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4-07-08张井增刘国祥白树岭李培若马建军
张井增+刘国祥+白树岭+李培若+马建军++高哲颖+郭玉敏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01.006
对虾养殖是汉沽水产养殖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其中杨家泊镇对虾养殖面积近667 hm2,年产值达2亿元,年利润8 000万元,占汉沽的90%多。但近3年,汉沽对虾养殖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为保持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汉沽水产局与杨家泊镇等联合开展了“对虾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活动,现就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1.1产量与效益
2010年杨家泊镇平均单产对虾5 415 kg/hm2,较2009年的14 700 kg/hm2下降了63%,全镇亏损(包括持平)面积近466.67 hm2,占78%,亏损总额5 829万元。2011年更为严重,平均单产仅为4 260 kg/hm2,较2009年下降了71%,全镇约70%亏损,20%持平,仅10%盈利,亏损总额6 625万元,平均亏损9.85万元/hm2。2012年与2011年基本相同。
1.2水源与模式
杨家泊镇对虾养殖水源有盐田汪子的高盐海水和地下淡水。东庄坨、西庄坨、东尹、魏庄、杨家泊、付庄、李自沽村使用高盐海水和地下淡水勾兑;羊角村仅靠地下淡水和其它村的池塘排水;高庄、看才、萝卜坨为地下淡水。
养殖模式分为二种:一是为大部分村池塘采用的卤淡水精养模式,二是高庄、看才、萝卜坨采用的纯淡水混养模式。
营城镇对虾现在的精养池塘全部被占用,故不在调研之列。
1.3苗源与病害
全镇的大部分池塘采用的苗种为土杂苗,仅在魏庄、付庄、杨家泊有约53.3 hm2池塘采用的是仔一代优良苗种。优良苗种使用率仅为7.9%。
对虾病害主要有对虾白斑病、对虾偷死病。通过对虾体系、市水产病害防治中心和区水质环境监测站的检测,其病原主要有对虾白斑病毒(WSSV)、对虾神经坏死病毒(NNV)、副溶血弧菌。对虾白斑病已确定其病原为WSSV,而目前流行的对虾偷死病的病原还不能确定。具体检测结果见表1。
表12011年滨海新区对虾苗场和养殖池塘病毒细菌的检测结果
样品
来源样品
数量病毒检出率细菌检出率WSSVNNVTSVIHHNVYHV副溶血
弧菌嗜水气
单胞菌迟缓爱德
华氏菌溶藻
弧菌检测单位池塘9100%100%000////虾体系苗厂2400000////市中心池塘4615%////25%000市中心苗厂40////////区监测站2现状分析
2.1水质
汉沽对虾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沿海大开发,对虾养殖一度成为沿海渔民发家致富的主要手段,其养殖模式为大排大灌、投喂鲜活饵料,随着沿海工农业污染的日益加剧,海水赤潮频繁发生,造成对虾病毒病暴发,至1993年,对虾单产由1988年的3 000 kg/hm2急剧下降到600 kg/hm2,出现大面积亏损,自此沿海对虾养殖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一蹶不振。究其原因,是开放式、掠夺式的养殖模式造成了水质恶化并引发病毒肆虐的恶果。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杨家泊镇渔民利用原有的养鱼池塘和盐田高盐水的资源优势,借鉴淡水鱼的精养经验,创造性地进行了内地对虾试养,取得了极大成功。加之全国对虾产量少的价格优势,迅速在全镇兴起了开发荒地进行对虾养殖的高潮,在市区镇三级政府和技术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小池塘、深水位、高配套、强增氧、配合饵料为主”的卤淡水精养模式。此模式利用盐田汪子对海水的多级沉淀和高盐度条件下浮游生物少的特点,巧妙地解决了海水水质恶化和病毒传播问题,利用淡水精养经验,配套了增氧设施,解决了水质优化问题,利用投喂配合饵料满足了对虾的营养需求,为对虾的高产高效养殖创造了必要条件。对虾单产由1993年的9 000 kg/hm2增加到1998年的12 000 kg/hm2,至2003年,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和养殖产量的逐年提高,池塘内赤潮现象逐渐增多,病害问题也逐渐显现,养殖产量和效益出现了波动。
