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花石的鉴赏与收藏

2014-07-09陈南荣

中华奇石 2014年2期
关键词:雅石雨花台雨花石

陈南荣

前 言

雨花石是中国名石之一,看过的人一定会被它丰富的色彩、圆融的形态、晶莹剔透的质地所吸引,特别是将其放置水中,总会呈现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图案。自古以来雨花石就拥有众多爱好者和收藏者。

2000年,笔者第一次到南京旅游,当地好友陪同到南京博物院、中山陵参观,傍晚在夫子庙、秦淮河畔赏景时,就被商店内外五彩缤纷的雨花石所吸引住。记得当时的店家门口各种容器里都放着各式各样的雨花石任客人选择,商家再依照形状大小、色彩、纹路、质地论价格。当时普通的雨花石价格很便宜,品质好的也不算很贵,自己当场选了几颗有纹路变化的作纪念。

第二天再到雨花台风景区参观,顺道去了雨花石的产地六合县,参观了现场采石的状况(与台湾的采石场很相似),那时候雨花台的雨花石一两元人民币一块,一把五元。六合当地的石农告诉我:雨花石分两种,一种称为五彩石,颜色单一没有纹路,蕴藏量很大,价格也便宜,被用来庭园造景或养鱼,论吨谈价;另一种有纹路的是玛瑙、碧玉质的雨花石,才是收藏家的最爱。

到了2010年,笔者又去南京旅游,特地参观了雨花石博物馆,没想到大陆受经济蓬勃发展的影响,加上各地积极推展雅石文化,南京的精品雨花石价位也已水涨船高了。

雨花石的名称由来

传说在1400年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雨花台讲经说法,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或称“雨花台石”。

其实雨花石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是一种天然玛瑙,又被称为“雨花玛瑙”。

雨花石的产地

雨花石分布十分广泛,主要产于江宁、江浦、六合、仪征等地,资源丰富,主要开采地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及仪征市月塘一带。

提到雨花石,石友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其实雨花台是南京中华门外一座海拔60米的小山,雨花台在古代为佛教胜地。明、清两代,雨花台都曾被列为“金陵十八景”之一,现在则为雨花台风景区。事实上,雨花石主要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为当地开采砂矿的附属物,自古以来就有“一吨黄沙四两石”之说,所以要找到一颗晶莹剔透、色彩美丽和花纹精致的雨花石是很不容易的。

雨花石的种类

雨花石大约有玛瑙、玉髓、碧玉、石英岩、水晶、燧石等类。

质地透明或半透明的雨花石被称为“细石”或 “活石”;不透明的称为“粗石”、“砀石”或“死石”。它们都被作为观赏石、奇石、雅石来欣赏,主要欣赏其山川云彩、人物神仙、花鸟虫鱼及艳丽的色彩和变化万千的内涵意境。石友多爱将雨花石置于水盆、书斋、案头或直接把玩,视其为高雅的艺术品。

雨花石的地质与成分

南京地质研究者考察资料显示,雨花石大约形成于三百万年前,古长江、秦淮河中上游风化的岩石与矿物经长期冲刷、岩石磨擦形成卵石沉积并留在砺石层,又因地壳不断运动,江底隆起上升,所以雨花石从孕育到形成的过程,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等三个复杂而漫长的地质演变阶段,又经现在的矿场开采,色彩斑斓的雨花石才露出地面,出现在爱石者的眼前。

雨花石的成分主要是岩层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其颜色和花纹又逐渐分离、不断沉积成无色透明体,而二氧化硅只是形成过程中的夹杂物。其实玛瑙的主要化学成分就是二氧化硅,还有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们本身就有不同的色素,例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的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则含绿色矿物等等。由于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热液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才使雨花石变得十分艳丽动人的原因。

雨花石的发展沿袭

根据南京考古资料得知,五千年前南京人就已经知道利用雨花石了,在北阴阳营史前遗址现场发掘出76粒“花石子”,考古人员证实花石子即是雨花石无异。古人主要利用雨花石制成珠管、圆圈、半环状的耳饰、颈饰等。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文人雅士寄情山水,赏石风气已萌芽,到了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石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例如宋代诗人苏轼是赏玩雨花石的鼻祖,苏东坡曾在齐安河上用饼换取小孩捡到的五彩石,回家后放在铜盆蓄养当成雅石,还作《怪石供》、《后怪石供》对所集之石从质、色、形、相以及陈列、鉴赏,进行了极为细致生动的描述。由于苏东坡的倡导,觅石、购石、咏石成为历年来不衰的风尚,雨花石也成为文人雅士不可缺少的玩赏艺品。

