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的协商民主和团结统战
2014-07-09吴跃农
吴跃农
邓颖超同志中青年时期就是我党妇女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她还同时辅助周恩来同志做了大量的统一战线工作;到晚年,她又是主管全国政协工作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她作风平和,工作细致,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赢得了广大党外人士的高度赞誉,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邓大姐”。
澳门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万祺在《悼邓大姐》的诗句中写道:“中外同钦风节亮,古今难比懿德昭。高山仰止如慈母,景范长存日月遥。”这既是缅怀之情,也是对邓颖超同志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充分营造协商民主的和谐气氛
1983年6月23日,在全国政协换届会上,2000多名政协委员投全票赞成79岁的邓颖超同志出任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对此重要职责,邓颖超说:“我被推选为主席,对我来说,是责任加重了,我应该把政协工作做好。”尽管年事已高,多病缠身,但她在其位,尽其责,为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任职的5年中,她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以改革精神和满腔热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新时期政协工作的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当时,开展政协工作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落实政策。在邓颖超主席主持下,全国政协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她请多位全国政协副主席会同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分30多批到各地检查、督促这项工作。她不仅多次听取调查汇报,还不顾年迈体弱,亲自到问题较多、影响较大的上海、天津等地督促指导。在邓颖超同志的关心过问下,落实政策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巩固和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开创了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全国政协第六届常委会根据邓颖超的建议实行了各项创新举措:建立了主席办公会议,进一步完善了集体领导制度;将过去大会期间临时设立的提案审查委员会改为常设的提案工作委员会,把只在大会期间受理提案改为常年受理提案,并加强有关方面的联系协作,推动了提案办理、反馈工作,摸索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人民政协特点的提案工作程序和科学化的工作方法,为实现提案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邓颖超指出,政协就是统一战线组织,就是做统一战线工作,政协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更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她的指导下,第六届全国政协在组织上做了较大调整。参加单位扩大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归国侨胞、特邀人士等31个方面,增强了人民政协的代表性和包容性。
邓颖超在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任上,十分关注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搞“一言堂”、不搞形式主义,她坚决反对与统一战线成员表面客套,实质敷衍了事的官僚主义作风,她要求充分发扬民主,畅开言路。1984年6月,她到天津视察工作,分别会见了全国政协在津委员和天津市政协委员。人一到齐,她就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开会,我说说你们说说,你们说说我再说说,我不做独角演员,大家都提意见。我到这里来,就是来集思广益的,把大家的意见反映到党中央,反映到全国政协。邓颖超手中没有事先写好的讲话稿,没有长篇大论照本宣科,她详细地询问了委员的生活工作情况,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大家畅所欲言,争着发言,邓颖超耐心地认真听取大家对政协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要求天津市委和市政协的同志一定要及时解决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她对大家说,大家对一些问题很着急,这是可以理解的,有些事可以马上办,马上解决,有些事还需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我们面临着一些什么困难,现在我们是怎么样实事求是去办的,希望大家实事求是地向人民群众讲,人民群众是会谅解的。
邓颖超注重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积极性和专长,为他们知情出力、参政议政创造条件。每逢国家有重大政策出台,她都及时以各种方式向委员们通报情况,与大家充分交换意见。对每年的政协全体会议和几次常委会议,邓颖超都精心准备,亲自主持,尽可能参加委员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她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视察,了解实情,积极为中央各项决策建言献策。她还十分重视文史资料的编撰工作,亲自为一些书籍作序,希望大家特别是青年在学习历史中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邓颖超多次在全国政协的办公会议上指出,民主是人民的基本权利,在人民政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民主,要广开言路,让人说话,不能搞“一言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她鼓励大家要多提意见、建议,她自己就是这方面的楷模,