2003年,滨海新区引进了南美白对虾新品种进行试养,随着其生长快、抗病力强的优势的发挥,南美白对虾逐渐替代了原来的土著品种——中国对虾,同时,暂时缓解了水质和病害对对虾的危害。加之,水质处理药物的推广使用和对虾高产养殖技术的普及推广,对虾单产又逐步提高到2009年的14 700 kg/hm2,对虾养殖面积达到667 hm2。但近几年,随着盐田汪子的对外承包养虾,造成了养殖用水仅靠放苗前的一次性进水来完成,形成了一池水养一池虾的被动局面,羊角村和杨家泊部分池塘仅靠其它村排水沟的水进行养殖。因水源的受限,池塘内赤潮频繁发生,每一次的水变,一定伴有大批的对虾死亡。加之,偷死病的肆虐,对虾单产由2009年的14 700 kg/hm2,急剧下降到2010年的5 415 kg/hm2和2011年的4 260 kg/hm2。图1和图2分别为1983-2011年汉沽对虾养殖统计和两种对虾产量对比。
图11983-2011年汉沽对虾养殖统计
图2汉沽两种对虾养殖产量比较
2.2苗种
2.2.1对虾苗种生产能力汉沽共有对虾苗种生产厂家30多家,年生产100多亿尾,除满足滨海新区对虾养殖生产需求外,还销售到东丽、北辰、武清、宝坻、宁河等地,成为天津市对虾苗种的主要来源地。图3为汉沽中国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苗种生产统计结果。
图3汉沽中国对虾和南美白对虾育苗对比
对虾苗种的生产方式主要有引进对虾亲本产卵孵化和引进对虾仔虾标粗两种。前者因环境变化小、体质相对强壮而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欢迎。
2.2.2对虾苗种的质量从图3中可以看出,汉沽的对虾育苗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汉沽独特的水产苗种的繁育条件(盐田咸水、地下热水、轮虫卤虫资源)及天津其它区县近2万hm2对虾养殖面积的苗种需求。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为了片面提高产量,对虾苗种的种质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在:①苗种规格参差不齐,养殖过程中,对虾生长速度很慢,长不大的“老头虾”比例大。其苗种因素有:一是对虾亲本质量差,有的是没有经过选育的普通虾;二是使用了非常规的毒性大的药物,造成对虾肝脏中毒。②苗种体型纤细,体质弱,免疫力低,抗逆性差。其因素有:一是高温育苗;二是密度大;三是大量使用抗生素;四是对虾苗种营养差、饵料单一。③苗种体色发红、发蓝、发黑,抗病力差,入池不久即病。其原因有:一是对虾苗种自身携带大量病原,如WSSV、NNV、弧菌等;二是育苗水质差、有毒物质含量高,如氨氮、亚硝酸盐等。④苗种销售数量不准确。主要原因是苗种的计数方法不科学。育苗企业不愿意使用先进的抽袋计数法,养殖户怕麻烦,存有侥幸心理。
上述现象的发生与优质种苗培育技术推广不力密切相关,与苗种生产企业唯利是图的经营理念相关,与苗种质量监管难度大相关。种苗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南美白对虾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探索优质种苗培育技术及相关管理措施十分迫切。
2.2.3对虾优质苗种推广对虾品牌苗种主要有新荣腾和正大,均为SPF1苗种。
通过汉沽对虾试验站试养及近两年的推广,其生长快、饵料系数低、数量准确等优势非常明显,已开始得到部分养殖户的认可。但对近两年的偷死病没有特别的抗病能力,极大地影响了它的推广。
