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2014-07-09张建滨
张建滨
摘要:介绍了仔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诊断以及综合性防控措施,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仔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45-02
随着我国畜牧业不断发展,规模化养猪场越来越多。临床动物传染病问题日益凸显,并且很多猪场一旦暴发动物传染病,都是几种疫病的混合感染,这给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的技术人员带来了诊断和治疗上的麻烦,尤其是当前临床仔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时、诊断比较困难,很多养殖场对这两种疾病的免疫程序不合理,以及母源抗体的干扰和滥用药物使得这两种疾病的混合感染情况更加严重。仔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给我国当前的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仔猪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剖检诊断、实验室诊断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两种疫病混合感染的防控提供的参考。
1 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体温一般在39~41 ℃,发病初期病猪咳嗽,食欲减退,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表现为呼吸急促,口、鼻、耳朵等部位呈蓝紫色,个别猪皮肤苍白,有的皮肤毛孔有出血点。发病一段时间后表现出腹式呼吸、死前肿眼、共济失调、瘫痪等症状。有的猪皮肤出现隆起的、边缘发红、中间发黑的斑块。病程较长者,皮肤充血或发紫,且消化道症状较为明显,个别小猪出现水样腹泻、贫血、黄疸。病重仔猪严重咳嗽,步态不稳。分娩母猪大多有死胎、木乃伊胎现象。从妊娠舍到产床上,普遍存在母猪咳嗽、粪便干燥和采食减少等现象。
2 剖检病变
发病仔猪胸腔内有大量的混浊液体,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脾脏淋巴结重度充血、出血和肿大。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血样渗出物。肺部质地坚实,颜色灰暗,呈花斑状,切面易碎。肠壁变薄、充血。肺出血瘀血,呈暗红色,尖叶、心叶出现暗红色肝变区。肝脏出现不同程度萎缩。脾脏肿大。肾脏肿大、贫血、有严重的针尖状出血和散在的白色病灶。膀胱有许多针尖状出血点。
3 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可对猪蓝耳病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检测。ELISA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的病原与抗体。同时PCR方法也是目前检测仔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比较常用的方法。PCR方法不仅灵敏度高、而且检测结果较为准确,目前很多实验室已经对该方法进行普及。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的结果,基本可以判定仔猪为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混合感染情况。
4 综合防控措施
4.1 疫苗免疫防治
仔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目前主要还是靠注射疫苗防治。加强仔猪的免疫工作,做到严格消毒,保证一猪一针,不漏接、不飞针。猪场可针对母猪或仔猪分别免疫,此外,精液传播也是一种重要传播途径,种公猪的免疫接种也不容忽视。通过对母猪进行免疫,不仅可以预防蓝耳病的发生,同时也可为仔猪提供一定的保护,使大多数仔猪在蓝耳病与圆环病毒病早期混合感染前获得一定程度的被动免疫。仔猪获得免疫保护的时间有限,当获得的母源抗体下降或者环境中野毒的感染压力较大时,仔猪抵御野毒感染存在较大危险。因此,在仔猪断奶后应及时进行免疫,直接诱导其建立坚强的免疫应答反应直至出栏。
4.2 加强饲养管理
目前对仔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只有良好的饲养管理和免疫预防,才能更好地控制两种疾病混合感染的发生。除做好常规饲养管理外,还应做好以下方面:一是减少外界环境的应激因素。饲养过程中以及运输途中的应激因素是诱发两种疾病混合感染的重要因素,除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环境和适当的饲养密度外,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造成仔猪应激反应的饲养方法。要强化哺乳仔猪的补料工作、选择适宜的断奶时间和断奶方式、搞好断奶后的适应环境工作等,并且制定合适的免疫程序。二是建立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免疫水平监控制度。通过定期对仔猪进行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及时了解仔猪群的免疫水平,及时补打疫苗,及时发现发病猪和带毒猪,必要时要淘汰带毒猪,避免疫病的进一步扩散造成更大的损失。
5 小结
仔猪混合感染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的情况下会造成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下降,各种致病细菌和条件性致病菌(黄曲霉菌、大肠杆菌等)会随机侵入机体,引起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继发疾病,从而导致呼吸困难以及腹泻等临床症状。在天气寒冷、通风不良等情况下,仔猪感染会加重,出现多重感染的发病症状。仔猪混合感染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时可以服用符合国家使用规定的抗生素用来减少细菌的继发感染。同时,采集临床症状明显病猪的病料制造自家组织灭活苗对猪只进行免疫也具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病才能更好的控制这两种疾病的混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