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有偿资助”模式探讨
2014-07-09宗妍
宗妍
【摘 要】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本文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贫困生“有偿资助”模式进行探讨,分析了实施“有偿资助”的意义及途径,努力为贫困生资助工作寻求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有偿资助
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一类群体,围绕他们的教育公平等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以及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在高校资助工作日趋完善的今天,现有以“奖、贷、助、补、减”为核心的资助工作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本文将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出发,就“有偿资助”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解决现有问题提供帮助。
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总体现状为受助门槛低,各类无偿奖助学金额度大、覆盖广以及精神帮扶相对缺乏。依靠贫困证明进行贫困生认定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依据单一、地区差异大、个别学生证明弄虚作假等问题,导致少数“假贫困生”混杂其中,破坏资助工作公平性。同时,除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各高校都设有种类繁多的直接面向贫困生的奖助学金,资助面广、力度大。再者,贫困生资助工作往往以物质帮扶为主,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容易产生“等、靠、要”心理,不利于其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励志教育的开展。
1 “有偿资助”模式定义
对于这一模式的定义,当前并没有统一标准,许多人分别在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文章提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总的发展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从以助学金、奖学金为主向以学生贷款为主转变。”[1]也有文章提出“实现有偿资助,要逐步取消无偿资助,构建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助学贷款为核心、以规范奖学金和勤工助学为支柱的新型资助体系。”[2]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者提出“减少无偿资助的额度,推行贷款和勤工助学为主、奖励优秀为辅、特困补助为补充的新型多元资助模式。”[3]尽管各人表达方式不同,但有偿资助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它要求贫困生在享受资助的同时付出相应劳动,这一做法符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也是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变革的趋势所在。
本文认为,要想实现“有偿资助”,关键在于减少赠予性奖助学金份额,加大资助体系中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所占比例,同时辅以学生义工制度等[4],力求在贫困生中牢固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也使国家助学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
2 “有偿资助”模式实施的意义
2.1 “有偿资助”有助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完善
“有偿资助”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贫困生对国家无偿资助的依赖,减弱其不劳而获的心理。如此一来,原本期望通过假证明从国家获得“免费午餐”的假贫困生自然希望落空,无形中巧妙地将其阻挡在贫困生队伍之外。
2.2 “有偿资助”有助于贫困生自信心的建立
在高校中,贫困生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在心理上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卑。直接的物质帮助从某种意义上会强化这类学生身上“贫困”的标签,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相反,倡导“有偿资助”,鼓励贫困生通过助学贷款或勤工助学的方式自食其力,能有效增强这类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暂时的困难。
2.3 “有偿资助”有助于贫困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通过工作不仅获得报酬、贴补生活,还能使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高。相比较完全的课堂学习,勤工助学无疑为贫困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有利于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 实施“有偿资助”模式的途径
3.1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贫困生办理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性贷款自启动以来,已惠及了无数寒门学子。各高校应向贫困生及其家长广泛宣传助学贷款政策,包括办理方式、优惠措施及还款方式等,倡导贫困生通过贷款解决经济困难;同时,在工作中最大限度为贷款学生提供便利,确保“应贷尽贷”。尤为重要的是,在贫困生中加强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将“诚信贷款,诚实做人”的理念内化为学生自身素养。
3.2 加强内外联系,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一方面应加强与校内外用工部门沟通,力争扩大勤工助学受助面,拓展勤助岗位类别,帮助、指导学生制定“工读”计划,将勤工助学与学生发展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对已在学校设立助学金的企业,可与其协商,借鉴肯德基曙光基金“三位一体”[5]运作模式,不仅为受助学生提供勤工助学与社会服务机会,又能促进企业发展,实现共赢。
3.3 深化工作内涵,落实贫困生义工制度
从“有偿资助”的角度出发,要求凡获得各类无偿奖助学金的贫困生每学年均需参与一定时数的义工服务,让学生成为主动奉献的主体。各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义工工作条例》,使制度的落实有章可循,并且组建专门的学生社团对校内义工进行规范管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要引导受助贫困生自觉参与义工服务,提高其对义工制度的认同,形成爱心品质。
当然,实施“有偿资助”不能一刀切,赠予性奖助学金额度的减少亦不能操之过急,针对贫困生特殊情况的特困补助与学费减免仍然是这一资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助模式的转变需要高校资助工作者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只有在不断完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有偿资助”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立彬,陈莹,林良盛,李迎.关于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王迎丰,杨荣.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方论刊, 2006,10.
[3]夏凤军.由“无偿赠与”向“有偿资助”的转变:基于中美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比较[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
[4]周志峰.高校贫困大学生助学工作中引入义工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 2010,35.
[5]蒙秋妍.对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三位一体”资助模式的思考[J].热带农业工程,2011,1.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