实际上,SPF1作为无特定病原的仔一代苗种,仅是从美国引进SPF(无特定病原体)原种亲本,通过在水质处理、饵料投喂等育苗生产环节采用严格的病原防控及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进行特定病原的检测,采用生态法繁育出既具有原种优势,又能适应环境的健康苗种。它的主要优势是不携带特定的病原(主要是WSSV、TSV)、生长速度快、个体均匀、色泽光亮等。但不是说,养殖SPF1不发生病毒病,只是在苗种的垂直感染方面去除了病毒的威胁,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其水质、饵料等水平传染不可避免。只有在生产中的各环节严格操作,才能在垂直和水平两个传染途径上做好防范,并真正彻底地防止特定病原的危害。这也是部分环境不好、管理不善的池塘,虽应用了SPF1苗种,防病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图4是2009年汉沽试验站进行SPF苗种试验结果,1~3号池为SPF1虾苗,其成活率和单产明显高于土杂苗。图5为2009年价格和规格的对比,SPF1苗种养殖的商品虾的价格和规格明显高于土杂苗。图6是2009年饵料系数和盈利对比,说明SPF1苗种的赢利明显高于土杂苗。图7是2009年的单产和盈利对比,说明SPF1苗种的单产和赢利好于土杂苗。图8和图9是2010年SPF1苗种和土杂苗的对比试验结果,SPF1苗种对虾养殖共5.71 hm2,总产75 302 kg,总产值197万元;土杂苗种共3.3 hm2,总产38 164 kg,总产值100.5万元。以单位产值12万元/hm2以上计为成功,放养SPF1苗种共20口,成功16口,成功率80%,放养土杂苗池塘共12口,成功8口,成功率67%。
图42009年对虾养殖对比试验结果(单产、成活率)
图52009年对虾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规格、单价)
图62009年对虾养殖对比试验(饵料系数、盈利)
图72009年对虾养殖对比试验(单产、盈利)
图82010年对虾养殖对比试验(单产、产值)
图92010年对虾养殖对比试验(单产、成功率)
2.3病害
2.3.1近三年的主要病害还是对虾偷死症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淡水轻,海水重;二是患病虾很少在水面漫游,多在池底偷死,其症状是肠胃空,虾体微红,肌肉半透明,肝脏肿大或萎缩,重者多窜出水面几次后垂直扎入水底而死;三是各品系对虾患病无差异;四是传染性较强;五是水质过浓且有机质过多的池塘发病较重。
2.3.2病因分析经各研究机构检测分析,仍未能准确确定病原。目前主要有四种怀疑病原、病因。一是对虾神经坏死病毒(NNV)。从2010年4月份起,虾产业体系中心的四个功能实验室以及分布于全国各地沿海省份的17个试验站从各虾病暴发重灾区(广东、广西、海南和北方)采取了大量样本,开展了系列病原、病因分析工作,包括原有病毒检测、新病毒排查、有毒藻类等病因分析等等,其结果是对虾白斑病毒(WSSV)和对虾神经坏死病毒(NNV)的检出率均为100%,桃拉病毒(TSV)和IHHNV、YHV检出率为0,但仍不能确认病原;二是副溶血弧菌,2010年6-7月份,广西对虾协会庞德彬副会长就去年暴发的“空肠空胃偷死”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其病原体为一种抗药性极高的副溶血弧菌。这是由于多年来,对虾育苗场大量应用抗生素所致。副溶血弧菌是仅在海水中生存的条件性致病细菌,在天气变化剧烈、水质富营养情况下得以迅速繁殖,终于导致苗场和养殖区暴发了因高耐药性的副溶血弧菌所致的对虾“空肠空胃偷死病”;三是免疫力低、营养差、环境应激说,其理由是,南美白对虾经多年的自身繁殖,其品种质量严重下降,其免疫力已非常低下,又因放苗后气温持续偏低,致使对虾初期摄入的营养严重不足,加之去年剧烈变化的恶劣天气,对虾再长期处在应激环境中,抗病能力大大减弱,故对虾发病为必然;四是“冰白菌和荧光菌”。有着“科技奇才”的曾雄飞教授在湛江吴川塘尾养虾基地亲自养虾,取得了对虾混养石斑鱼成功案例,同时发现了对虾两大爆发性病原:冰白菌和荧光菌。曾雄飞教授认为冰白菌主要存在于海水中,对虾污水、死藻、死青苔、塘底污泥、残饵乃至料台污物,沟渠中的藻类、死虾、咸淡水,几乎虾塘中的一切生物体都是冰白菌的宿主和营养源,可以培养出这种菌体。在15 ℃水温时即可爆发,经采集样本到实验室做分离培养,繁殖的速度是每小时达14倍。数厘米如4 cm小虾,置于菌液中,2~6 min即告死亡,先是急速游动,及至频繁跳动,然后沉底死亡。纯菌株同虾塘污水、污泥中培养的菌落,具有相同的毒力,小虾的中毒过程也类似。
