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分析
2014-07-10李致富陈冬梅
李致富,陈冬梅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育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051)
合肥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分析
李致富,陈冬梅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育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051)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波特五力模型为思考工具,从合肥市的政治与人文环境、经济基础、体育产业环境、体育硬件设施、赛事运营环境、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经验等方面探讨了合肥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并就合肥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策略提出对赛事引进要合理定位、重视本土品牌赛事的培育等建议。
大型体育赛事;可行性;合肥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合肥要“努力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随即这一决策部署又被写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因此,“十二五”期间,如何促进合肥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提高合肥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合肥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城市之间综合实力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型体育赛事已经作为城市推广营销的载体,成为促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对合肥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策略建议,旨在为合肥市城市发展决策提供现实性的参考依据。
1 大型体育赛事概述
1.1 大型体育赛事概念与功能
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的特殊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项目管理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能够迎合不同参与体分享经历的需求,达到多种目的与目标。对社会和文化,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1]。大型体育赛事能够推动举办地经济发展而形成“赛事经济”,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形成 “眼球经济”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够促进全民健身而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就业、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等。
1.2 大型体育赛事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大型体育赛事分成不同的类别。按照赛事影响范围,可以分为超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洲际运动会、全运会、足球世界杯等)、重大体育赛事(如世界单项锦标赛、职业联赛、城市运动会、农运会、全国体育大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如全国冠军赛、锦标赛、邀请赛、商业性比赛等);按赛事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国际性赛事、洲际赛事、地区赛事、国家级赛事等;按赛事功能划分,可以分为竞技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赛事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分类标准不一而足,无论采用何种分类标准,都是从某一角度对大型赛事的认知。本文根据王守恒,叶庆晖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定义,并结合合肥市委、市政府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定位,把那些在合肥产生重大影响,能够促进合肥城市规格的提升、带动城市的发展、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体育赛事都认作是大型体育赛事。主要从世界单项体育赛事、国际邀请赛、大奖赛、全国性赛事、大型商业性赛事来分析合肥承办的可行性。
2 合肥市举行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分析
波特五力模型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ichael E.Porter于1979年创立的用于行业分析和商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是优秀的理论思考工具,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应用广泛,可以作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行性的分析工具。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2]。
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大型体育赛事审批权
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同体育赛事审批权归口于不同的组织,如今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对申办方的要求非常苛刻。一般包括良好的体育传统、丰富的承办经验、组织的信任度、申办的时机与环境等[3]。体育传统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反映了一个地区和城市的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需求和归属感,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体育传统也是一种市场基础。例如北京的“中网”、上海的“F1”;承办经验是指赛事审批方要求申办城市必须拥有与之相关的大型活动的经历,没有以往系统地承办大型活动、缺乏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难以获得申办成功;组织的信任度主要表现为对申办城市承受能力的肯定、政府的积极程度、民众的支持率、申办环境的赞许、以往承办类似赛事的肯定等;申办的时机与环境是指申办的时间节点和申办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的态度等。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内地较发达城市相比,合肥并非体育大省,可能未必具备与这些城市争夺大型体育赛事申办权的竞争力。但安徽有手球、摔跤等传统竞技优势项目,近年体操、击剑项目也迅速崛起,安徽也曾有过九方篮球、足球俱乐部,具有一定的体育传统。