有一次,她在政协工作人员大会上对机关的一个事情有所批评,后来经过有关同志说明情况,在另一次会议上她作了更正。有一次邓颖超在政协小组会上即席发言,有位委员立即在讲话中称对邓颖超主席的“指示”表示感谢,邓颖超马上说:“不是指示,不是指示,咱们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协商和交换意见,在我们这个圈中,要把‘指示这两个字去掉。”
邓颖超与党外人士交往是和风细雨、平易近人的,就任政协主席后,邓颖超立即邀请党外政协副秘书长到她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家中“串门”叙谈,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人民政协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并一再叮嘱,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各党派、各团体、各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她希望党外同志立足本党派的实际,根据中共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意见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那天,邓颖超热情地邀请各位党外朋友到西花厅参观,并深情地缅怀了她和周恩来在一起共同生活、工作的岁月。
要民主,要让大家充分说话,就要积极创造说话的条件,邓颖超在全国政协主席任上,采取了有力措施:一是加大委员的知情权,知情才能出力,秘书长分头及时向副主席汇报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对委员关心的问题,邀请中央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专题报告介绍情况,或向委员发送有关资料;二是进一步加强每年一次的组织委员有针对性的视察活动;三是进一步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进行专题调研;四是对委员提案不限时间和人数,委员随时都可以就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五是重视委员的小组会发言,将其中有关的批评建议认真整理后,分送有关部门参考处理;六是恢复委员的全委会议的大会发言,而且要尽量安排更多场次来进行。
邓颖超对委员的发言极为重视,每次政协全委会议,她都要亲自参加小组会议,听取委员的意见和批评,有时她还要与委员个别交谈,将听取到的意见交由秘书处,并责成及时处理反馈。
邓颖超重视充分发扬民主,委员们心情舒畅,建言献策踊跃,质量也高,第六届政协期间,国家的一些重大经济建议政策性问题,如建设长江三峡工程,关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等以及知识分子、教育、科技政策性问题等等的批评和建议,在大会发言中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1988年初,正是新一届政协换届工作之时,在邓颖超的意见启示下,全国政协办公厅起草了《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并修订了相应的制度,为下届政协这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邓颖超十分重视政协机关自身建设,强调政协机关的工作必须充分体现和发扬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广交朋友四件大事。她指出,机关建设要从机关干部,首先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入手,放下架子,和党外人士交朋友,多听不同意见,发扬协商精神,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中体现精神。她提出政协工作要注重实效,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对邓颖超同志在政协的工作,江泽民同志曾代表中共中央给予高度评价,将她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一起,誉为人民政协事业“伟大的开拓者和卓越领导人”。
同心开创对台工作新局面
邓颖超十分关心祖国统一大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协助周恩来做了很多工作。她有个愿望,“希望祖国统一大业在两岸老一代健在时打下一个基础,为下一代人开辟出一条道路”。为此,她殚精竭虑,付出了大量心血。
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共中央对台领导小组,成立于1978年,邓颖超继叶剑英、邓小平之后,出任组长。1979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邓颖超同志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她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领导各有关方面做好对台工作。
1975年12月20日,周恩来在弥留之际召见中央对台领导小组负责人罗青长部长,托咐说:“对于过去帮助过我们的朋友后会有期,你们做对台工作的人千万要记住,对于帮助过我们的老朋友,一定要记住他,不要忘记他。”周总理特别提到张学良,嘱咐罗青长一定要设法关注张学良,并通过各种渠道与在台湾的张学良联系,关心张学良的生活和安全。台湾回归祖国,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最大的未了心愿。