2.3.3防治措施目前还没有较好的治疗对虾偷死病的药物,只能从控制病原数量上下手。方法有二,一是各环节彻底消毒,通过化学药物控制病原数量;二是利用凶猛捕食性鱼类摄食病死虾,达到控制病原繁殖的速度。
2.3.3.1生物防病对虾为什么会发病?是因为对虾感染了病毒和细菌,就目前的养殖危害看,主要病原是白斑病毒和副溶血弧菌,这两种病原在我国的自然海区是自然存在的,在进行了对虾养殖的池塘中也是天然存在的,所以,只要使用海水养殖对虾,只要是养殖过对虾的池塘,就免不了感染白斑病和弧菌。而且,白斑病毒对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的感染率都较高。淡水养殖中,白斑病毒也是随水生节肢动物的繁殖而存在,对虾白斑病毒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副溶血弧菌在淡水中数量较少,但其它弧菌的影响也很大,不容小觑。
对虾感染了病毒就会发病吗?不一定。对虾发病就像其他动物一样,是条件致病。当对虾体质较弱,或者某一水质理化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者长期不达标,或者病毒、细菌在对虾体内繁殖达到一定数量级(105拷贝/g)时,才会引起对虾发病、死亡。海洋中自然存在的中国对虾也有白斑病病毒检出,但对虾不一定发病死亡,主要是因为虾体的自身体质、水质环境较好,不会引起急性感染。而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一旦条件不利,即会诱导对虾病毒由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而导致死亡。
据何建国首席专家等研究,对虾病害的暴发其实包括两个步骤,个体发生和传播流行。如果能够在个体发生阶段通过生物防控的方式将病害控制,基本上可以保证养殖的成功。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选择不同的鱼类品种套养,可以达到理想的养殖效果。何建国还介绍,对虾养殖中,虾个体的发病往往难以避免,关键是避免个体发生的病害发展成传播流行。以白斑病为例,在实验中,1尾病虾会被50多尾健康的虾啃食,7 cm体长的养殖虾群暴发白斑病,在11 d后全池死光。因此,只要发现虾池有死虾,3~5 d之内即会传遍整个虾池并导致大批对虾死亡。经口传播才是对虾病毒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对虾会被害鱼吃完吗?自然界有一种规律——弱肉强食,指的就是食物链生态机制。有了这个规律的存在,病弱生物才能被消灭,强健生物得以生存和进化。而这个规律的关键点就是生态容量以及摄食者与被摄食者的数量比和规格大小。
鱼类与对虾分属不同的科目,所以感染对虾的病毒不会感染鱼类。因此,利用能够摄食对虾的鱼类,可以起到阻断病毒进一步传染和疾病清道夫的作用。
选择混养的鱼类有如下要求,一是口裂要大,要能够把对虾整个吃掉;二是捕食性要强,要能够主动出击,把病虾、死虾迅速吃掉,减少虾吃虾几率;三是鱼种要易得,比对虾生长要快,最好要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草鱼、淡水白鲳、鲶鱼、矛尾复鰕虎鱼、红鳍东方鲀、花鲈、美国红鱼、石斑鱼等。
全国各对虾试验站在何建国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生物防病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具体模式见后文。
2.3.3.2严格消毒广西对虾协会庞德彬副会长在合浦党江镇等虾病重灾区指导广大养殖业者按照防治副溶血性弧菌病的方法用药后,对虾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据庞德彬副会长研究分析证实,近两年的对虾爆发性疾病的病原体来源于对虾育苗场。不规范的育苗方法和急功近利的质量管理,导致育虾苗场控病用药量大增。苗场长期用高浓度抗生素抑制致病菌的结果正是副溶血性弧菌产生高耐药性本领的根源,副溶血性弧菌成为了“超级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该菌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0‰~60‰食盐水繁殖迅速,每8~9 min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0‰盐水中停止生长;最适生长pH值为8.0~8.5。该菌活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在海水中可存活47 d。该菌分布极广,主要分布在海水和水产品中,我国华东地区沿岸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47.5%~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高达90%以上。
