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2014-07-10芦明静李中发
芦明静+李中发
语文教材是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实践能力等诸多责任,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借鉴资料。因此笔者认为高三作文复习有进一步回归教材的必要,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坚持关注教材,夯实基础,以达到融会贯通、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必须注意三大:眼大、心大、手大”。“眼大”是指阅读视野广,涉猎信息量大;“手大”指写出的文章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学素养;“心大”是指立意高远,能够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观察生活,思考社会、人生,使文章充满天地之气。而“三大”如高楼,积累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厚积方可薄发。积累是每个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学生写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无话可说时,干脆就乱说。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比较单一,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二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带动他们对生活产生思考,从而去进一步剖析。教师一再给学生讲,作文要言之有“物”,这“物”是从何而来?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本。
语文书中有不少名句哲语、优美的诗词,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可把作文点缀出亮色,也可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底。当然,课文中能用的还有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把它们作为素材充实到文章中去,可使之变得丰盈而厚实。当然,运用这些材料不能像蚂蚁那样只对知识作简单的挪用,而要像蜜蜂那样能够采花酿蜜。这样看来,平时的阅读不能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不会积淀在学生心里。作为教师,可指导学生做以下功夫:
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素材,典范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接受的不仅是语言形式,还有文字本身所传达的思想。行文过程中,对作文有用的材料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语感。
积累。对于课本资源,可从两方面来积累:一是美句妙言、名句哲语、修辞写法等的积累;二是阅读启示,即上完课文后有所触动和启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积累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比如:美句及哲理名言收集: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故都的秋》《热爱生命》中就有很多优美的句子值得积累。这是比较初级的积累方法,通过对优美句子的欣赏、对哲理名言的理解,充实自己,为提高作文语言质量打下基础。
作文素材收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材料贫乏,却又忽视教材中存在着的巨大材料宝库,以至对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视而不见,就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了。司马迁受宫刑,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发愤著成《史记》,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都是忍辱负重、实现目标的材料;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就富含学习求师的生动材料;诗词中的许多名句更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曹雪芹面临抄家、举家食粥的困境,“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巨著《红楼梦》;陶渊明不改变士节,《归园田居》就是他心志和生活的反映;《赤壁赋》对于人生悲喜的思辨;毛泽东面临被追捕,而胸中却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大气……我们学习的不仅是课文,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反思,一种精神,一种人生的收获。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稍稍提醒同学们留意一下,摘抄一些,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均可纳入自己写作的素材之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同学们的作文写作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汩汩清泉。另外,知道别人曾亲历过的事,别人亲历且由此而总结出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拿来借鉴,可作为写作中的导引或材料,甚至可作为人生经验的警戒。因此,应注意积累。
修辞、写作方法的收集:如《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特点;《记念刘和珍君》叙议抒情相结合,不仅有完整的事件,还有作者的评论和悲愤的感情;《六国论》中议论的气势,开门见山的方法,整齐的论证结构,举例、对比、引论、反面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可学可仿可用的,加以收集归纳整理,那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享用不尽。
厚积为薄发,坚持积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储备不少素材和知识点,不断地提高阅读力、理解力,在作文中就不会为脑中羞涩、胸无点墨而苦恼了。
芦明静,李中发,教师,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