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州汉墓出土漆扁壶看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
2014-07-09边晶晶
边晶晶
(广州博物馆 陈列部,广东 广州 510040)
漆器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渐崩溃和青铜礼器的衰微,漆器异军突起,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而进入贵族的生活领域,以后又逐渐扩大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轻巧实用的漆器在战国时已经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秦汉时代疆土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的统一与趋同,在漆器工艺在造型设计、装饰、工艺材料以及技术诸方面都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漆器器型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1 广州汉墓发现的漆扁壶
地处南方之地的岭南在西汉时期,漆器也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据考古所见,发掘中的众多木椁墓中,往往有漆器随葬,但由于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条件,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漆器十分难得,尤其是大件漆器更是珍贵。1960年,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广州市三元里村发掘了11座西汉墓,其中编号为M1的墓中出土大量漆器[1],这些漆器均为木胎,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一件漆器扁壶,通高34.2,口径9,腹部最宽35.9,足长22.3厘米。外表髹黑漆,两面各以朱漆绘一犀牛,两侧及面绘菱形、蝉形等图案花纹,壶身由两块木各雕出器坯之半,然后合成。
扁壶是一种汲水用器。其造型基本特征是口部和腹部均呈一面鼓凸,另一面扁平或微凹,以利入水,颈或口部设泥鋬,便于系绳。扁壶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后来演化成为古代盛水和盛酒的器物。因其造型奇特精巧,携带方便,便于汲水,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具,还是古代将士行军时的必用之物。根据质地,扁壶分为陶、铜、漆、瓷四种。
2 四川、湖北发现的漆扁壶
漆扁壶是战国时期巴蜀漆器的主要作品,那时的漆扁壶,圆口无盖,椭圆形腹,圆足。质为木胎,可分厚、薄两种,厚者皆素面,形制较大;薄者形制较小,黑底朱绘,腹部绘有一对朱色双凤。1979年,在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墓中,发现五件漆扁壶,圆口无盖,短颈、扁腹,长方形圈足,其中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扁壶,薄木胎,通高27.5、腹径30厘米,腹上黑地朱绘对舞双凤。侧腹厚7厘米,并饰以几何形图案。青川出土的漆扁壶是目前考古所见时间最早的实例。
在之后,1975年在湖北云梦和荆州,也发现了形制相同的漆扁壶。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十二座秦墓,共出土八件漆扁壶,六件为圆口无盖,三号墓出土的一件漆扁壶[2],两腹朱绘昂首单足伫立的双凤,其间另绘一物,腹侧朱绘几何纹饰,通高24.2厘米。根据《云梦睡虎地秦墓》发掘报告推定,三号墓的年代应在秦统一六国之前。1975年四月至六月,湖北荆州楚古都纪南城内发掘了凤凰山168号汉墓,墓中发现了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男尸,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五百多件随葬器物,主要有漆、木、竹、铜、陶和玉石等器,其中漆器和木器的数量最多,出土漆器一百六十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这些漆器中有一件彩绘大扁壶十分精美[3],这件扁壶高48厘米,腹宽56.5厘米,底、口均做长方形,蠡状盖,肩上有二铜铺首,可提,木胎,涂漆。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豹、兽和几何纹饰。七豹各具姿态,形象生动。此器花纹繁缛,构思巧妙,图案优美。根据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犊所记的 “十三年五月庚辰”,推定这座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五月十三日。
云梦睡虎地秦墓M3所出土的一件漆器从形制、大小、质地到花纹,都与青川一号墓所处的漆扁壶极为酷似,图案亦趋向一致,都为双凤对舞图案,这两件扁壶仿佛同出一人之手。凤凰山168号汉墓中出土的有些漆器上有烙印文字、刻画文字和白粉书写的文字。文字内容有两类,一是白粉书写和刻画的“仁”字,另一种是“成市草”、“成市饱”等烙印文字。汉代成都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地点,“成市”就是成都市府,“成市草”的“草”字即“造”字,说明这些漆器的产地当是成都市府所管辖的漆器手工业作坊,漆扁壶是巴蜀地区传统的漆器形状,四川地区的漆工生产后随着商品流通来到楚文化核心区。这说明曾经盛行于战国的楚国漆器由于常年战乱,尤其是楚汉兵灾战乱而受到很大影响,而巴蜀地区相对受影响较小,漆器制造业的重心转移到了巴蜀地区。
3 中原文化对广州汉墓漆扁壶的影响
广州汉墓所出土的漆扁壶,很有可能就是受到外来的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甚至广州地区西汉时期的漆器制造业也是在巴蜀和楚漆器的直接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带入广州地区的是秦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经营。公元前214年,秦军南下平定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随即开始了对岭南的全面经营,到秦朝灭亡,虽然仅仅只有七八年的历史,但秦对岭南的开发与经营,对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却有着重大的意义。秦在岭南地区修筑新道,在新道地形险要之处修筑城池关防,保证了中原进入岭南通道的畅通,也便于了中原物资进入岭南。秦在统一岭南后,先后几次南下移民,在这些移民中,有许多事具有生产技能生产经验的劳动者,其中也会有一些来自中原的漆工,他们来到岭南,带来了先进的漆器生产技术,使得岭南地区的漆器制造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秦王朝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原地区陷入战乱,赵佗趁机绝秦关道,划岭而治,在经过几年经营后于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国。赵佗统治下的岭南地区免于遭受战火之灾,社会经济并未受到中原战争的破坏,保证了岭南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广州地区的漆器制造业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得到蓬勃的发展。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此时的汉王朝内有异姓诸侯王不断反叛,外有匈奴威胁北方,刘邦对南越采取怀柔政策,承认赵佗称王的既成事实,派陆贾出使岭南,赵佗接受汉朝册封,吕后时采取“别异蛮夷”的政策,对双方贸易造成极大影响,南越国在经济方面尽管较之前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对中原依旧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依赖,直到吕后去世,文帝继位,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赵佗重新臣服,双方才恢复友好往来。广州地区的漆器制造业得益于稳定的社会局面和与中原地区的带动发展而快速发展。
三元里汉墓发现的这件漆器扁壶,器物形状明显受到巴蜀地区和楚国故地漆器的影响。岭南地区并不产漆树,最近的产漆之地是南边的楚国故地,楚国漆器在战国时期在秦没有统一岭南、修筑新道之前,交通极为不便,秦朝修筑新道使得巴蜀地区和楚国故地的漆器产品、原材料、制造技术得以顺利进入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漆器制造业在外来先进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发展。
三元里汉墓出土的漆扁壶见证了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岭南文化的发展,用实物例证岭南在西汉时期的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
[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三元里马棚冈西汉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2,(10):527.
[2]《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3.
[3]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