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切入点

2014-07-08王宏美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数学

王宏美

摘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作为浅议。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94-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言:“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必须肩负德育教育的重任,新的课程标准就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不仅负责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算能力,同时,也要严谨地结合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是渗透德育的基点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每个学生都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我们只有尊重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思考,学会赏识他们,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并增进进取心和积极性,才能撩动学生生命的“琴弦”,以做到润物无声,才会使我们的教育绿意盎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如是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可见,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也包括数学教育。如果,我们能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情感赢得情感,用心灵触碰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愉快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及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每一节课,我们都做大量的课前准备,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这些,无疑会让学生领会到教师的责任感之强大,并为之产生敬佩之情,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适时实施德育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据明显位置,这就需要教师悉心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教学中适时利用它们进行思想教育,使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学习理解中。

1、列举中国数学光辉历史及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商代的甲骨文表明,当时已有比较完整的字系统。从1到10的每个整数,以及100、1000、10000,都有相应的符号表示,说明商代已经有了抽象的自然数概念。据《隋书》记载,他已算得1415926<π<3.1415927,祖率和密率,都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好结果。祖率已精确到七位小数,保持世界纪录近千年。至于密率,堪称数学史上的奇迹。例如,我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就将《孙子算法》中的“化归法”引入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化归法”就是今天的“代入消元法”。从而使学生懂得我们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世界奇迹,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现代,我国的数学方面的丰硕成果也同样令炎黄子孙自豪。1965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即“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被称为“陈氏定理”。此外,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挖掘美育素材,实施美育教育

数学就是一个万花筒,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实,在数学教材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平稳、垂直线使人感到挺拔、斜线有运动感、折线有转折感、正三角形使人感到稳定、倒三角形使人感到危险、方形刚正、圆形则完满无穷……再如:圆是平面图形中堪称最为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是因为他的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体现出了一种更为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可以适时启迪: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我们每个人同样也是如此。这样,就用生动的语言将德育思想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三、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数学的理性的精神、缜密的思维方式,都是这一学科独具的魅力。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收到数学的感染,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德育功能,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1、守法自律的习惯

数学中的结论都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情感的宣泄,数学的每一步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这种规则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自律的习惯。

2、严谨的处事态度

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等都是最为简明严密的,不可能出现模棱两可的状况,从本质上说,去伪存真是数学思维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师通过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训练,渐渐就会养成缜密的思维、严谨务实的态度。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虽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滴之事,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2013版.

[2] 追求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李万军《中国德育》,2006(07)

[3] 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香港课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经验——张永雄《中国德育》,2006 (03)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