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ESP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2014-07-09胡双全

对外经贸 2014年5期
关键词:用途专业英语英语教学

胡双全 刘 成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04)

一、ESP研究历程和发展现状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Special Purpose)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满足国内外各领域对英语人才的需求。ESP作为近年来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一个热门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国外社会发展的需要,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如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巧和策略分析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等阶段。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主要侧重ESP国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和推广,研究成果很少。杨惠中教授(1978)开创了国内介绍ESP概念的先河,他发表的两篇论文简要介绍了国际上ESP(当时被称为科技英语)的概念、研究动态、学习技能、教学目标、测试手段、语言训练、教材分析和教师要求的最新情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ESP教学研究有了一些进展,以程世禄、范谊、张国杨、文军、陈莉萍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专门用途英语存在的论据、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做了研究,但这些学者的理论成果也多局限于ESP的概念、分类和相关理论的介绍,对国内ESP教学没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也未指出国内ESP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0世纪90年代的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基础薄弱、成果不显著,束定芳教授指出其原因在于:1.缺乏专业的研究队伍;2.缺乏系统研究和对一些关键问题不够重视;3.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不统一。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市场对那些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中国高校双语教学越来越受重视。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5年在教育部第1号文件中明确强调“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同时,学术界对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论文数量激增,王恒(2008)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之前国内和ESP相关的研究成果为109条,2000—2007年符合条件的文献数为742篇,而2013年在中国知网以“ESP”为搜索词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数为12066篇,由此可见国内ESP研究的飞速发展。但是研究成果的激增无法证明国内目前的ESP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有学者曾提出我国现在的ESP研究仍处于“三无”阶段,即无ESP专门研究中心、无ESP专门学术刊物、无ESP专门学术带头人。同时,我国高校ESP课程设置不规范且存在教材不完善、缺乏专业教师、许多研究者对ESP基本内涵和外延等方面存在认识误区的问题。可见,我国的ESP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且困难重重,但国内学者和许多教育人士对其十分重视,在ESP教学工作中不断付诸努力并取得重大进步。首先,目前国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郭剑晶(2012)转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31个高校设立了与ESP相关的硕士点,这表明我国学术界对ESP研究的重视程度,标志着我国ESP人才培养开始走向正规化;其次,近年来我国不断承办一些重大的ESP国际学术会议,ESP研究实现与国际交流和接轨,如2009年11月第一次亚太地区专门用途英语国际学术会议在重庆大学召开;2010外研社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用途英语学院联合创立《中国ESP研究》期刊,举办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暨ESP教师研修班,并创建了ESP教学与研究网;2011年5月7日,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成功召开,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当选为首届会长,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副会长白永权教授、蔡基刚教授、李红教授、李立教授、王立非教授、徐建中副社长、徐小贞教授、叶兴国教授,秘书长王艳副教授以及来自全国高校的26位常务理事,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研究有了专门的学术组织,而一个研究领域的成熟通常有三个标志: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和学术组织,至此,可以说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和研究已经基本摆脱了“三无”状态。2013年9月第五届亚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隆重召开,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30多所院校的260多名学者教师。

二、国内ESP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秦秀白教授(2003)指出我国高校的ESP教学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未进入成熟阶段,原因是: 1.未解决专门用途英语(ESP)和普通用途英语(EGP)二者的定位问题;2.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和教学原则理解不一;3.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ESP教学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李新(2006)一项关于高校专业英语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对专业英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仅占18.1%,表示一般的占63.7%,表示不满意和十分不满意的占18.2%,且学生普遍承认他们对专业英语投入的时间较少,而且学校每学期开设的ESP课程数仅为10~20学时,远远未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低限度100学时。罗毅(2008)在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的一些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74%的学生对ESP教学表示不满,83%的学生反映教师在ESP课堂上仅使用阅读和翻译法,86%的学生反映教师的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或全部为汉语。难怪有些学者用“乱象丛生”来形容我国目前的ESP教学现状,下面具体分析我国ESP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ESP教学的定位不准确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完成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但是国内部分高校对ESP课程缺乏统一的认识,ESP教学工作也未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四、六级考试的影响下,一些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都投入到基础英语上,将四、六级通过率当作判断英语教学工作成果的唯一指标,甚至有些学校将四、六级通过率与教师的绩效、学生的学位证直接挂钩,这更助长了学生的应试英语倾向和对ESP的轻视,因此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分计算、成绩考核等方面无法将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ESP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通过四、六级考试之后便停止了英语学习。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开设了ESP课程的高校,其在课程设置上选择范围小、重复率高、缺乏特色,调查表明:在全国开设ESP课程的高校中,有85%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这两门课。邓俊(2006)认为,许多高校的ESP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ESP教学还处于零散和自发状态,根本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ESP教学要求。1999年推出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提出“专业英语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每周2学时,课内外学习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1:2。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彭青华等(2004)提出虽然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为必修课,但有些高校安排在大三,有些安排在大四,使得第五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完全中断。即使开设专业英语课的系部,每周课时为2学时,但往往只安排一个学期的课,总共累计也未超过40个学时,距大纲要求相差甚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ESP课程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PPP教学模式,即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e)。在PPP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决定并执行课堂活动的一切步骤,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因素和个体差异,极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厌倦的抵触情绪。李新(2006)的《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阅读和翻译相结合,教学重点是翻译,几乎不包含听说和写作训练。46%的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单调的纯翻译或阅读与翻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占比很小,且以教师为中心多于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高达58.4%的教师在ESP授课过程中不采用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幻灯片、录音、影音和计算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硬件设备跟不上,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和 ESP课程内容相关的数字影音内容稀缺。