近些年来合肥也曾经举办过中博会、全国田径大奖赛、足协杯决赛、全国击剑冠军赛、全国第四届体育大会(以下简称四体会)等大型活动和体育赛事的经历。尤其四体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合肥乃至安徽省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全国性体育赛事,承办结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更重要的是,像合肥此类的中等城市将迎来良好的申办时机和环境。据上海市赛事研究中心分析,目前像上海等大城市通过连续大型体育赛事的引进,将面临着赛事项目饱和、场馆资源紧缺、赛事成本增加、交通安全形势严峻、赛事自身循环系统下降等发展瓶颈,今后赛事举办将发生战略性的调整,赛事的定位将为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大型体育赛事向中等城市转移将是发展趋势。因此,合肥市应当抓住机遇,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承办理念,定位“世界单项体育赛事、国际邀请赛、大奖赛、全国性赛事、大型商业性赛事”的申办目标,不仅是可行的,同时也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转移的战略转移规划。
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能力
通过对合肥市政府、安徽省体育局、合肥市体育局、合肥居民的调研访谈,结合合肥目前的发展现状,选取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几项核心指标来分析合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能力。
2.2.1 政治环境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中指出,“做强做大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4]。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规格、扩大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而赢得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合肥今后发展的重点。大型体育赛事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健康环保的形象而成为合肥城市形象推广的有效载体。“十一五规划”以来,合肥经济飞速发展,2012年GDP以4188.2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总量由2001年的第88位升至第30位。通过对合肥市体育工作者、社区普通居民的访谈发现,对合肥市具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认同度较高。
2.2.2 人文环境 合肥历史悠久,在近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融徽风皖韵于一身,汇集了三国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红色文化等,形成了如今合肥“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合肥同时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市,有中国科技大学等6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48万人,四体会期间有34所高校参与了志愿者服务。浓厚的人文气息给合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增添了砝码。
2.2.3 体育产业政策环境 “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是安徽省体育产业多年来坚持的发展战略,近三年来,通过品牌赛事,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打造产品品牌、城市名片等多项举措,安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体育相关产业产值增量在全省GDP增幅中所占比例为0.18%,到2010年所占比例增加至0.3%。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培育和壮大以合肥经济圈为中心的皖中体育健身竞赛产业集聚区、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以皖江城市带为中心的皖江体育器材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以皖北地区为中心的民间民俗体育健身产业集聚区等四大功能集聚区。因此,从安徽省体育产业的整体布局来看,打造合肥体育竞赛表演集聚区将为合肥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扶助。
2.2.4 赛事承办经验 自2004年合肥承办全国田径大奖赛以来,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纷纷入驻合肥,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合肥举办了田径、拳击、击剑、足球、轮滑等体育赛事,这些赛事的举办为合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申办了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四体会是全国五大体育赛事之一,知名度高,是全民健身的大型体育活动。四体会采取“赛、展、论、游”四大板块共同展开、有序推进的办赛方式,丰富体育大会的内容与内涵。合肥市在场馆设施建设改造、城市环境整治、大型活动策划、赛区竞赛保障、新闻宣传服务接待和交通安保等方面做了充分而细致的工作,整个赛事期间“零投诉”,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对合肥的承办工作十分满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给安徽、合肥的筹办工作打100分”。副局长冯建中在四体会闭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为合肥的出色表现做出了总结:“赛的精彩,展的精美,论的精深,游的精品”。
表1 合肥市2010-2013年举办的主要大型体育赛事
2.2.5 体育设施环境 大型体育赛事设施环境是大型体育设施的物质基础与保障。目前合肥市内共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包括学校)3082块。通过调查发现,合肥为早日实现体育现代化以及满足承接大型体育赛事的需要,翻建和新建了一批先进的体育场馆与设施。投资12亿元于2006年建成合肥体育中心;投资4.3亿元于2010年3月相继建成滨湖轮滑场、合肥学院球类馆、合肥体校全民健身馆;借承办四体会之机,对市体育馆、市游泳馆等7个场馆进行了全面改造。合肥的体育设施中,省体育馆和2006年建成的合肥市体育中心设施最为齐全和先进,且承办过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金种子省体育馆建筑面积20319㎡,座位6300个,承接过全国女子手球锦标赛、亚洲男子手球锦标赛、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全国击剑比赛、全国少年乒乓球赛、亚洲男排锦标赛、中美男子篮球对抗赛等高规格的赛事。合肥体育中心总占地34.73公顷(521亩),建筑面积152800㎡。合肥体育中心按能承办全国运动会及单项国际赛事的标准,建设了能容纳60000人的主体育场、8000人的综合体育馆、3000人的游泳跳水馆及相应的商业娱乐设施。可满足手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柔道、拳击、击剑、摔跤、武术等各种室内比赛项目要求。另外作为省会城市、科教名城,可以在赛事举办时对合肥所在地其它体育场馆产生集聚效应。例如,四体会就充分发挥了省会城市的效应,将赛区安排于以市体育中心、省体育馆为中心的各高校、体育休闲场所,34个项目分别分布于22个体育场地(见表2)。
