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提高高中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2014-07-08董于龙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教学效果

董于龙

摘要: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数学的地位相当重要,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现代科技的发展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学严谨的推到证明等。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最大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教师不断探索方法,教师应有正确的科学的新的教育理念,精心完美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形式,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传送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教学效果;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88-01

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讲等比数列这节新课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阿尔要求他父亲每星期给他一美元的零用钱,可是父亲对这种超过50美分的要求予以拒绝。他们争论了一会儿后,阿尔说:“我出个主意,爸爸。我们是不是这样办:今天是4月份的第一天,你给我1美分,明天你给我2美分,后天给我4美分。总之,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给我的两倍。”“给多长时间?”爸爸警惕地问道。“只是4月份一个月,”阿尔说,“以后我一辈子再也不向你要钱了。”“好吧,”爸爸立即答应,“就这样说定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阿尔到底得了多少零用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的方法。这种紧扣教材且生动有趣的导言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了育人的知识境界,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

给学生传授解题方法,教他们进行解题活动,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必须在有助于形成学生独立的解题技能的环节上进行设问。只有当教师并不告诉学生现成的解法,而是通过一两个具有一定模式的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地或集体地探究解题方法时,例题教学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例如,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关于浓度的应用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了三个例题:

1、把盐加入盐水中,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2、把水加入盐水中,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3、把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混合,配成所需浓度的盐水。

解决之后,教师问:“解决这些问题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甲:都是根据溶质相等列方程。

学生乙:也可以根据溶剂相等列方程。

学生丙:除了他们说的以外,别的实在想不起来了。

教师:盐能不能看成是100%盐水?水能不能看成是0%的盐水?

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发现原来三个不同类型的问题都可以看成是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水的混合问题。因此所列的三个方程从形式上得到统一,使貌似不同的问题得到融会贯通,消除了知识间的混淆和矛盾。

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灵活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等因素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从教材内容方面考虑: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用发现模式;对于可阅读讨论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用自学模式;对于习题教学,为保证教学进度,在采用讲授模式同时,可以有选择地采用“小先生”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其次,根据接受差异、心理差异等因素实施有效分层教学。在数学课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和行为品质参差不齐,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各自特征,制定各自专项策略。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时要有层次性,知识点的讲解要将“由浅入深”和“深入浅出”相结合,在对概念引申和思维发散时,要善于分层设问、诱导启发、学法指导、举例说明。

四、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要关注“实效”,即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教学后的收获、进展、认识、成绩等状况。这样的反思才真正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推进课改。首先关注学生学后的收获。对教学实效、效果的关注,首先应看“45分钟里,学生收获有多少”,从学生学的得与失中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关注时,既看数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素养)上是否有所收获,又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文素养)上是否有所收获。其次,关注教师教后的收获。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要从学生的得与失中去分析与思考。关注时,既要总结成功之处、闪光点,又要正视失误之处、遗憾不足的地方。关注时,既要反思教育理念上是否明确、端正、先进,又要反思教学策略、方法上是否合理、恰当、有效。关注时,既要认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又不盲目或违心地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取舍。有效的教学反思,不是只关注教师的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生学的实效中,去关注教师教的实效,这有助于师与生的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教学效果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