邓颖超很自然地继续了周恩来没有能够来得及做的工作。在张学良九十华诞时,邓颖超曾给他发去贺电,电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去台之后,虽遭长期不公正之待遇,然淡于荣利,为国筹思,赢得人们敬佩。”1991年,张学良的旧部吕正操到美国去,邓颖超受邓小平委托,致信张学良,由吕正操向张学良递交邓颖超的信,并转达了中共中央领导对他的问候。在信中,邓颖超诚恳邀请张学良夫妇“在方便时回大陆,看看家乡故土,或扫墓,或省亲,或观光,或叙旧,或定居”。充分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张学良没有使用放大镜,脸几乎贴到信纸上,一字一句地看着,看到末尾邓颖超的签名时,他说:“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替我问候邓女士。”不久,他给邓颖超亲笔复信,其中写道:“遐首云天,无日不有怀乡之感,一有机缘,定当踏上国土。”1992年邓颖超病逝时,张学良委托他在北京的侄女张闾蘅送花篮祭奠,挽带上书:“邓大姐千古张汉卿、赵一荻敬挽。”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1980年元旦,作为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邓颖超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讲话时说:“《告台湾同胞书》所明确宣告的大政方针……不是权宜之计,更非所谓的‘统战攻势,完全是以中华民族的大义和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希望台湾当局审时度势,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朝着祖国统一的伟大目标前进。同时,我们相信富于爱国传统的台湾人民一定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在这次讲话中,邓颖超表示“相信富于爱国传统的台湾人民一定会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同一天,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邓颖超在会上强调,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80年代以至90年代全党的重大任务,要动员全党实现这一重大任务。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任务是调查研究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向中央提出建议,是中央的参谋、助手,必须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
邓颖超主持对台工作期间,多次参加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和拟定有关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1981年,她指导起草叶剑英委员长对新华社记者的重要谈话,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即“叶九条”)。9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了对台工作的“九条建议”谈话,发展了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尤其是“一国两制”的内涵。“叶九条”发表后,引起海内外的轰动,体现了中共博大的情怀,也体现了中共对台湾人民的切实关怀,受到普遍的欢迎。这是邓颖超领导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之上,对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文化、商务、交通、民航、邮电等方面情况制定的具体对策,经过反复修改,拟定了有力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具体化方针政策。邓颖超参加了中央书记处会议的讨论,并详细地研究定稿,报中共中央常委审批。
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不少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的家属在“十年动乱”中曾受到冲击。邓颖超组织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协助中央制定有关文件,推动和督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尽快落实政策,认真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期间,邓颖超指导成立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各项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激励了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和去台人员的家属积极为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1980年11月,浙江省台胞在全国第一个创建了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邓颖超对台湾同胞的情感心声非常理解,提议中央也成立台联组织,1981年初,邓颖超专门调全国妇联副主席、在河北廊坊挂职地委副书记的林丽韫同志返京筹备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邓颖超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从大政方针到具体事务,都给予关心和指导,她多次对林丽韫说,由于30多年的隔阂,台湾同胞对我们很不了解,全国台联应努力同台胞沟通,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她指出,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要做好生活在祖国大陆台胞的工作,首先要协助党政有关部门落实好对台胞的政策,彻底平反冤假错案,团结他们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邓颖超开展具体工作总是与党的工作大局配合得丝丝入扣,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同志以中共中央负责人的身份邀请蒋经国等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12月27日,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在北京成立,林丽韫任会长。通过给台湾父老、兄弟、姐妹的致敬信,既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民众,全面拓展对台工作面。
1981年10月8日,邓颖超接见并宴请了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孙穗芬,黄兴的女儿黄德华和蔡锷将军的亲属等,宾主回首往事,对辛亥革命表示了诚挚的缅怀之情。10月9日上午,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邓颖超主持会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出席了大会,在会上再一次阐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10月10日上午,邓颖超又在人大会堂主持茶话会,希望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国内外来宾,对叶剑英委员长的“九条建议”和胡耀邦的大会讲话充分发表意见。
