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
2014-07-09曹煜玲
曹煜玲,孟 幻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 116025)
一、引言
就业援助体系的建立是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问题。就业问题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工程”,是因为自古以来就业就是民生之本,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列入2014年的重要经济工作任务之中,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影响面广泛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本文将就业援助的对象聚焦在高校毕业生这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因为,高校毕业生受过系统的教育,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虽然属于就业中的弱势群体,但是与通常所说的就业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一直以来,就业这个过程性极强的社会问题在应对处理时面对着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信息不对接。这里所说的信息不对接,不单纯是求职应聘方面的信息不对接,还包括政策实施方面的信息不对接,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应当必备的技能与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信息不对接,甚至还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实际工作需求信息的不对接。近年来,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相伴的是毕业生创业热情趋高。2013年南京团市委对395名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38%的受访者表示“先就业、再创业”是明智的选择;17%的受访者毕业后便有创业的打算。而困扰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是创业的环境,其中,27%的受访者认为应放宽新企业的准入条件,22%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搭建长效的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的引导与扶持服务,19%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有税收优惠,14%的受访者希望拓宽创业的融资渠道,10%的受访者希望放宽贷款政策,还有8%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提供创业的教育培训。[2]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对创业扶持和教育培训有着迫切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就业观念比较保守,希望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远超过有意愿到企业工作的人数,许多毕业生重视国有企业轻视民营企业;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一方面,高校的一部分学科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难以匹配;三是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就业供求信息发布、招聘活动的组织、跟踪协调等方面的工作没有很好的落实。高校毕业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不够、缺乏经验、创业资金不足、社会所营造成的创业环境较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缺失或不配套等,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站式就业援助”以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为目标,将政府、高校、企业、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各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密切相关的资源加以整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就业服务。科学的就业援助体系是辅助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职业发展的助推器,并且能够有效预防在就业前期的目标模糊,控制就业过程中的资源配比,促进就业后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高效对接。
二、高校毕业生“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设计
(一)“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基本流程
高校毕业生的“一站式就业援助”是将在商业领域较为盛行的“一站式”的概念应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中,从而使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形成一个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环形通路,实现就业援助的意图和目标。高校毕业生“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毕业生“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框架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主要由申请环节、就业准备环节和就业信息追踪环节所组成。就业申请环节包括了申请者的实名登记、实施就业援助对象的分类、制订就业计划。就业准备环节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分为就业导向训练和创业导向训练。就业导向训练由针对大学生的前期的求职技能培训、中期的综合就业能力培训和后期的具体岗位培训三个部分构成。创业导向训练则由创业前指导、创业前孵化、创业后跟踪三个部分构成。如果高校毕业生选择的是以就业为目标,那么在参加了一系列的就业导向训练之后,由高校将毕业生推荐到用人单位,有些毕业生会被用人单位所录用,通过一定的试用期之后成为正式员工;有些毕业生可能没有被用人单位录用或者是录用后经过一段试用期之后未转为正式员工,此时就需要由相关部门对他们进行信息追踪,在充分掌握个人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的基础上,为他们的二次就业提供援助。如果高校毕业生选择的是以创业为目标,在参加了系列性的创业指导和训练之后进行创业。如果创业受阻,也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如何实施创业活动才能够取得成功加以援助和指导。
(二)“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功能
1.充分协调、整合各种就业资源
“一站式”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集成资源和整合资源的特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各司其职。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常常存在着部门之间相互衔接不密切、有关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各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也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各种社会组织、团委、妇联、就业指导部门等相互之间也缺乏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导致信息流通不畅、资源没有能够合理的整合,也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
“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紧密相关的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协调各个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序的信息资源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的发生。同时,“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搭建了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的绿色通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培训和服务,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考核、追踪。建立“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是,通过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的无缝对接,使高校充分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促使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和学分的设置等。
2.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的联动效应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每年都有一定比率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过后仍然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业难”伴随着“招工难”一同阻碍着就业市场的发展[3]。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符合其职位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应届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这其中的缘由绝不是哪一方的工作疏失所造成的,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都不可能单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需要构建高效率的就业援助体系,发挥多方力量的联动效应。
