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王世襄
2014-07-09廖廖
作为一个大藏家、大玩家和文物学家,王世襄先生涉猎颇广,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推广。
黄苗子回忆起20世纪50年代的王世襄时,写道:“一部老脚踏车,后座加一块木板,老先生一天来回四五次,把他心爱的明式家具、紫檀交椅、唐雕菩萨坐像这些稀世文物,沉重地、小心翼翼地捆在车后,自己骑着送到照相馆拍照。”“文革”期间,因收藏的家具太多,又没有地方可以存放,王世襄夫妻二人只能蜷缩在两个拼合起来的明代柜子中睡觉。这就是黄苗子说的:“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
“三反五反”、“反右运动”、“下放”、“破四旧”……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每一次运动,王世襄都没能躲过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明式家具的收藏与学术研究,凭一己之力攒下大量的资料与明式家具精品,为日后的两部明式家具的著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用旧时的话语来表述—王世襄深谙明代文人的“慎独和用独”。明代文人对群体行为和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有着非常清醒的反省,而对于自我认同的价值,则有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用今天的话语来表述—王世襄在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里,坚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选择与立场。他以一个人的力量对抗一个时代的庸俗审美与价值混乱。如果没有王世襄,历史会有何不同?我们将会失去一个在价值混乱的时代坚守传统审美和学术追求的知识分子的范本。这才是王世襄真正的历史价值。
王先生在两部明式家具的著作中,描述了明式家具的结构、制作和外形美。但对于明式家具与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的关系,对于明式家具审美背后的明代文人的人格和理想追求,他并无着墨。
家具不仅仅是设计的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审美意识,一种人文精神。明式家具反映了明代文人阶层的审美,如果只谈家具的外形美,那么就忽略了文人阶层的生活,也忽略了明式家具产生的背景。
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各个阶层的标杆,彼时的文人审美也主导着家具的潮流,家具的形式也反映了明代文人追求古朴、简逸、幽隐、雅致和自然的生活理想。如果没有明代文人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就没有明式家具的诞生。
古朴雅致的明式家具与繁复华丽的清代家具,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背后,隐喻着明、清两代文人士子不同的理想和追求。明代文人清高倨傲、淡泊致远的士气,“清风一枕南窗外、闲阅床头几卷书”的生活理想,孕育了古朴、简洁、雅致的明式家具。而清代的文人士子在新主的“大棒与萝卜”的双重调教之下,激越的士气被消磨殆尽,开始追求奢靡华贵的生活。乾隆朝伊始,家具的风格大变,注重豪华、厚重、精致、艳丽的风格,与明代古朴、清朗的风格背道而驰。清代乾隆朝之后的家具风格的大变,背后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风骨和节气的剧变。
遗憾的是,王先生的两部明式家具的著作中,并没有着墨于明式家具与文人的思想、人格和生活理想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说,王先生在明式家具的著作中,只有知识而没有文化,只有技能而没有人格。这是王先生对明式家具研究的遗憾。
明式家具是明代文人主导的审美,反映了彼时文人的生活方式与情趣,那么今天的文化与艺术,由谁在主导?哪一个阶层的审美与生活方式引领着今天的潮流?商人、政客还是娱乐明星?在王世襄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思考这些问题远比连篇的赞美更能表达我们对王先生的缅怀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