在特定的历史情状之下,邓颖超自然而然地保持了海峡两岸之间的私谊,恰是坚固了民族大义的根系,为20世纪80年代两岸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营造了较为和顺的情状。1988年5月,她致信宋美龄,表示“深愿与夫人共谋我国家民族之统一,俾我中华腾飞于世界”。在邓颖超八十大寿的时候,宋美龄还曾经送了一份厚礼,送的是一只做工精美的玻璃兔,因为邓颖超是属兔的,现在这只友谊兔仍被保存在天津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纪念馆里。
众所周知,邓颖超与宋美龄有书信往来,尽管在政治问题上对方有顽固的歧见,在历史问题上对方有恩怨蓄积难解之忧气,但历史的渊源性、延续性昭示海峡两岸的不可分裂性。显然,邓颖超的一系列言行和特定身份感赢得了海峡对岸的积极响应,台湾一份有影响的杂志曾报道说:“台湾不可无大陆,大陆不可无台湾,老百姓之间,观点是可以交流的,中国人要团结起来。”
邓颖超充分估计到对台工作的艰巨性,她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艺术。对于对台工作,邓颖超高屋建瓴,思虑缜密,她多次指出,统一祖国大业维艰,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立足于长期的埋头苦干,要“细水长流”,“见缝插针”,对台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时间性很强,每件工作都要扎扎实实地去做。用我们的细致工作去具体体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是基础。
为此,邓颖超会见了许多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侨界的老朋友和新朋友,其中有不少青年人。邓颖超工作繁忙,但只要台湾同胞访问团到访,她都要会见,1983年至1984年,她接见了旅美台胞医生团、“台湾之将来”研讨会的海内外学者、菲律宾台胞团、“亚洲文化研究会”代表团、旅美台胞工商考察团、第一届海内外青年台胞夏令营全体营员,她总是认真听取台胞对统一祖国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台胞提出的问题阐述中共的对台方针政策,也以亲身经历,讲述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对于一些台胞或海外台胞中的文化名人,她总是挤出时间接见,向他们宣传中共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她先后接见过杨基振夫妇、陈鼓应教授、晏阳初博士、胡秋原先生。
在交谈中,她总是认真听取他们对祖国统一的意见和建议,详细阐述中共的对台工作方针政策,讲述她曾参加过的两次国共合作历史。1990年11月,是张治中将军百年诞辰,张治中将军的后代张一真和其妹等自台湾回到阔别42年的祖国大陆。邓颖超知道后,立即邀请张治中的女儿张素我和张一真等到她家做客,赞扬张治中将军为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对张一真鼓励说,你现在回来了,也可以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多做些事情。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罗青长回忆说:“大姐善于讲话,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谈党对祖国统一的方针,总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语言打入对方的心扉,使老朋友感到亲切,新朋友感到高兴。”
邓颖超还出席了一系列有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活动和会议,发表讲话,阐述政策,影响深远。邓颖超主持和参与的一些重要工作,在两岸关系史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
1982年7月,她建议并指导起草了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当年先由香港报纸全文发表,紧接着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被广为传颂,之后引起海内外的极大震动,深深触动了海峡两岸的民族深情,海岛当归,中华和统,中国共产党民族大义昭然明示天下。
这封公开信的撰写和发表是在邓颖超的提议和一字一句的推敲之下进行的。1982年7月,邓颖超看到了蒋经国的一篇悼念父亲的文章,文中思乡之情浓浓,邓颖超立即召集对台工作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儿子、中共对台工作小组副组长廖承志来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一封公开信。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信中写道,“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句句发人深省;文中引用了周恩来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寥海天,不归待何”的话,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极为感人,又道理铿锵,这都是邓颖超的精心妙笔。正是在邓颖超领导的有情有义的对台工作步骤之下,海峡对岸的蒋经国领导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
1984年,邓小平发表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邓颖超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赞成统一就是爱国。在统一的大前提下,一切问题都好商量,总会求得合情合理的解决”,她贯彻落实“一国两制”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领导对台工作取得重要成就,为打开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党外人士肝胆相照
