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中关村核心区之魂

2014-07-09李焱

投资北京 2014年1期
关键词:核心区海淀海淀区

李焱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祥地,2009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经过25年的发展,核心区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目前,核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4391家,占北京市的53.2%。

海淀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该如何抓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机遇,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孟景伟。

投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困扰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海淀区在强化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那些新进展?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孟景伟:2009年国务院和北京市“两个批复”以来,海淀区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目标,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推动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与北大、清华、北航、中科院北京分院等成立了科转基金,联合社会资本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与北航、北交大、北邮等高校共建了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建立新型的市场化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共建了中科海淀先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与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分别成立了首期规模为5亿元和1亿元的创投基金,以基金为纽带促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已累计设立1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母基金和16支参股基金,政府出资5.2亿元,带动社会投资60多亿元,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联合更多的社会资本,发挥市场筛选技术的作用。进一步创新政府支持方式,从原来政府直接找“苗子”,转变为政府找“园丁”,立足企业需求和市场导向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二是协同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共同推进服务企业需求的研发专业化。充分利用社会专业组织、专业力量在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搭建成果转化桥梁,确保成果转化更具有方向性,更加市场化。三是激活和培育要素市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无形资产处置等制度上的障碍。推进中技所、软交所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要素市场自身运作机制的创新,解决高校院所无形资产转让过程的定价、价值分配等难题。

投资北京: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优化升级方面海淀有什么具体措施?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将实现哪些新突破?

孟景伟:为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淀区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明确了核心区未来三年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制定发布了海淀区“6+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

我们将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产业技术路线图集成创新资源,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一是进一步细化“6+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更加精准聚焦关键环节、核心技术、骨干企业。如,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重点支持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终端基带芯片、超高速无线局域网芯片、LED新型显示芯片、AVS+编解码芯片、嵌入式处理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二是与北航等驻区高校、企业围绕具有世界先导性的关键技术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技术。三是借鉴国际经验,与知识产权专业运营机构合作,通过设立基金等方式,利用专利布局等市场化手段,挖掘一批原创技术。更加注重在专利技术研发的初始阶段,吸引社会资本。如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北京大学生物智能化、医药智能化等领域,在研究之初就进行高端化的专利布局,依托专利引领产业发展,同时带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

投资北京:加快聚集高端创新要素、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一环,海淀取得了哪些经验?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完善?

孟景伟:首先,我们加大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在需求拉动创新上有新收获。海淀结合实际,发布实施了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应用推广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截至目前,核心区840余项产品和服务被认定为中关村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占全市的60%以上。2013年前三季度,全区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总额达2.97亿元,全年有望突破4亿元的政府采购目标。同时,通过与河北秦皇岛、山东齐河等跨区域合作的契机,我们也在全力帮助核心区企业拓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外埠市场。

与此同时,海淀高度重视承载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要素的空间支撑,增量拓展和存量优化并举,加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目前,中关村科学城涉及海淀区的42个项目中已有12个项目,47万平方米空间投入使用;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全年安排落地项目15个,落实48万平方米,预计达产后年收入超过250亿元。

在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上海淀区实现了一些新突破,但当前依然存在一些政策障碍和制度障碍。一方面,要推动解决人才出入境、创新创业准入等方面的障碍,着力创造往来无障碍、创新创业无歧视的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一批国际高端人才来核心区创新创业。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人才政策实施的着力点,加大支持力度,吸引一批以车库咖啡苏菂为代表的创业人才,培育一批以小米雷军为代表的产业人才,服务一批人才团队,形成创业人才、产业人才、团队的人才梯次发展格局,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投资北京:我们了解到,2013年10月,海淀区发布了全市首个科技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请问在政策支持方面,海淀对于科技创新有什么新的思路?

孟景伟:助推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海淀区着力完善政策体系,支持方向上更加聚焦重点产业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骨干企业,支持方式上更多使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市场化手段。2013年,海淀园支持项目达900余个,支持资金总额达3.6亿元。

目前,深圳前海、上海自贸区在新一轮改革上都已经抢得了先机,我们也要加快步伐,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充分用好中关村“1+6”和新四条政策,同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争取在更高层面更加体系化地实现先行先试突破。二是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降低中小微企业和人才在海淀创新创业的成本,形成更加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使海淀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创业高地。三是落实中小微企业助力计划,培育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备领军企业。同时支持创新工场、海银资本等新兴产业孵化器发展,培育支撑海淀未来发展的内生源泉。四是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为科技创新营造全方位、全链条的金融支撑。

投资北京:围绕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核心区在推进国际化发展上将实现哪些新突破?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孟景伟:一是强化与世界创新中心区的人才、技术、资本的有效对接,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体系,确保与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保持同步直至超越引领。二是加快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围绕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新兴领域技术需求,继续吸引一批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聚集。三是制定核心区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并购、参与和主持国际合作研发、参与或主导创制国际标准并开展早期专利战略布局。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入相关技术领域的顶级国际联盟组织等,引导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核心区要遵循科技创新和市场运行规律,跟踪全球创新中心发展的新趋势,明确在全球创新网络体系中的定位,坚持完善核心区功能,将核心区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持续孕育和生成各类原创思想的创新生态中心。

猜你喜欢

核心区海淀海淀区
香山名字的由来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科技筑梦,创新成长
坐地铁 游北京(十四)16号线(北段)穿梭海淀后花园
“智慧海淀展”成功举办
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机制研究
松萝山茶园现状及发展建议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御宠阁 海淀旗舰店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