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记载:“江宁府江水中有碎石,谓之螺子,凡有五色……纹理莹茧,后面望之透明,温润可喜。”文中称雨花石为玛瑙石、螺子石。在石谱中提及六合及同类石八种之多,从此确立了雨花石在观赏石中的历史地位。

到了明代,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六十寿辰时,宠孙朱允炆用雨花石在盘子中拼成“万寿无疆”四个大字,连同一个酷似寿桃的雨花石作为祝寿之礼,使得龙颜大悦且对其加以赏赐,当时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无不称奇。

明代文人骚客和士大夫继承前贤之遗风,往往以“官定旧陶,一盎清泉”来陈列雨花石,作为案头清供以求风雅鉴赏,而且被争相效仿且成为一股赏石的风气,在当时涌现出了很多收藏家。例如林有麟的著作《素园石谱》,石谱中提及著名书画家米万钟任六合县县令时,发现了雨花石的玲珑可爱,自出高价,广收奇石,于是采石、卖石、藏石之风气又再盛行一时。在当时,不但文人雅士,连老百姓也开始赏石,六合还出现了雨花石市集,卖石者往来六合、南京一带,十分热络。

清代乾隆帝在位61年,曾6次南巡,每次南京都是必到之地。他以雨花台为题的诗有五首,如《雨花台口号》、《戏题雨花台》等,且在莫愁湖畔的景观石上刻有“顽石莫嗤形貌丑,娲皇曾用补天功”的诗句。

到了1992年6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中国观赏石展展品中,就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乾隆皇帝赏玩过的四枚雨花石,其中一枚龙首毕现、出神入化,令人啧啧称奇。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自幼就在南京生活,至十三岁才离开,毕生爱石、咏石、画石。他幻化女娲补天遗留下了一块五彩石,并取名“通灵宝玉”。据专家考证,“通灵宝玉”可能就是雨花石,也有观点提出曹雪芹因此才写出内容丰富、令人百看不厌的石头记——《红楼梦》,迷醉了不知多少痴情的读者。

1948年,张轮远先生所著的《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问世,这是二十世纪雨花石的一大盛事,堪称第一部系统研究雨花石的理论专著,填补了鉴赏、研究雨花石的空白。他依照科学、哲学、审美、心理、物理、矿物及考古分类,科学系统地研究雨花石。此书于1982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再版,1993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辑入《古玩文化丛书·说石》之中,此书流传很广,对海峡两岸雅石推广的影响力很大。今天玩赏雅石与雨花石的爱好者几乎人手一册,研读应用者不在少数,笔者也时常学习引用。

近代喜爱雨花石者不计其数,在众多的爱好者、收藏家中,著书、作文、讴歌、研究者比比皆是,比较有名的有刘水所著《雨花石鉴赏》、池澄著《雨花石谱》等。加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照相技术的发展更是大大促进了雨花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1984年南京成立了雨花石协会;1989年在南京雨花台建立南京雨花石博物馆;1993年中国文化部拍摄了专题纪录片《雨花石》,1994年4月拍摄完毕后,译成了10种外语,应用于中国各驻外使馆及在海外有关电视台播放,进行对外文化宣传,又一次掀起了收藏雨花石的热潮。

2000年,由刘水、丁凤龙发起建立南京雨花石文化研究所,如今中国及国外赏玩、收藏雨花石的人越来越多,雨花石已成为馈赠来宾、亲友的高档礼品,其在中国观赏石中的地位与价值依然不减。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雅石雨花台雨花石
雨花石遐思
雨花石的文化之旅
常宴铭
瞻前·顾后·融会·贯通
——以“分式”为例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美丽的雨花石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
雅石置景与环境艺术
雅石置景与环境艺术
雅石置景与环境艺术
雅石置景与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