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卷有益《旧书陈香》

2014-07-09陈新颜

新世纪图书馆 2014年6期
关键词:陈香上海辞书出版社张中行

陈新颜

《旧书陈香》是读书随笔丛书《开卷书坊》第二辑中的一本,2013年6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是徐雁先生最新创作书话作品的结集。《旧书陈香》一书引用黄俊东先生对书话的解释是:“书话所谈及的无非是书的知识、消息和作者的点滴资料,目的在提供读者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书话是“爱书人……说些与书有关的闲话”[1-2]。徐先生自己说《旧书陈香》所涉及的“旧书”“莫不是笔者在书林学海中随缘邂逅,偶获尚友者也”[3]。我对《旧书陈香》这本“关于书的书”的评价是书美、质好、情深。

1 书美

《旧书陈香》的体型小巧玲珑。开本精巧——小32开,尺寸稍大会觉得泯然众书,尺寸再小就成了袖珍口袋书;不薄不厚——15万字左右,再厚就像穿了一双“恨天高”,薄一点会显得不那么庄重。

它的样貌端端正正。没有繁复的装饰,暗红色的封面,皱皱的纸面手摸上去很有质感,一个略带西式风格的居中边框框住了中式书法题就的书名,质朴而别具一格。

第一次觉得一本真正的书就应该是这样,仅仅观其形,就仿佛闻到浓浓的书香,就有读它和拥有它的冲动。因此也就第一次留意到书籍设计者的名字——朱赢椿。其时并不知道这是个多么厉害的人,最近“中国最美的书”出炉,赫然发现朱赢椿居然就是获评“最美的书”的《空度》的设计者,有着特立独行气质的艺术家。书的设计者和作者都生活在我刚刚去过的城市——南京。

这本书的美正像作者在开篇《<猎书小记>与<猎书记趣>》中引用黄俊东先生议论明河社版《金庸作品集》时说的那样——“在中文书籍中,一向不注重书的美和质的好,原因是出版商不肯花钱作投资,以致长期以来,我们的书籍都比外国书籍印得逊色。现在若把《金庸作品集》拿来与任何豪华本的外国书籍比一比,相信不能让外国书籍专美于前了。”[1-2]这里把《金庸作品集》换做《旧书陈香》也是一样受到如此评价的。

2 质好

当代出版业极其发达,出版物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而且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似乎连静下来读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旧书还有什么值得一阅的东西呢?这正是《旧书陈香》要回答的问题。

徐雁先生不仅仅是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授,更兼任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指导与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等职。长期以来,他积极宣传“书香理念”,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进程。阅读是一种真正的生命快乐,它与喧嚣的时世、日常的琐碎、机械的谋生完全无关,它是我们得以自由呼吸的秘密花园,我们的精神在此得到滋养,日趋丰盈,也日趋简单。而阅读旧书正像作者在《闭门读旧书,开卷觅新知》(《旧书陈香》序)中跟我们分享的那样:“在历经了时间更迭和空间位移之后,记载着旧人言行和旧事情理的故纸,依然会在无意中被有心人拣拾起来笑谈一番,犹如盛宴上忽然启封的一坛被主人遗忘的陈年老酒,顿时香酽满室,欢声盈座。于是,言者乐道而闻者悦纳,一种人文的精神,便在如此这般的言传中传承着……天地之中,今昔之间,这种跨时空的心灵对话,该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呢?”[3]

历史往往有相似之处,人心到什么世道都能相通。《旧书陈香》触及的“旧书”——《胡适选专业》中提出的依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选择学科确定专业,在今天依然适用;《旧书陈香》涉笔的“旧人”——方鸿渐这样一个文学形象的人生惨败,足为所有不惜时、不惜缘、不惜福的在学青少年之戒,对于莘莘学子依然有着无限启迪;《旧书陈香》重提的“旧事”——状元毕沅死后被朝廷追究抄家一事,不但对当时奉命执行籍没毕沅家产的岳起是个教训,也对当下“耽于酒色”的公务员有警示的意义吧。

徐雁在该书序中说:“善读旧书者,或能把书本中记录着的深刻教训,化作自己的有益经验,再把这种间接的经验教训加上自己的阅历体验,从而化合出一种为人处事的大智慧。”[1-2]我以为《旧书陈香》提及的“文化老人”张中行就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人。

拿到《旧书陈香》这本书,我并未按顺序阅读,而是随自己的兴趣第一个读了《在<青春之歌>帘影后的张中行》。作为一个70后,我小时候看过电影《青春之歌》,对电影里面女主角林道静革命的“绊脚石”、地主儿子余永泽印象颇深。近几年听说北大著名学者张中行就是余永泽的原型,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曲折呢?

