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历史的断层让铜焕发时代的光彩
2014-07-10魏传兵郭雪民
文 / 周 净 魏传兵 郭雪民
铜,既古老又年轻的金属。
铜,印记着人类文明发展史。
46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气态物质的聚集形成了最初的地球。铜应运而生。
6000年前,人类开始使用铜工具,告别了石器时代,提携着先人从穴居蛮荒演进到土壁茅宇的奴隶制。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铜合金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重要材料。
如今,单晶铜、纳米铜、超导铜、铜基合金……人类还在继续对铜金属进行广泛研究开发和利用。
在古代,铜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现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铜的新用途也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和认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铜都是重要的金属,帮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感受智利古老“铜”话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铜制品,在中国也能经常看到铜雕像。但却从来没有想过,在一个国家的百姓生活中,铜制品占据了他们生活用品的大部分,成为了它的特产,乃至“代言品”。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度——智利。
人类的冶金技术大约有6000年的历史,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商周青铜冶铸技术,第二次是战国秦汉铸铁,第三次是生铁炼钢技术和欧洲近代冶金术的发明。前两次发生在中国。世界铜文化无疑以中国为先导。
在我国曾经有过一个青铜时代,出产的各种产品现在都是旷世珍品。时至今日,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渐渐把老祖宗传承的东西给淡忘了,反而是智利,使得铜制品大放光辉。
“铜,是智利的工资”,这是智利的著名政治家、前总统阿连德的一句名言,它形象地指出了铜在智利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就像中国到处是陶瓷一样,智利到处是铜器。确实,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铜的王国”的称号,智利是当之无愧的。
智利已探明的铜蕴藏量达2亿吨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目前生产的铜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铜的产量和出口均为世界第一。此外,在智利,铜矿的开发,远不止采矿、运输、出口这么简单,可以说,铜矿产业链已经触及了智利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走在首都圣地亚哥的街头,最深的感触不是它的现代化程度,也不是它的商品,而是街头的铜制雕像。这些雕像在旅游者的眼里,仿若成为了智利的代言品,铜成为智利的一张国家名片。圣地亚哥仿佛一个偌大的铜业博物馆。
在智利,铜制品几乎无处不在。当我们漫步在智利街头的时候,会发现到处都有铜的身影,可以看到铜的光辉。在圣地亚哥市区的街道上,每隔不远就有一座雕凿精细的铜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些铜像大小姿态不同,风采神情各异。耸立在“宪法广场”上的智利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沃伊金斯将军的铜像横刀跃马,气壮山河,格外引人注目。
无处不在的铜雕作品让这个国家充满了铜文化的气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居民。无论是在大酒店还是在小餐馆里,都可以看见墙上挂着精美的铜壁画或者铜饰品。一位在当地生活了许多年的华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最普通的百姓家中,也大都会摆上几件铜工艺品,“铜文化其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漫步智利街道,旅游商店销售抛光的铜饰品。几乎每幢大厦多多少少地都装饰着铜箔。甚至连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出租车司机都知道铜的价格。
在智利人的家里,在他们的商铺里,一座座小型的铜像更是随处可见。然而,不同的家庭的铜像是不一样的,这也让我们这些外来人体会到智利的精细铜文化。
漫步街头,不经意间,我们发现商场摊点中,铜盆、铜碗、铜壶、铜杯、铜烟具,各种铜制雕刻纪念品千姿百态,每件器皿上雕有人物、风景、花草。尤其是各类铜盘,上面大多刻有体现智利自然、历史、文化和风情的图案,不仅做工精细,而且闪耀着古老的光辉,让人置身于铜的世界,别有一番情趣。
传承中国当代铜文化
铜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占有中国文化的主导位置,在每个发展时期又铸铭着时代的印记。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青铜的书。绝不夸张,曾几何时,铜文化是一部缩写的中国百科全书。然而,时至当代,铜文化的光辉渐渐地在中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虽然中国是冶铜和制造铜器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生产和应用铜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铜工业在中国的起步却仅有短短的60年时间。尽管我国是世界铜冶炼产能的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产能的20%,但我国炼铜工业始终处于落后地位,铜冶炼工艺长期依赖并受制于国外技术,大多铜企采用的闪速法、艾萨法、奥斯麦特、诺兰达,以及双闪等工艺技术和核心设备均从国外进口,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在熔炼的过程中每吨铜精矿还需要配入4%~8%的碳质燃料。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次铜业王国之行,却悄悄唤醒了那份久藏心底的民族自豪,使我们不得不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中国当代铜冶炼工艺。