高耐药性副溶血弧菌附着在饵料、残饵、有机碎屑、死藻上不断繁殖,对虾吃食后,副溶血性弧菌繁殖时分泌的溶血素致虾体呈现食物中毒的症状。副溶血弧菌还可在对虾蜕壳时通过皮肤破口侵入虾体引起软组织感染或经血液循环(败血症)播散至肝胰脏等组织而引起坏死性感染。
预防副溶血弧菌感染的方法有:一是放苗前,使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养殖水体。选择二氧化氯、漂粉精、强氯精等强氧化性消毒剂效果最佳;二是放苗后,及时添加淡水,逐渐降低盐度。近两年很多淡水塘养虾较高的成功率也充分说明了副溶血性弧菌这一生物特征。因此,放苗后,有条件的池塘,可逐渐添加清洁的淡水,降低虾塘水的盐度以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生长,从而达到预防偷死病的目的;三是放苗后,定时对池底进行刺激性小的消毒类底改(保底安)消毒,同时全池泼洒对藻类影响不大的消毒剂(二溴海因)。目的是杀灭池塘水体和底部附着在饵料、有机碎屑、死藻上的弧菌,控制弧菌的数量在1 000株/mL;四是从一号料开始,养殖全程用乳酸菌制剂拌饵料喂养,每天两餐。目的:降低对虾肠胃道的pH值(pH值6以下即不能繁殖和生长),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降解其分泌的毒素;五是在对虾蜕壳时期,全池泼洒对虾生命元。目的是及时补充水体中的钙、磷、镁、钾、硫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钴、硒、铝、氟等微量元素,缩短对虾蜕壳后硬壳时间,增强对虾体质,有效预防疾病。
2.4管理
汉沽的对虾养殖管理主要为个人自主养殖形式,约占总面积的70%,其面积在0.8 hm2左右,池塘数量3个左右;其次为联合承包农场式养殖形式,约占总面积的30%,其面积在3.3~20 hm2,池塘数量15~60个。从2011年二者养殖成功率来看,前着约为10%,后者约为40%,差别明显,其原因是,后者池塘数量多,抗风险能力强,技术、管理统一,接受新技术能力快等。
2.5模式
汉沽对虾养殖模式为咸水精养和纯淡水混养。二者的养殖成功率差别很大,分别为10%和70%。
汉沽养虾的初始成功模式为卤淡水精养模式,它为汉沽的广大渔民带来了极大的收益,是具有汉沽特色的对虾养殖模式,它的前提是需要有持续的能够隔离病毒感染和赤潮危害的盐田高盐水水源。但是,现在这个前提不复存在了,不但被作为水源的盐田汪子被承包进行对虾混养,水源水被污染了,而且随着工厂化养殖的发展,大量的地下淡水排入海中,致使盐田汪子的水的盐度迅速下降,其高盐水的隔离病毒功能没有了,加之,盐场溴厂和滨海电厂的投产,改变了盐田水的pH值和温度,致使水质变化无常。所以,汉沽的养虾模式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彻底改造了。
天津市其它区县对虾养殖模式为淡水精养和混养,2011年的养殖成功率在80%以上。
2.6经验与问题
2.6.1生物防病表2和表3为广东和汉沽进行的生物防病试验结果,供参考。
表2广东某场2011年生物防控试验
池
塘
数盐度/
‰总面
积/
hm2白对虾鱼类养殖效果时间放养密度/
万尾•hm-2种类时间规格放养密度/
尾•hm-2单位产量/
kg•hm-2收虾时间规格/尾
•kg-1成功
率/
%101~4476.875~112.5草鱼7.4700
g/尾180~6004 725~
11 1158.23—
10.2250~126100102~6666.975~105革胡
子鲇7.4400
g/尾240~4354 815~
11 3408.28—
11.632~641001012~18456.3102~391.5青斑6.2014~
20
cm240~7350~10 8008.9—
