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品读鉴赏
2014-07-10魏秀华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语言的意韵魅力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挖掘文本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厚重思想,让学生在品读鉴赏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含英咀华,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汉语博大精深,意蕴无穷。文言文更是言简意深,片语凝神,它将语言的简洁凝练与思想的辩证圆融有机融为一体,充分诠释了汉语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古典汉语的语言特色,引领学生含英咀华,用心体味文言文语言的意蕴,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祖国乃至世界的现实与未来。
比如在学习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时,我们除了要帮助学生疏通文本的字词句外,还要引导学会赏析文本精炼的语言,品味孟子善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文本中孟子巧妙运用梁惠王希望有更多百姓归附自己的心理,有的放矢地向其宣传仁政思想,引导其施行王道。在对梁惠王进行劝导的过程中,孟子投其所好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作喻,“循循善诱”地陷梁惠王于自我否定中,让梁惠王在无力还击的局面下,自然而然地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只有在认真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孟子欲擒故纵,善于作喻推理,将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结论,推行自己思想,维护自身立场的语言辩论技艺。
二.品读鉴赏,揣摩人物塑造技巧
翻开苏教版高中教材文言篇目,我们会感动于蔺相如的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廉颇的忠诚勇敢、知错就改,屈原的刚正不阿、一心为国,左忠毅公的求贤如渴、浩气凛然,也会感慨于项羽的有勇无谋、自矜自夸,荆轲的用人不善、悲壮苍凉。这些鲜明生动、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令人心驰神往,读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细细品味,很容易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和揣摩人物塑造技巧的同时,陶冶了性情,获得了审美体验,甚至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作者在塑造“蔺相如”这一形象时,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件典型事件,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随机应变、胸襟宽广的蔺相如形象。此外作者还通过对话、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从细微处进行补充,使蔺相如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优秀文言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多种塑造方法,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学创作,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
三.涵泳心灵,体悟文言文丰富的内涵
文言文文章不仅有语言音韵之美值得感悟,人物塑造手法之妙值得品鉴,更有蕴藉的情感、动人的光辉值得人们去领略、体悟。高中阶段教学的文言作品大多是经历过历史长河的千淘万滤的思想文化精华。因此,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含在文本中的丰富情感和厚重思想,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继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
比如李密的《陈情表》中以“孝情”统领,文章情真意切,悲恻动人。全文围绕着“孝”和“情”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祖孙相依为命的凄苦之情,表达对新朝宠偓的感激涕零以及孝敬祖母的至诚孝心。对于这类传诵千古的古代散文名篇,要在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认同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体会隐藏在质朴无华文字背后的感情意蕴,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并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面,如如何理性地继承、发扬、践行孝道等。
文言文出自古人之手,却能影响至今,滋养心性,与生命情怀同在是它的独特魅力。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诠释生死“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这样告诫后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张溥这样阐述烈士之死的意义“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作品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可以帮助我们充实人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在新课标理念广泛深入的今天,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文学教育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地位,重视文言文教学中文学的教育意义,主张从文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文言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艺术手法、丰富的情感和深沉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魏秀华,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