技创新的应用价值;政府通过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拨款、直接收购、优惠转让和贷款贴息政策等多种方式促进具有重大影响力、科技含量高的研究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让知识快速转变为社会经济价值;密切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关系,深化产学研工作,通过设立产业化基地,发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让创新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王婧漪.科技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科技政策创新发展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2]Thomas R.Cusack.Social capital,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democraticperformance:AcomparativestudyofGermanlocalgovernments[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Research,1999,35(1):1-34.
[3]陈劲,王飞绒.创新政策:多国比较和发展框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傅正华.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J].科技成果纵横,2009(2):3.
[5]张静.合肥市科技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6]李晨光,张永安.创新科技政策作用要素及其响应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13(03):41-55.
[7]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统计局.安徽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发展报告[R].2010.
[责任编辑:余义兵]
G526
A
1674-1104(2014)03-0112-05
10.13420/j.cnki.jczu.2014.03.033
2014-02-13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KJ2012A209)。
陶耘(1980-),女,山东菏泽人,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张秋华(1982-),男,安徽无为人,池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