11.18300~7080102~6686.1567.5~96草+
鲶6.12
+6.18150
~
400
g/尾450~
660+300~
5107 140~10 2759.1—
9.2856~72100对照池40口,放养虾苗为同批次,管理相同,30 d内排塘80%,此时试验塘无一排塘。而后迅速在1个月内重新放苗并采用以上生物防控,至收虾成功率90%以上。表3国家虾体系汉沽试验站2011年中国对虾黄海一号生物防病统计
池号品种套养起捕对虾时间/
月.日数量/
尾规格时间/
月.日数量/
尾每尾
规格成活/
%每hm2
放/万
尾每hm2
产量/
kg成活/%1鰕虎鱼6.142505 cm9.07150150 g60半滑舌鳎6.1512015 cm9.075320 cm44龙胆石斑鱼7.0852.2 kg9.0753.3 kg100393 69030.72鰕虎鱼6.142505 cm9.17161140 g64半滑舌鳎6.1512015 cm9.175021 cm42龙胆石斑鱼7.0852.2 kg9.1753.4 kg100393 75730.03鰕虎鱼6.142505 cm9.17132150 g53半滑舌鳎6.159015 cm9.174322 cm48龙胆石斑鱼7.0852.2 kg9.1753.2 kg100393 89237.64鰕虎鱼6.142505 cm9.17170130 g68半滑舌鳎6.159015 cm9.175622 cm62龙胆石斑鱼7.0852.2 kg9.1753.2 kg100393 66737.25鰕虎鱼6.142505 cm9.18120150 g48半滑舌鳎6.159015 cm9.186218 cm68龙胆石斑鱼7.0852.2 kg9.1853.1 kg100393 89234.26鰕虎鱼6.142505 cm9.10150160 g60半滑舌鳎6.1512015 cm9.105820 cm48龙胆石斑鱼7.0852.2 kg9.1053.0 kg100393 66724.07口试验塘共2 hm2,1~6号每池0.3 hm2,每hm2放苗2.6万尾,7号3 hm2放苗30万尾。均为5月3日放苗,5月23日,7号池发病,25日排塘,6月初其它池陆续发病,及时采取以上生物防病措施,投放虾虎鱼和半滑舌鳎后,仍有病虾,待7月8日投放龙胆石斑后第三天就无病虾发生。自 9月7 日出塘,至 9月18 日结束,总产对虾 6 777 kg,平均产量3 388.5 kg/hm2,对虾规格30.28 尾/kg,总盈利33.183万元,平均16.59万元/hm2。
广州金鳄科技有限公司胡裕松总经理介绍:他们混养的操作是按照我国对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教授总结的三个梯度实验,共分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投苗后20 d(为第一次发病高峰期)
对虾投苗密度为150万尾/hm的池塘,投放10 cm的石斑鱼(青斑)1 200尾/hm;对虾投苗密度为120万/hm2的池塘,投放10 cm的石斑鱼1 050尾/hm2;对虾投苗密度为180万~185万尾/hm2的池塘,投放10 cm的石斑鱼1 350尾/hm2。
第二阶段:投苗后45 d(为第二次发病高峰期)
对虾投苗密度为150万尾/hm2的池塘,投放体重100~150 g(15~17 cm)的石斑鱼(青斑)1 200尾/hm2;对虾投苗密度为120万尾/hm2的池塘,投放体重100~150 g(15~17 cm)石斑鱼1 050尾/hm2;对虾投苗密度为180万尾/hm2~185万尾/hm2的池塘,投放体重100~150 g(15~17 cm)的石斑鱼1 350尾/hm2。
按照何建国教授实验指导,基地用0.4 hm2虾塘与石斑鱼进行混养,以虾为主,虾鱼混养:全程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无药残,主要投喂虾料,节约了鱼料成本。首批卖出的4 500 kg对虾,饵料系数约1.25,卖虾时大的石斑鱼已经达体重400 g/条。试验中,健康的虾鱼数量比例约100比1,其中约有一半虾被石斑鱼吃掉了,但对虾产量仍有13 500 kg/hm2。试验结果还表明,22 500 kg/hm2以内的对虾产量,石斑鱼对产量影响不大。
2.6.2SPF1苗种与土杂苗对比试验2009年和2010年对比试验结果见前文,表4为2011年试验结果。
表42011年汉沽试验站南美白对虾养殖统计表