邓颖超身上体现了中共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相处的精神高境界:危难不弃肝胆情。1957年“反右”风暴顿起,邓颖超约雷洁琼到中南海共进午餐,雷洁琼与邓颖超已是多年没见过面了。那天,周总理、邓颖超在客厅等着雷洁琼的到来,邓颖超亲切地迎上来握住雷洁琼的手问寒问暖,向她了解几位老知识分子和党外民主人士的情况,说:“我们党与非党朋友就像红花与绿叶一样,只有红花没绿叶,花也不好看的,更重要的是花也长不好啊。”她的这个寓意深长的比喻,使雷洁琼进一步明确了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冰心与邓颖超是几十年交情的老朋友。1958年4月,冰心的爱人吴文藻被划为“右派”,在夫妇俩和全家感到悲痛冤愤无告之时,周总理和邓颖超派车接他俩到中南海做客。冰心见到邓颖超时,一腔悲曲倾泻而出,邓颖超专注地听她说,目光中充满了同情和理解。这次邓颖超尽管没有具体解答冰心的悲愤,但她的目光已经使冰心感到了安慰和有信心。乌云驱散之后的新时期,邓颖超与冰心总是相约于赏花季节,一同观赏满园春色。邓颖超还总是带一大把西花厅院中的白芍药送给冰心。有一年,冰心因事没有来赏花,邓颖超惦记着她,就专门带了花去探望她,由两位工作人员携扶着上了冰心住的二楼,与冰心一起在悬挂着总理像的客厅里谈话。邓颖超的作风,使冰心感到无比温暖。
罗叔章解放前参加过宋美龄领导的妇女指导委员会,并在工作中与中共保持着秘密联系,积极发挥统一战线作用。解放后,她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文革”期间,正当“造反派”揪斗她、说她是特务并逼着她写假揭发材料之时,邓颖超在私下里给予她决定性的帮助,对她说:“对于外调材料的原则应该是:一不损害组织,二不伤害别人,三要注意保护自己。”
不忘老朋友,关心老朋友的后代。“十年浩劫”之中,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给曾与中共真诚合作的原国民党人员的后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保护,1978年底拨乱反正之时,杨虎诚将军的儿子杨拯民和在京的一部分西安事变相关人员在北京饭店团聚纪念,大家邀请邓颖超参加,邓颖超分别请有关人员到家中交谈、合影。1991年12月,恰是西安事变55周年的纪念日,此时邓颖超已经病重住院了,但她还是派人代她作了书面发言,表达了对张、杨两将军的崇高敬意和对其家属的关爱。
万国权的父亲万福麟是原国民党张学良的东北军的高级将领,吕正操当年就在他的手下工作。邓颖超听彭真介绍了相关情况后,对这事一直记在心上,在1984年视察天津时,于7月1日专门约了在天津的全国政协委员万国权和他的夫人刘宗华见面。邓颖超招呼万国权坐在自己的身边,风趣地说:“万国权,你的权力不小呀,万国的大权啊!”并热情地说,“共产党历来对各界爱国人士,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过贡献的人是不会忘记的。您是党的朋友,在党的生日这天特地请你来谈谈。”这次见面,让万国权十分感动,邓颖超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子女、生活、住房等情况。
邓颖超十分尊重关心党外老同志。她经常对工作人员说,要广交新朋友,但不能忘记老朋友,不能人一走茶就凉。为此,在京开展的全国政协委员每月一次的委员活动日,上届委员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同志都一并受邀参加。对全国政协的党外副主席叶圣陶、胡子昂、钱昌照,邓颖超总是嘱咐工作人员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党外老同志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办的一定要办,不能办的要亲自上门进行详细的汇报解释,征得党外老同志的谅解和同意。
广泛团结各界工商业者
对于原工商业者的家属来说,邓颖超与特定时期的一次会议相联系。这次会议记载进历史,也记在她们心中。1955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达到了高潮,工商业者家属也有疑虑重重的。为此,全国妇联决定召开一次工商业者家属代表会议,并由邓颖超领导会议的准备工作。
邓颖超与中央统战部商量后,向中央打报告,此次会议与民建、工商联共同召开。在最初拟定的会议筹备委员会名单中,这些单位的党组成员和相关人选共25人,邓颖超看后,认为名单的统一战线性质还要加强,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她说,民建、工商联的主委、副主委如黄炎培、李烛尘都要吸收为筹备委员会委员,女工商业者和工商业者家属中的知名人士也要更多地吸收进筹备会,筹备事宜要与她们充分磋商。这样,团结面宽了,筹备委员会扩大为75人。
大会的主报告也由邓颖超来作,邓颖超对秘书班子说,你们不能关门起草,要走出去,请进来,要了解更多的情况,有的放矢。为此,报告起草班子到上海、天津、北京开展调研,请了114位同志参加座谈茶话会。1956年3月,全国工商业者家属和女工商业者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对于团结工商业者,稳定人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革”爆发时,荣毅仁已经被打倒靠边站了,但因为他是孙中山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委员,所以按原定安排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步入会场时,一些熟人表情尴尬,不敢与他打招呼。这时,远处的邓颖超看到了荣毅仁落寞寡欢的样子,悄悄地让孙晓村找荣毅仁过来。邓颖超沉着地说:“恩来要我找到你,带给你几句话,要沉得住气,要顶得住,要经受得住考验,我们相信你会这样的。”
荣毅仁看着邓颖超坚毅的目光,心里无比感动,赶紧点点头。这天,荣毅仁心中明亮了许多,周总理和邓大姐的处境也非常艰难,但他们仍念念不忘愿意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党外朋友。
1984年6月下旬,邓颖超到天津视察政协工作,专门抽出时间,主动提出在原定的日程之外增加一项活动,去探望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天津市工商界代表人士周叔弢先生的遗孀左道腴。邓颖超去到她家中,对周老去世后没有能及时看望表示歉意,对周老生前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高度评价,看着邓颖超慈祥的面容,左道腴掉下了热泪。
斯人虽逝,德昭后人。邓颖超以卓著的领导水平和人格魅力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她是我党政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统一战线工作的坚定执行者,是团结党外人士的楷模,是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