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火中的“美丽约定”志愿军老战士62年后见到“西子姑娘”

2014-07-10张东亮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国光西子黄继光

+张东亮

60多年前,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22岁的志愿军战士袁国光收到一位女大学生的来信。此后一对年轻人通过书信相互鼓励,建立了深厚感情。在上甘岭战役中他英勇作战,荣立战功,“西子姑娘”在崇拜之余和他约定,走下战场后在杭州见面。不料后来因种种原因,他们却失去了联络。2013年10月下旬,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组听说此事后,最终促成了一对失散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在北京重逢。大导演陆川看了有关视频颇感震撼,他说这题材太棒了,完全可以拍一部催人泪下的电视剧!

在朝鲜战场收到陌生女孩来信

1951年袁国光成为一名自愿军战士,9月便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他与黄继光同是15军45师的战友。

出发前,部队组织他们所有人照了一张单人肖像照,袁国光在此之前从未照过相。如果在战场上牺牲,这张照片将被留给家人作为“遗照”。行军过程中不许士兵们相互大声谈论,他们之间最多的交流就是一起唱歌。

老人回忆说,那时虽然仅仅是9月底,但中朝边境已经开始飘雪,战士们没有厚棉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每天的行军任务是70里,最多时要走100里路。“抵抗寒冷的取暖方式之一就是大声吼歌。”而在零下十多度的夜晚,大家只能相互拥抱着,用对方的体温取暖。“有时候,我从睡梦中冻醒,也能感觉到战友在发抖。”

经过20多天的徒步跋涉,袁国光所在的部队终于到达了前线战场。战士们都是20岁左右的孩子,由于经验不足,看见敌机出现时,有些士兵还是非常紧张。“班长就命令不许到处跑,有飞机时就原地卧倒。”有了经验之后,他们不再害怕敌机了。

进入前线后,袁国光得知当时战场上进行的是阻击战和防御战,除了上场杀敌,士兵们还需要挖防空洞和战壕。与志愿军珍惜一枪一弹相比,美国人简直是比着地图倒炸药。进入战斗之前,袁国光一点都没有感到害怕。但和美军交手后还是大吃一惊:敌机轮番轰炸,炸得到处尘土飞扬、寸草不留;炮击也不像我军一发发射击,而是按照地图画方格来“倒”,每格射击的弹药以吨来计。

1951年10月,袁国光所在的部队已经驻扎在朝鲜江元道洛东江畔。当时的战斗非常残酷,在阵地前每天都能看到大批美国兵倒下的尸体,身边也不断有自己的战友牺牲。就在这时候,他和战友收到了一批来自祖国的慰问信,而袁国光收到的那一封,落款署名就是“过云月”。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她是如今的人起的网名,但事实上却是一位西子姑娘的真实名字。信上写道:“最可爱的人,你们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赴朝作战,你们是很光荣的,我向你们致敬!”女孩在信中说谁收到她的信就和谁交朋友。

袁国光至今记得在战壕里打开信件时的激动之情,“在战场上,看了真的非常感动,也鼓足了杀敌的勇气。”很快,他便给过云月回了信。22岁的他,绘声绘色地向女孩描述击毙美国大兵的战斗经历,姑娘给他讲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两人越聊越新鲜、高兴。

后来,袁国光还收到过云月寄来的用丝绸织成的毛主席像和周恩来像,还有杭州的风光照片等。由于经常通信,两个年轻人慢慢建立了纯洁而深厚的友谊。有意思的是,半年后,女孩连称呼都变成了“亲爱的袁国光同志”。应该说,从那时起,他们就朦朦胧胧地擦出了爱的火花。

1952年10月,袁国光和黄继光一样参加了闻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他说,10月14日战斗打响的第一天,敌人就动用了220门大口径火炮、270辆坦克和百余架飞机,对上甘岭的597.9和537.7高地狂轰滥炸,平均每秒钟就有6发炮弹落在我军两个连的阵地,第一天就把山上的树木都打光了,第二天阵地变成了红色,第三天就变成了黑色。上甘岭的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坚硬的石头被炸成了粉状,一脚踩下去就没过了膝头。10月19日,黄继光为掩护部队进攻,在597.9高地用身体堵住敌人地堡的枪眼英勇牺牲。就在战斗休息的间隙,袁国光也没有忘记给远方的杭州姑娘写信。