(四)缺乏高质量ESP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莫再树(2003)指出:“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材是完成专业英语教学的基础。”夏继梅(2002)也认为:“教材与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学习理论和实践有着直接的关联,是各种教学理念、路径、方法和手段的体现。”由此可见,如何选择和使用教材、编写教材、评价教材成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研究开展得比较晚,现有的专门用途英语的教材种类众多,大多是原版、自编或原版与自编相结合。单胜江(2012)指出这些教材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目的不明确;2.编排随意性大,有些教材的章节编排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科学顺序安排;3.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未考虑学习者的现实情况,课程内容偏难或注解不够全面;4.教材的主题设计对学生的参与性重视不够,在配有练习题的教材中,大部分练习以词汇和翻译为主,很少有教材重视语法和写作的练习,而且很多教材的练习没有提供参考答案。5.在学生的技能培训方面,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涉及了阅读技能,一半的教材涵盖了写作和翻译技能,1/3的教材涵盖了听、说技能。对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视大大超过其他技能。高校ESP教学缺乏具有个性化、个体化和地方化的高质量ESP系列教材的现状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五)师资严重匮乏

目前我国的ESP教师奇缺,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也良莠不齐,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师语言技能匮乏,以语言为专长的英语教师又不懂专业知识。前者一般为专业教师中英语能力较强的一类人,但对英语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充分,无法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机结合;后者则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普通或英语专业教师,他们英语语言功底扎实,但对专业知识鲜有了解,因此也无法用英语来讲授专业课程。李新(2006)对9所在京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一项调查显示,32.2%的被调查学生反映教师授课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或完全汉语。这说明很多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仍未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而且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生都希望教师授课时完全使用英语或以英语为主。

(六)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对ESP课程不够重视,在评价体系上突出表现为:1.评价主体单一。目前专业英语课程的评价主体主要是任课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局面;2.评价方法单一。很多高校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基本为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3.评价内容狭窄。由于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多局限于卷面考试,考试题型也跟EGP英语测试题型相似,没有突出专业英语的特点,无法考核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和创造性。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使学生又陷入了“应试”的怪圈,一味地钻研应试技巧,只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忽略对语言应用的锻炼,与专业英语“以实用为主,应用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ESP和EGP的定位

EGP是指学校教授的基本英语知识,以词汇和语法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以实用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有其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模式,其教学不仅包含语言技能的训练,还带有明显的专业特征,目的是培养学生与某一特定领域相关的英语应用能力。由此可见,EGP是ESP学习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双方都是建立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之上。ESP与特定的职业相关,具有服务于某一行业的方向性,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学ESP是EGP的延伸,是在学生EGP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语言应用能力,只有把EGP扩展到ESP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放弃EGP教育,英语语法家章振邦教授(2003)明确提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原复旦大学外文系主任程雨民教授(2002)也强调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在具体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统筹安排,实现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的有机结合。

(二)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语言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利用语言为特定的领域服务才是目的。所以,ESP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PPP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针对专业英语实用性强的特点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听说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教师可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用中学,做中学”,让语言教学更加真实化和社会化,又如体裁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交际目的和布局谋篇的策略。另外,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对专业英语教学可尝试利用光盘、互联网、计算机辅助教学(CALL)和基于计算机的语料库等以拓宽ESP教学渠道。

(三)加快开发高质量ESP教材

现在很多ESP教师的授课并没有可以依托的可靠教材,谷志忠(2006)援引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49%的高校教师反映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合适的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自己找材料或自编教材来授课,而这些找来的材料在授课前并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加工,因此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很多学生反映教师授课讲稿多如专业文献一样,接受难度较大。所以亟需组织有关专家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ESP教师联合编写一套符合中国学生实际状况的ESP教材,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然后在全国高校推广使用。在教材内容上既能反映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材料选取上要“以需求为基础,以真实性为原则”,精心选用ESP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ESP教师队伍是ESP教学的保障。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专业英语教学是英语和某一专业的结合,专业英语教学对ESP教师的要求比EGP教师更高,所以ESP教师要不断深造以促进自我发展;其次,相关部门要重视ESP教师的培养工作,要提供各种鼓励措施和便利条件,如可以开展校际合作,组合某一高校内的优秀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互合作教学,组成所谓的“教学搭档”,也可让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相互授课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英语能力强的中青年专业课教师送出国去进行ESP课程的学习,或邀请国内外的ESP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报告和培训,给ESP教师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

(五)构建ESP网络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建立ESP网络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ESP网络教学模式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文本、图片、影音为交互媒体,以E-mail、BBS、留言板为沟通媒介,以博客、Tag、SNS、RSS、Wiki等应用软件为工具组织起来的网络课程。该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目前ESP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境,实现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的跨时空合作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创建专业英语语料库,实施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软件和在线ESP课程内容可以供学生反复学习,提供大量信息和练习,学生可根据自身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1]程世禄,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3).

[4]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5]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7).

[6]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9]范宜.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10]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3).

[11]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

[12]李新,崔学深,盛慧慧.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4).

[13]梁雪松.英语专业ESP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外语界,2006(4).

[14]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1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6]莫再树.专业英语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J].外国语,2003(4).

[17]王恒.国内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4).

[18]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80-83.

[19]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0]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和研究动态[J].外国语,1978(3).

[21]严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2]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猜你喜欢

用途专业英语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DNA的奇妙用途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用途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高职轮机专业高中职衔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