当我们来到全球最大的铜生产企业——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时,从他们的技术人员口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那就是氧气底吹;当我们说起自己来自中国东营方圆时,他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一个没有任何矿产资源的城市,能够跨越历史的断层,诞生出世界炼铜史上的一次革命,堪称第四代炼铜术,使有色金属行业走上一条低碳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炼铜技术是吹炼和精炼,而熔炼则是方圆人的科技创新点。2008年12月,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大师蒋继穆主持研发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项目在方圆一举成功,方圆经过艰苦攻关,将氧气底吹熔炼技术的应用从年产5万吨设计能力,扩大到了年产10万吨规模。这项由一家企业承担的技术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已跻身于世界领先的工艺技术,在全球铜业界获得了“第四代炼铜新工艺”的称号。
如今,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已经发展出了一条全国的“示范生产线”。烟台、内蒙古以及东北的一些企业前来取经,越南的大龙铜业乃至世界最大、最先进的智利国营铜业公司都向底吹工艺抛来橄榄枝。
而以科技带动循环经济发展,既大大提升了全世界矿产资源的价值量,又解决了环境保护与开发资源齐步发展的世界性难题。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达到了“闭路循环零排放”的环保标准。由于整个流程是完全密闭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污染可以降到最低。同时,因为烟气的主要构成成分是二氧化硫,方圆又在处理烟气上发明了一套制作硫酸的工艺,产出的副产品被定级为国家一级品工业硫酸。而对于不能完全处理掉的污酸,方圆创新研发了“重金属冶炼烟气净化中污酸处理新技术”,这项技术将污酸净化回收,最终将污酸处理成合格工业硫酸。
“废弃物中的阴极泥可以提炼金、银;烟道灰可作为综合回收厂的原料,提取稀散金属;而熔炼渣经过选矿、铜富集,可再得到铜原料,再剩下的熔炼渣销售给水泥厂,由于含铁比较丰富,提高了水泥的原料配料质量。”方圆“榨干”废料的做法得到世界铜老大技术人员的一致称赞。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真正做到了“墙里开花,墙外香”。
更为难得的是,在方圆的带动下,近年来,东营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迅猛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已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形成集聚发展,成为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骨干产业,并以多项先进指标,超越了国内大部分城市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速度,实现了与全球最大的矿业集团、贸易商的完美对接,取得了生态建设与规模开发、高效生产与科技攻关等多方面历史性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中国铜工业将实现全面转型,深入调整产业结构,从低成本的加工型铜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铜企转变。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发展废铜行业,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是主要的转型方向。我国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30%的铜生产自给率,并在中西部省份新建加工和回收厂,增强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定价能力。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模实践的、日益丰富多样的价值系统和认识系统。文化有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作为“中国炼铜术”的创造者,方圆理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载铜脉络,传承铜文化,竖起这块铜文化牌。在组建一个中国当代铜冶炼博物馆,建造世界一流的氧气底吹示范线,生产精致的铜工艺品,设计秀丽的铜文化景观的同时,依赖强大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优势,召开世界铜冶炼大会,打造中国铜文化留存与传承的新平台,突出铜工艺品设计加工、铜文化产品交易、铜文化研发基地、铜文化旅游体验等功能,以产业运作模式实现铜文化的价值转换,让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瞩目,唱响了方圆的美丽“铜”话,续写中国当代铜文化的新篇章。
未来的东营,是一个洋溢着铜文化的诗意城市。最先进的铜冶炼技术,辉煌的现代铜工业产业集群,丰富多样的铜文化产品,享誉海内外的世界级会议,都将为中国当代铜文化注入新鲜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