在这次战役中,负伤的袁国光还荣立了三等功。过云月从信中得知这一消息,既为作战勇敢的袁国光担心,又为他感到自豪和高兴。此时,女孩对袁国光除有敬仰之情外,更有了火热的爱慕之心。并热情希望他将来从部队转业后,能到杭州来工作,到时候他们就能朝夕相处了。这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当然明白姑娘对自己的一片柔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过云月却没有等来这个这个美丽约定的实现。

朝鲜战争结束后,虽然女孩知道袁国光和战友一起凯旋回国,可是,从此他却杳无音信。过云月曾多方打听过他的消息,硬是一无所获。

机缘巧合,儿子从网上帮他查到“过云月”

原来,志愿军回国后,袁国光并没有转业到杭州,而是回到了家乡广东韶关,组织上把他安排到曲江粮食部门工作。然而,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袁国光和过云月的联系却嘎然中断。他们后来几十年天各一方,没写过一封信,没通过一个电话,甚至不知道对方在哪,是死是活,当然也更没有见过一面。

这虽是一段尘封半个世纪的美好记忆,但好玩的是,后来袁国光老了,偶然喝酒高兴时也会怀旧,同儿子讲讲过去的事。提起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家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一叠保存得整整齐齐的立功证书、在朝鲜战场竖立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纪念碑照片等。

虽然放弃了和过云月的联系,他却从未放弃过挂念。后来,袁国光老人把藏在心底的秘密告诉了在上海工作的大儿子。袁国光说,“经历了多次战斗,命运多次反复,很多东西都遗失了,但这些关于自己人生中的重要见证,却被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看了父亲一直珍藏的当年杭州某师范学校学生过云月的来信和照片,大儿子颇为感动,不禁为两位老人的传奇经历唏嘘连声。

在东莞工作的袁国光的小儿子袁章锐说:爸爸以前曾多次与我讲过当年过云月给他写信的事,我读书时也读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文,对这位当年曾亲切地给我当志愿军的父亲写信的女教师十分敬佩。但当时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办法联系,而且当时我妈妈还健在,对爸爸情感方面的事做儿子的也不便详问。直到两年前,爸爸下东莞到我家住了一段时间,他又旧事重提,但我只知道她是一位教师,既无联系地址又无电话,更不知道数十年后的她情况如何,怎样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她?

后来,袁章锐想到了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历史总是神奇的,哈哈,缘分也是这么巧合,经过耐心细致的搜索,2011年,袁国光的儿子在网上竟发现一个与“过云月”同名同姓的人。起初,他还以为是个网名呢!可仔细一看不对,那是一则寻人启事,是杭州某学校一位叫陈勇军的工作人员发布的,他们曾经在一起工作,现在无法联系。袁章锐心里琢磨着,这个“过云月”也是杭州人,也是当老师的,会不会就是以前与父亲写信的那位女教师呢?可转念又一想,世上哪会有如此巧事,60年过去了,那位“西子姑娘”一下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

但袁章锐又不甘心,便在2011年8、9月间,按网上留下的电话多次给陈勇军打电话联系。起初对方听他讲得云里雾里,还以为袁章锐是骗子呢,根本不愿理睬。通过他的耐心解释对方才明白这是一场误会。就这样,袁章锐终于找到了过云月的联系方式。然后就迫不及待地给他打电话。他自报家门是袁国光的儿子,终于找到了父亲多年寻找不获的这位好朋友。

当时怕老父亲过于激动,儿子还不敢马上告知在韶关的袁国光。直到2012年元旦回家时,才把这喜讯告诉父亲和家人。袁国光得知这一好消息,马上当着全家人拿起话筒就拨通了杭州过云月家的电话。当电话那头听到打电话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接到她写的信的袁国光时,过云月一时沉默了好久才回过神来,第一句回话就是“都半个世纪了”……

猜你喜欢

国光西子黄继光
黄继光:舍身忘我 英勇无畏
致敬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连:英雄精神将永远传承
探访黄继光叔叔的故居
爱情从欺骗开始
康有为撰
谁该“杀毒”了
叫桃的女人
如何学会拒绝别人
延庆国光苹果缘何“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