《在<青春之歌>帘影后的张中行》从女作家杨沫的回忆文字写起,分三个篇章:《青春之歌》里的“老夫子”——余永泽、小说内外的真实人生——杨沫与张中行、朗润园里的“老夫子”,以客观的视角还原了真实的杨沫和张中行。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当年张中行是热爱“考据”“国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北大国文系学生,而他的同居女友杨成业(杨沫原名)是不安于主妇生活、“被革命情绪裹挟得动情”的文学女青年。后来在《青春之歌》这部流传甚广的长篇小说里,杨沫把余永泽这个人物塑造得自私、落后、庸俗、猥琐,随着小说影响的扩大,作为原型的张中行被这本书弄得灰头土脸,在单位抬不起头。但是当有人劝张中行写文章,给自己洗刷、辩解或者澄清一下时,所得到的回答是:“人家写的是小说,又不是历史回忆录,何必当真呢”。更可贵的是在“文革”那种人人自危的紧要关头,他还为杨沫作证,显现了“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以德报怨”的中华美德。

在文末,徐雁写到“无论是钻故纸堆得着了知识理性的‘余永泽’,参与社会奔走洋溢着革命热情的‘林道静’,还是编了一辈子教科书的编审张中行,写了无数创作文字的作家杨沫……‘林道静’和‘余永泽’的故事,启迪红男绿女们的,至少是对两性情爱的无限敬畏。”[4]如果读者从已经逝去的“旧人”张中行那被人熟知的“旧事”背后,看到不被人熟知的张中行的文章风骨、人格价值,那就会像先生一样以“大智慧”为人立世。

可见,《旧书陈香》里主要是书话文章,又不单是写“书”,还有谈先贤(如胡适)的读书经历,有借著名小说中的人物(如方鸿渐)说开去,有由知名作家(如何为)的散文随笔谈开来,内容绝对丰富,正因如此,读者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人生境界。”

《旧书陈香》写旧人言行和旧事情理,多需追根溯源、正本清流,然语言却并不晦涩难懂,叙述于学识才情之外更见优雅轻松,甚至还有自嘲。原以为徐雁先生国学素养深厚,必为耄耋老者,今秋一见发现其满头乌发,竟然是潇洒俊朗的“60后”,他的语言风格是“守正+出新”。在其另一部著作《故纸犹香》序中,作者先表明自己对前人的故纸很是敬惜,最后也希望读者对自己的这本书“敬惜字纸”,接着还使用了网络热词“呵呵”戛然结尾,相当卖萌,引读者会心一笑。《旧书陈香》写毛边本的时候说“之所以还敢于壮胆附庸,完全是因为那(毛边本)一四零面中,藏着(自己)数十幅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照片,当初相信‘读图时代’的朋友学生们尚有好奇裁阅的一点兴致。至于事实如何终究是惮于调查的,因为自作多情者常为无情所戏——此事智者不为也,相信世间亦无如此竭人之欢者。”[5]自信又忐忑的心情跃然纸上。

3 情深

情深指作者的“燕园情结”[6]和“金陵情愫”。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的报告中,徐雁先生无意间透露自己的母校是北京大学。在《旧书沉香》一书序中,作者称这是本“记载旧人言行和旧事情理”的书,旧人包括毕沅、胡适、卞之琳、张中行、何为、鲁彦、艾煊之属。其中,作者多所着墨写了好几位“北大人”,如《在<青春之歌>》帘影后的张中行》中的张中行、《曼莎吟声里的书人书事》中的曼莎(陈寒川)、《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方鸿渐”》中的刘半农等等,或为名师或为学长,他们的学问人品透过《旧书陈香》展现出来,让我们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得以一窥全豹。

作者每篇文章的篇尾都缀有×年×月×日“于金陵江淮雁斋”,显示出徐雁先生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徐先生对薛冰的《南京城市史》进行了推介,把自己对金陵人文的钟爱之情通过《旧时燕》《家住六朝烟水间》和《风生白下》三部书及其中《虎踞龙盘》《旧时王谢》《秦淮烟月》《清凉堆积的地方》《秦淮河从窗下流过》等浸满浓浓金陵特色的篇目的推介,不遗余力地表现出来了。这种“金陵情愫”是我们展卷阅读的终极人文价值之所在。它起到了精神指南针的作用,如果读者按图索骥,一定会对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历史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1]徐雁.猎书小记[M]//徐雁.旧书陈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徐雁.猎书记趣[M]//徐雁.旧书陈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徐雁.闭门读旧书,开卷觅新知[M]//徐雁.旧书陈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4]徐雁.在《青春之歌》帘影后的张中行[M]//徐雁.旧书陈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5]徐雁.《买书琐记》及其续编[M]//徐雁.旧书陈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6]童翠萍.秋禾书话书评的文体特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87-91.

猜你喜欢

陈香上海辞书出版社张中行
只有香如故(散文)
杨沫与张中行的风雨爱情
题乌江亭
离婚十年追诉婚内房产仍有效
Motivation of Crime in A Study in Scarlet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Prognostic signi fi cance of interim18F-FDG PET/CT SUV reduction associated with Ki67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浅论张中行、周振甫先生的文言文阅读观
何为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