“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联动效应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一是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动。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在许多方面不能够适应政府、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充分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对接,政府、企业和社会只能被动地等待求职者的应聘,很多情况下无法招聘到适合岗位需求的人员。例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护理、老年服务、老年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也需要接受过学历学位教育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相应的工作。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重视对政府、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的分析,并进行前期培养,也就是发达国家所善用的“定制人才”。将人才的培养和招聘延展到高校各层次学生毕业的前期,为他们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熟悉政府、企业和社会,把握政府、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态势。二是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各个组织和部门的联动。例如,“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可以促使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期、就业中期、就业后期紧密相关的各个组织和部门连动起来,将各种信息及时传递到就业援助环路的各个节点,提高就业援助的效率。
3.实现延续性的就业援助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能仅仅是一个统计出来的数据[4],当下就业了并不等于在近期不失业。现在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难”不单纯是难以找到就业机会,因为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组织设置的岗位对于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吸纳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实际上涵盖了更多的内容。比如,难以对就业方向进行定位,难以和工作岗位相衔接,难以找到理想的就业机会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可以将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工作重心从如何解决难以就业,逐步向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转移。
应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和数据进行跟踪,建立职业测评机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对其就业前景进行科学的测评和预判;将每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的实名登记信息与就业后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工作待遇、参保情况、薪资水平、生活水平等)相衔接,定期查看和跟踪,直至其稳定就业。通过回访分析就业不稳定的因素,并进行第二次免费就业机会的推荐。同时,要充分了解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高校的满意度。“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能够将上述内容整合、对接、优化配置、分层次地糅合在一起,丰富了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内容。
4.引导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的过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就是高校所培养的各个层次和各个专业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实的情况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在很多情况下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由此也影响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满意度。“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建立有助于高校重新考量和设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大幅度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简化就业援助流程,提高就业援助效率
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一站式就业援助”包括了“一站式”申请和登记、“一站式”咨询和规划、“一站式”配对和推荐、“一站式”指导和培训,扩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覆盖的范围。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后可以到所在地的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寻求就业援助,街道和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机构同样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绿色就业通道。
在对施救群体进行实名登记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全面搜集其个人和家庭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而且还能够为后续的分类细化工作提供依据。纳入“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各个组织和机构,应当对进行登记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科学系统的辅助服务。给予援助对象所需要的就业咨询,预先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规划和就业建议,将提供就业岗位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的信息与高校毕业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匹配,从大量的岗位信息和人才信息中提炼相匹配的对接结果。同时,要做到“指引在前,推荐在后”,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逐步向引导其“自救”的方向发展,使一部分原本难以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得到一定的就业援助服务之后,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是多维度的。[5]政府在整个就业援助的过程中发挥着政策制定、就业服务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就业援助服务的职能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只有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才能够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援助服务。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相互之间的紧密沟通与合作,可以促使“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中各个节点的相互衔接日趋完善。
(三)密切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
在2013年我国有大约70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之际,许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却在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担忧。因此,密切高校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就成为了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提供了一个使高校毕业生了解企业和社会、企业和社会认知高校毕业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平台。“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的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模式可以按照双向定制原则、资源互通原则来进行。
当前,注重就业率仍然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取向之一。但是,提高就业率并不仅仅是学生毕业之后找到工作,而是要注重高校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站式就业援助”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帮助高校毕业生建立对政府、社会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在就业之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并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四)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给予政策支持
进一步完善就业立法,为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相关法律保障,其中就包括了就业公平的保障、就业心理的保障、就业福利的保障、就业稳定性的保障等,也就是说要从法律层面规范就业援助的相关制度,使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服务更加精细化,就业援助通道更为流畅。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破除户籍壁垒、就业援助服务实现城乡统筹、公益性岗位推荐、困难家庭社保补贴等方式,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在引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的基础上,对积极开发并提供就业岗位的各类社会主体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财政政策的支持。
[1]孔 军.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生教育和工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2]南京团市委.哪些难题拦住大学生创业?[N].南京日报,2013-12-19.
[3]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J].前沿,2010(3):122-125.
[4]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2.
[5]刘颖鑫.服务民生促就业,就业援助促和谐——“2010年就业援助月”活动扫描[J].中国就业,201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