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014-07-09李梦双

关键词:不良贷款信用风险信用

李梦双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机构承受着不同程度和方面的风险。从世界银行的倒闭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无一不体现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信用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中的影响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敞口不断扩大,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的单一性等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很多问题。现代银行的竞争不仅来自于资产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在于其自身的管理能力,因而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进行监督、调控,防止其产生不利影响,至关重要。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含义及来源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方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导致信用质量发生变化,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传统的观点认为,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随后也出现了一些定义信用风险的新观点: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信用风险指的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而导致的资产质量恶化。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信贷风险,即债务人未能按期偿还债务的违约行为为经济主体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源自以下三方面。

(一)来自借款人的风险——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充分的了解,从而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决定。在交易市场上,银行很难对贷款人做出有效的监督和信用评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即潜在的不良贷款风险来自那些积极寻求贷款的人。因而贷款人往往会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息,而有意规避不利的信息。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后发生的,即借款人从事了与贷款人意愿相违背的活动从而导致借款人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由于贷款在银行的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因而信贷风险,即来自借款人的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形式。

(二)来自银行自身的风险

来自银行自身的风险一方面体现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商业银行在某一时期对现金的需求量很大或者受利率的不利变动的影响时,极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源自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体现在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不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方法过于落后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

(三)来自经营环境的风险

来自经营环境的风险指的是外部市场发生的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世界金融市场发生的波动、政治不确定性因素加大以及不可抗力等方面上,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代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旦世界金融市场发生不利变动,加之信用风险的蔓延性,会引起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挤兑现象。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不良贷款率逐步下降

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率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以及监管体系主要经营和管理的有效指标。中国银监会自2004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以及损失五类。其后三类贷款被称之为不良贷款。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贷款的存量持续上升,信用风险资产数量不断攀升,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风险的管理控制。随着近些年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到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呈逐年下降趋势,不良资产占全部贷款比例由2.42%(2008)下降到1%(2011)。在不良贷款结构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降幅最大,由2.81%下降到0.99%。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08年至2011年内,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持续“双降”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得到初步的改善和提升。2011到2012年内,不良贷款余额略有上升,由4279亿元上升至4929亿元,而占全部贷款比例却有所下降,由1%将降至0.95%,主要是由于贷款总额的上升。

表1 2008~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单位:亿元,%

2.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

资本充足率指的是资本总额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主要反应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由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通过对资本充足率进行管制,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从而能够保护存款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从图1可知,2003年至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稳步提升,截止2010年12月末,281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以上,我国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有明显的增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但核心资本占银行资本的绝大比重,附属资本较少,资本结构过于单一,不尽合理。

图1 2003~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到达8%的银行数数据来源:银监会网站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严重滞后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风险识别、度量与评估的系统性工程,其管理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方法层面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多停留并依赖于传统方法,如专家分析法、内部评级系统等。这些模型大多在定性方面给出结果,缺少科学性和客观性,对于前沿的信用度量制模型、KMV模型等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分析方法也未广泛使用。从技术角度来讲,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系统也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一大问题。目前来看,我国银行数据储备不足,数据的质量也不高,数据上存在很大的瓶颈制约。总体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均与国外大银行存在很大差距。

2.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不健全性和组织机构的不完善性使得商业银行未能形成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机构。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流程混乱,权责不明,尤其是贷款出现问题时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其次,信贷人员缺少先进的管理意识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至于出现信贷人员弄虚作假、挪用存款甚至贪污等恶劣情况。最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构架存在很多漏洞,如经营管理不善、信息流通不顺畅等,这些问题在无形中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外部监管机制不完善

外部监管机制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日益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丰富化,传统的监管方法已经不能达到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目的。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对风险的评估则依靠监管人员的经验判断,对风险控制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范围有限。大量金融衍生品等表外业务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如果不能全面地同时对表内、表外业务进行监管,且监管力度不够、监管程序不严,极容易造成像英国巴林银行破产的后果。因而我们必须重视商业银行外部监管的问题,不仅要监管银行的表内业务,更要对其表外业务予以重视。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改进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我国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信用评级体系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因而可以通过改进信用管理方法、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以及加快全国性银行数据库的建设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而与现代化商业银行接轨,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发展战略。

1.建立适合我国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科学度量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决策的有力支持,因此加大适合我国银行业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评级模型的开发和研究力度,建立相应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借鉴国际的现代模型的同时,将国外优秀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操作中,如引入利率、汇率等市场价格变量,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相结合,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2.建立全国性的银行数据库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较晚,商业银行采用的数据库建立时间较短,发展不完善,丰富而准确的数据是商业银行建立风险制度模型的基础,也是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依据。因此,加快全国性的银行间信用数据库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数据库的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的,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大数据的收集和采集、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从而建立完备的数据库。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的能力。

(二)建立全面有效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程序对各个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制度管理、风险控制,进而达到风险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从内控制度开始的。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全面有效的内控制度。

1.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首先要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明确相关管理者的职责,使内部制度的体系更加清晰,做到风险及时发现、及时排查。其次,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和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严格检查聘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定期培训与考核,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最后,将电子化技术引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将风险控制从事后监测转为实时监控。

2.建立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

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完善我国银行信用文化,提升银行内部经多年时间形成的信用风险管理的价值观以及在风险管理政策、程序等方面的传统习惯和行为模式,从而建立起全面有效的内控制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仅仅靠改善制度体系和技术方法进行管理,更要进行良好的信用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文化建设,可能会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限于形式,从而无法建立全面有效的内控体系。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大,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必然要求。

1.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需要设置权威有效的监管机构,这些监管机构会对各个经济主体的监管做到信息及时披露和全方位、制度化、透明化,从而创造一个有序的金融环境。其次,完善我国相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应以防范信贷风险为重点,提高监管质量,加强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法律体系和监管经验,从而达到加快信用立法的目的。

2.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需要全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并且一起来维护社会信用秩序。一方面,银行需要对经济主体进行信用道德观念的教育,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依法惩罚,树立信用是资本的观点。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网络,市场经济是不可以自发形成的,需要借助政府的一臂之力来进行调控,起到市场监督的作用。建立个人、企业社会信用查询体系,大力宣传社会诚信精神,发扬社会诚信的行为,普及社会信用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企业乃至全社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 洪垠.银行风险的定义和信用风险防范初探[J].现代营销,2012(7).

[2] 李胜兰,周林彬.信用风险防范于信用法治的完善[J].Academic Research,,2001(10).

[3] 席颖.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引用风险的防范[J].法制与社会,2011(12).

[4]周小川.防止商业银行在改革后继续出现大量不良贷款的若干建议[J].金融与保险,2004(9).

[5] John C.Hull.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J],September 2009.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信用风险信用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京东商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策略
个人信用风险评分的指标选择研究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