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用工荒”遭遇“求职难”

2014-07-10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樵夫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西部用工劳动力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樵夫

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以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然成为各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2014年春节一过,伴随招工高峰期的来临,2014年的“用工荒”也如期凶猛而来。虽然很多企业年前就有预期,并做了准备,但是面对这股已经超越了珠三角、长三角而席卷全国的“用工荒”,还是有些手足无措。不仅熟练的技术工紧缺,就是一般的普工也不好找。尽管各个车站、工业园区、企业门口,到处可见招工启事,上门应聘者却并不多。“用工荒”俨然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新问题。许多企业以及人才中介公司都说,春节后招聘员工不是在招人,也不仅是抢人,倒有点象“求人”了。

的确,这段时间以来,屡见“抢人”和“求人”的新闻,各人才市场、招聘网站成了“抢人”主战场。

“用工荒”为何愈演愈烈

“长期招聘电工、焊工,包吃包住”、“招聘业务员数名,待遇丰厚”……2月中旬在南昌市人才市场举办的新春系列大型招聘会现场,用工信息琳琅满目,但大部分应聘者都是询问一番后,又转头走向下一家,最终达成协议的寥寥无几。

2月15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14年春季人才交流暨企业用工大型招聘会在新会区人社局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举办。当天,共有235家单位进场招聘,并提供了8000多个岗位,但最终只有1850多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入职意向。

在浙江省温州市,老板将月薪普遍上涨,但是应聘者却在减少。比如驾驶员岗位,去年开出3000~3200元的工资,马上有人应聘;今年开出3500~4000元的工资,却很难招到人。餐饮、客房服务员以及洗碗工更是难招。我国其他城市也都不同程度遭遇到了类似尴尬。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劳动就业关系到经济发展、民生和社会稳定。按照我国男16―59岁、女16―54岁作为劳动适龄人口统计,我国的劳动力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70%之间,可见资源之丰富。那么,为什么企业“用工荒”现象反而越来越严重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在当地的收入微乎其微,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员工几百上千的月薪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他们潮水般地涌向这些地区找工作。这些农民工大都文化素质较低,但身强力壮,为了找到工作可以不计条件,脏活、累活抢着干。如今,这批老一代农民工很多已过知天命之年,不愿再外出打工,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由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农民工明显减少,但其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找工作时更加注重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很在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就业岗位往往会挑挑拣拣。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农村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吸引了不少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到当地城镇的企业打工;而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用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

“用工荒”的背后,是新生代农民工要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更有尊严的个体感受等诉求。他们不再只满足于做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一些年轻务工者宁可在城市从事薪水更低的服务类行业,也不想进工厂从事制造行业。因此,近年来“用工荒”呈现出显著的“去制造业”特征。国家统计局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毫无疑问,在吸纳社会人员就业方面,服务业有着更抢眼的表现。

工人都去哪儿啦

2月14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春节过后,很多地方都传来了“用工荒”的消息。不光沿海地区荒,中西部地区也荒;不光技术工人一如既往地荒,一线普通工人也荒。这让人不禁想问一声:工人都去哪儿啦?

一句话,工人少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过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接近极限。据社科院的测算,2011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

而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规模很大,就业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供给在减少,需求在增加,用工怎能不荒?以前供过于求,老乡进城打工,得找活儿,现在供不应求,可以挑活儿了。

与此同时,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我国外贸态势渐趋乐观。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份出口增长7.6%,远超预期。而一旦出口回暖,产生的大批订单势必带来更多用工需求,那么“用工荒”现象自然加剧。

至于“用工荒”现象蔓延到内地,也好理解。这些年,沿海地区腾笼换鸟,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了中西部省份。而中西部地区连续多年经济增速超过东部,劳动力吸收能力与日俱增。所以,有的企业在家门口也招不到足够的工人。更遑论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对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出也产生了一定的牵制。

需要注意的是,“用工荒”好像不是一个好词,但实际上,缺工是一种推动力,“荒”中孕育着新生。从这个角度说,“用工荒”是通向新的发展模式的催化剂,只要应对得当,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更加平顺。

第一,收入分配结构得到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如何实现?企业面对缺工,势必提高工资和各种待遇,首先获益的是普通劳动者和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将得到有效改善。事实上,从2004年首现“用工荒”之后,农民工工资逐年上涨。

第二,产业升级渐次实现,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过去单靠压榨廉价劳动力获得利润的企业,要么退出,要么转移,要么升级,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将共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三,“用工荒”将反向刺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升级、教育与培训的扩大,这都有利于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好处自不待言。

因此,如果能加快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率,如果能运用法律手段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形成工资决定的正常机制,如果能通过深化教育和加大培训力度,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那么“用工荒”就是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

“用工荒”遭遇“就业难” 如何拆招破解

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却不容忽视,那就是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业一样难!

“这段时间,如果我不在人才市场,那一定是在去人才市场的路上,或者正在网上投递求职简历。”这是近几年来人们经常听到、看到的一句话。不少临近毕业或是已经毕业,正奔波于各大劳务市场、招聘会现场的同学们一边用略显无奈的口吻彼此调侃着,一边互相打气鼓励对方。

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2014年超过700万的高校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在2013年的毕业季,曾有人笑称“到了明年,你们遭遇的就不是史上最难就业年了”,暗指2014年的毕业生日子会更难过。实际上,近十年来,每年到了毕业季,毕业生们都会发出类似的呼声,好像找工作这事从来就没容易过,仅仅是哪年形势更加严峻、哪年情况略微好转的区别而已。 “毕业即失业”成了不少大学生既恐慌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

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私营、民营企业去工作,导致需要人才的地方没有人理睬。换句话说,时代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但人们的择业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催生出“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猜你喜欢

中西部用工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国有企业多元化用工管理思路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农民工回流释放中西部崛起积极信号
对中西部高校多用些心
2016年劳务用工形势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