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恐龙化石群发掘研究硕果满枝
2014-07-10张永强
□本刊记者 张永强
金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9月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近年来我省古生物化石发掘研究和古生物地质遗迹保护的累累硕果:我省发现三大恐龙动物群和一个古生物群;复原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骨架——巨型汝阳龙;流失美国18年的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回归祖国,落户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河南省是恐龙资源大省
经对全省恐龙化石的系统调查与勘查,河南省已有15个县(市)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或恐龙脚印化石,它们分布在14个中生代盆地中。其中,恐龙蛋分布广泛,在13个红层盆地中都有发现,但密集分布区集中在南阳的西峡、淅川、内乡夏馆盆地中;恐龙骨骼化石在7个盆地中有发现,密集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汝阳、栾川和南阳的西峡、内乡一带;恐龙脚印化石主要分布在义马盆地,以及南阳的内乡、西峡一带。
截至目前,河南省是我国发现恐龙蛋种属最多的省份,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有8科12属36种,占全国恐龙蛋化石种属总数的80%、世界的70%。全省范围内已发现残存的恐龙化石露头点243处,发掘了61处,研究确认恐龙有15科21属21种,发现恐龙脚印4种。河南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恐龙资源大省。
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李天然 供图)
复原装架的巨型汝阳龙骨架(李杰 摄影)
河南省发现三大恐龙动物群和一个以古植物为主、动物和恐龙为辅的古生物群
——发现的距今1亿至1.2亿年的早白垩世“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是大型到巨型蜥脚类恐龙为主的动物群
自2006年2月汝阳黄河巨龙凌空出世后,研究人员已在汝阳地区发现105处残存的恐龙化石点,17个化石层位;已规模发掘了32处,共打回化石“皮劳克”278件、100多吨,修复化石3000多件;发现了数十具恐龙个体化石、一大批零星骨骼化石和数层恐龙蛋碎片层,兼有双壳类、腹足类、植物等其他动植物化石。
目前已研究并确认有大型蜥脚类恐龙、窃蛋龙类、似鸟龙类、驰龙类、禽龙类、白鲨齿龙和甲龙类等10多种恐龙,是一个以巨型蜥脚类恐龙为代表的、种类十分丰富的恐龙动物群,其中巨龙形类恐龙个体之大、种类之多,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同时代恐龙中实属罕见,是近几年中国乃至世界发现的最重要的恐龙动物群之一。
在该动物群中,有比著名长脖子恐龙——合川马门溪龙脖子还要长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的巨型汝阳龙,以及长脖子大型蜥脚类恐龙——汝阳云梦龙;有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龙;有中国第一个有确凿证据的结节龙类甲龙;有早白垩世较进步的中型蜥脚类恐龙——史家沟岘山龙;有窃蛋龙类刘店洛阳龙等。
汝阳恐龙动物群自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科学价值、科普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得到了充分认可。2008年,汝阳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恐龙之乡”;2011年,河南汝阳恐龙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河南汝阳化石产地被国土资源部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
距今6500万年至7000万年的晚白垩世最晚期的“栾川动物群”,以丰富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和早期哺乳动物为特征
栾川地区已发现90处恐龙化石点、12个化石层位,发掘了28处。已研究确认有8种不同类型的恐龙、4种恐龙蛋、2种早期哺乳动物、3种蜥蜴、1种鸟类和1种龟鳖类。
科研人员已研究命名了中原地区第一个驰龙类——栾川盗龙,第一个似鸟龙——河南秋扒龙,世界上最小的、像鸡一样大小的窃蛋龙类——迷你豫龙,蜥蜴类的栾川伏牛蜥,中原地区第一个有袋类哺乳动物及多瘤齿兽,河南最古老的鸟化石——反鸟亚纲类鸟化石等,它们均为新属新种。该动物群化石保存完整、精美,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南阳地区多个白垩纪盆地不仅有全球最丰富的恐龙蛋化石,还赋存有丰富的恐龙骨骼化石和其他动植物化石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西峡、内乡恐龙蛋产地发现了多具脊椎动物骨骼化石,中国科学院徐星博士等研究命名了河南发现的第一具恐龙——诸葛南阳龙、第一个单爪龙类——张氏西峡爪龙。项目组新发现并研究命名了中原地区出土的第一具伤齿龙——河南西峡龙,进步的蜥脚类恐龙——河南宝天曼龙,还首次发现了大型陆龟化石——“南阳龟”。
在义马生物群里发现了多种恐龙足迹化石
2006年8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吕君昌博士在义马矿区路边的一块岩石上发现了一只恐龙脚印化石,便命名为徐氏张北足迹。2009年,李建军研究员又赴化石产地,发现和鉴定了3种恐龙足迹和1种疑似鸟足迹化石,丰富了义马生物群的组成。
巨型汝阳龙是迄今世界上复原装架的最大的一条恐龙
巨型汝阳龙是从一个大腿骨为线索,经过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研究人员持续两年4次大规模发掘,长达4年多的化石修复,1年多的化石补配、装架才艰难出世的。发掘过程中,曾动用2台挖掘机,历时数月对上部覆盖岩层进行剥离,仅发掘土石方量就有3万多立方米。经发掘研究,相继发现了8个颈椎,其中保存最大的颈椎长1.24米;13个背椎,最大的背椎椎体宽61厘米,比阿根廷龙宽10厘米;荐背椎宽68厘米,为迄今已知最大的荐背椎;完整的荐椎(包括肠骨)宽2.1米,前后长1.37米,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宽的荐椎。同时,还发现了4个中部尾椎椎体,股骨、胫骨、肩胛乌喙骨、肱骨等,化石保存是迄今全球大恐龙中最多的一个。
复原装架后的巨型汝阳龙,体长38.1米,肩部高6米,头部离地面高度达14.5米,体宽3.3米,脖子长17米,是已知世界上复原装架的最粗壮、最重、最大的恐龙。据推测,巨型汝阳龙活着时的体重可达130吨,相当于20头大象那么重。极度加长的颈椎椎体特征,说明了巨型汝阳龙为一长颈椎类型,其生活习性可能与马门溪龙类似。
流失美国18年的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回家,落户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199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报道了一窝来自中国河南西峡盆地的恐龙胚胎化石。由于为这窝恐龙蛋和胚胎化石拍照的摄影师是路易·皮斯霍斯(Louie Psihoyos),因此报道中将这一恐龙胚胎化石取名“路易贝贝”。
据研究,“路易贝贝”恐龙化石产自西峡盆地上白垩统下部高沟组地层中,距今约8600万年。“路易贝贝”与双层分布、表面清晰可见的4枚西峡巨型长形蛋化石共生在一起。恐龙蛋单个长43厘米;骨骼化石保存长度为118厘米,尾部缺失。初步鉴定,它是一个刚刚破壳的小窃蛋龙宝宝。“路易贝贝”为研究窃蛋龙的个体发育、系统分类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科普价值。
在河南省政府、国土资源部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近3年的不懈努力下,流失美国18年的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于2013年12月19日正式回归祖国,落户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并将在家乡河南供科学研究和永久珍藏展示。
汝阳史家沟岘山龙骨架(张纪明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