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吉林市山区和半山区农机化水平 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2014-07-09蒋秀芝

吉林农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增产增收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

摘要: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推动机械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现代农业 增产增收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9-40-1

吉林市幅员面积277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总面积的33.5%,林地占56.4%,水面及其他土地占10.1%,基本上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由于地处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从地形地势看,基本可分为平原、丘陵、半山区和山区4种类型,其中:平原区耕地面积21.2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3%,丘陵区和半山区耕地面积47.5万公顷,占51%,山区耕地面积24.1万公顷,占26%,山区、半山区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南部。多年以来,吉林市一直以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为目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截至2013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26万千瓦,拥有拖拉机及配套机械20万台,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的机械加快增长,50马力以上拖拉机7000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发展到190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累计达到1100台。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但是,与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地区相比,吉林市的综合农机化水平至少低于10%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同时,吉林市平原区域面积较大的舒兰市2013年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2.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因此,如何提升吉林市东部、东南部山区和半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促进这些区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制约吉林市山区、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

1.1地形地貌复杂,产业集中度不高和农机具保有数量低

从土地构成方面看。由于东部山区、半山区坡耕地多、地块小而零散,并且高低不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联合收割机、深耕整地机、复式播种机以及大马力拖拉机等规模化生产的机械推广和使用,从而使农用机械不能充分发挥在抢农时、抗灾害、降成本、保丰收等方面的优势,存在高效农业机械与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的突出矛盾;从产业布局方面看。东部山区、半山区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食用菌、果品、中药材、烟叶、紫苏等长白山特色产品的栽培,这就迫切需要有与其配套的专业农机具。可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机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和生产厂商一直都重点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大宗作物农业机械和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忽视了适合于山区、半山区的中小型、多样化农机具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使适合于山区、半山区使用的农机具稀缺;从农机具保有量方面看。国家和省对农机化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地区和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东部山区、半山区长期以来始终是吉林市农机化发展的盲点,对这些地区的农机化投入甚少。即使出台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也主要是以大型农机具为主,适合山区、半山区作业的小型机械和传统机械则没有列入到补贴重点,这也是导致东部山区、半山区农机具的保有量较低,各项指标均滞后的主要原因。

1.2农民对农机化发展的认识不足和农机系统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农民甚至有些农业(农机)部门领导干部和农机技术人员,经常片面地认为山峦起伏重叠的丘陵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对农业机械发展认识不足,更是缺乏信心,使农机具得不到优化配置,严重制约着农机化水平的有效提升。全市东部山区、半山区的县、乡两级农机部门尽管承担着农机技术推广、市场监管、农机安全、教育培训、防灾减灾等多项职责任务,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部门职能弱、重视程度不高等因素影响,县级政府对农机系统的支持力度还有待于加大,有的县(市)甚至撤并了农机局,使各项工作开展处于乏力状态。特别是一部分乡(镇)没有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上下脱节、技术人员断层,严重制约着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工作的全面推进,致使这些区域的农民群众购置农机难、应用机械难、维修维护难、农机应用水平低等问题长期存在。东部山区、半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含量普遍很低,农民接受农机新技术的渠道少,认识新技术、新机具的条件有限,严重制约了先进农机具推广,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有效提升。

2 提升东部山区、半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方法和策略

以加快机制改革和模式创新为动力,大力提升农机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优化东部山区、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东部山区、半山区的农机系统要强化农机技术推广职能,加大安全监理机构的监管力度,突出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质和工作职能,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的办公经费和人员配备,稳定县级农机推广服务队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规定,着力解决好乡(镇)农机监理和推广服务体系体制不理顺、队伍不稳定、保障不充分、作用发挥不好的现实问题。建议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各地动态,积极推进以规范内部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健全考评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县级统筹协调的农机推广和监理运行保障机制,着力提高乡(镇)农机系统的工作活力和效能,加快农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综合能力培养,进一步推进技能培训,研究和建立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有利于东部山区、半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蒋秀芝,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吉林市分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农业机械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增产增收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
流翔高钙成为增产增收“金钥匙”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全新机理,5G高效增产——“意得昂”助小麦增产增收
“数字+智慧”开启农业增产增收新时代
喷硼对单胚采种甜菜增产增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