表2 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比赛主要场地
2.2.6 赛事运营环境 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体育赛事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做好赛事的宣传和开发,这就必须依靠体育中介机构。合肥的大型体育赛事引入较晚,虽然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安徽体育传媒有限公司、合肥天安体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数10家体育中介机构,但通过访谈发现,这些体育中介机构还比较薄弱,还未有过运作大型赛事的经历。但2010年始,合肥奥体中心与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根据约定,运营管理期间,中体产业负责合肥奥体中心前3年每年举办大型赛事和文化演出活动不少于30场,自行申报的赛事必须占据一定比例。其中,国家级A类体育赛事不少于2场、B类体育赛事不少于3场、C类体育赛事不少于3场,国际级单项赛事不少于2场、全国性省市地区级群体活动不少于10场,中标单位自行举办的大型专业演唱会及文化娱乐活动不少于10场。因此,有了与中体产业的合作,及合肥其它体育中介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合肥将具备运营大型体育赛事的环境。
2.3 潜在替代品的竞争——相关产业
在满足政府需求的过程中,大型体育赛事有许多替代品。因此,合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将面临着会展、文艺汇演、文化节、电影节、旅游节等潜在替代品的竞争,如2012年仅在合肥体育中心就举行了7场文艺汇演(如表3)。因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要受许多公共资源的限制,档期资源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大型体育赛事又是大城市的重要组成元素和特征,因此,合肥举行大型体育赛事需取得政府的支持,政府必须对每年的大型活动档期进行总体战略规划,确保城市大型活动多元化开展;其次,在大型体育赛事的选择上,必须要根据合肥城市精神,寻求与体育文化交融的契合点,通过体育赛事展现城市地域文化、人文景观等特点;第三,吸取四体会“赛、展、论、游”的成功经验,在于潜在替代品的竞争中,争取与潜在替代品的融合,大型体育赛事如果能与文艺汇演、会展、文化节等相关产业统筹考虑,能形成多赢的局面。
表3 合肥体育中心2012年举办的文艺活动
2.4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销售者之间的竞争——类似地区
体育赛事的申办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承办国际级赛事41个、30个和33个项目,国家级赛事75、57和69项。北京、上海和广东,每年承担了我国赛事的1/3。与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城市相比,合肥的劣势明显。即使与中部六省国家陆续批复的太原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相比,合肥也无优势可言。因此,合肥在引进大型体育赛事时要合理定位。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入竞争力不是太强、影响力和知名度尚不高的体育赛事入手;其次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大背景下,引入发达城市举办赛事周期已满同时又无意继续申办的大型体育赛事;第三,利用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的优势和国家对安徽政策上的扶持,与上海、南京等城市进行体育赛事深度合作,如联合承办赛事、设立分赛场的方式来积累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培养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的人才,为以后引入更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打下坚实基础。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引进大型体育赛事是为了实现提高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目标的需要。合肥市的政治与人文环境、经济基础、体育产业环境、体育硬件设施、赛事运营环境、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经验等核心指标说明,合肥具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基础与能力。在我国大城市赛事逐渐饱和的大背景下,引进大型体育赛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2 建议
3.2.1 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引进要合理定位 由于大型体育赛事这种稀缺资源竞争的激烈性,合肥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引进上要退而求其次,避免引入过于庞大的体育赛事。前期引入一些影响力不高、知名度不广的赛事,为今后引入更高级别的赛事作铺垫。如在综合性赛事上,可引入城运会、农运会、大运会等,重点在洲际性、全国性的单项体育赛事作文章。
3.2.2 要重视本土品牌赛事的培育 未来是中国城市品牌营销的竞争时代。如果一个城市想借助体育赛事来推动自身发展,提升形象。就必须要保持赛事的可持续性和地域特色,要强调体育赛事的传承性,努力实现外来赛事本土化,本土赛事品牌化。如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提升已经举办两届的环巢湖全国自行车赛的举办水平,并结合景观体育赛事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巢湖全国自行车赛的品牌影响力,争取向全国专业体育赛事和全国著名自行车赛事的目标迈进。针对安徽竞技体育传统优势项目的特色,培养安徽的体育明星,引进全国性的体操、手球、摔跤类型的赛事。
[1]王守恒,叶庆晖.体育赛事的界定及分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2(3):124.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
[3]陈锡尧.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及基本策略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3):65-671.
[4]中共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调研报告[EB/OL].[2013-10-12].http://www.hfsghj.gov.cn/n1105/n196033 99/n19603538/n19603811/22401023.html.
[5]张颖慧,徐凤萍.体育赛事与城市的相容性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19-21.
[责任编辑:束仁龙]
G808
A
1674-1104(2014)03-0103-04
10.13420/j.cnki.jczu.2014.03.030
2013-11-21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217)。
李致富(1976-),男,安徽合肥人,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育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