池号面积/hm2放苗/
万尾放苗
日期出塘
日期产量/
kg单产/
kg•hm-2规格/
尾•kg-1单价/
元•kg-1收入/
万元盈利/
万元苗源2.10.32585.68. 65 17916 170563116.167.2土杂2.20.32585.67.82 0656 450110214.341.9土杂2.30.32585.68.74 57914 310652913.285.8土杂2.40.32585.68.65 60017 505762715.126.1土杂2.50.32585.66.201 5414 815180203.08-0.8土杂2.60.32585.67.294 20013 125752912.14.5土杂2.70.32585.68.104 24513 260583213.585.86土杂2.80.32725.67.102 6508 460140195.041.5土杂2.90.167255.37.81 80010 80012831.65.692.8土杂3.10.367555.88.54 85913 350583316.157.31SPF13.20.3455.86.268 502 83217214.61.24-1.8SPF13.30.333505.88.165 05015 150652914.647.2SPF13.40.333505.88.155 57116 710623016.718.3SPF14.10.333505.88.228 03324 090563326.5111.4SPF14.20.233355.88.205 64524 180563117.508.6SPF14.30.3455.88.104 93516 440742713.325.32SPF14.40.233355.77.33 84516 485110228.463.5SPF14.50.3455.76.292 0226 735180183.64-0.9SPF14.60.367555.78.24 46312 165742912.944.6SPF14.70.367555.76.201 1283 075250141.58-2.2SPF15.10.2305.78.106 43932 190652818.038.3SPF15.20.167255.78.144 48826 925622913.024.85SPF15.30.133205.78.294 34232 565563113.466.56SPF15.40.3455.77.53 88812 96096207.782.5SPF1合计6.9931 14397 41714 05128.06273.4108.4说明:两种苗源,相同管理,以产值1.2万元/hm2计算成功,则土杂苗成功率为67%,SPF1苗种养殖成功率为73%。2.6.3水质处理部分虾农体会到,保持水质的清爽是养殖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对赤潮水应该及时处理。
2.6.4问题汇总
①部分虾农认为对虾苗种问题大,主要表现在虾苗体质弱、数量不准确,许多池塘仅放苗几天就发病,可能是苗种带来的病菌多。希望有关部门对苗种质量加强管理。
②有的虾农认为电厂、溴厂的运行对水质影响大,主要表现在温度升高了,pH值下降较多,也可能含有毒素等,造成虾苗不适应而大面积死亡,希望有关部门给个说法。
③也有的虾农认为原来养虾靠的是盐田汪子,可以随时换水,而今盐田汪子被承包了出去,也养了虾,并且死虾也很严重,污染了水源,不能及时换水,所以对虾成功率低。希望有关部门将盐田汪子收回,恢复养虾的水源。
④有的虾农认为现在对虾确实难养了,但也有大面积成功的。这说明虾农的养殖技术落后了,养殖不成功是不能及时调整技术路线所致。希望技术推广部门加强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
3发展对策
多年来,对虾养殖业一直是滨海新区农业中的支柱产业,它为滨海新区渔农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卤淡水”养殖模式的确立,更为滨海新区对虾养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近年来,对虾养殖的发展势头有所减缓,经济效益波动较大。特别是近两年,养殖产量和效益有很大下滑,亏损比例较大,部分养殖户负债累累,小康局面受到破坏,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有:池塘老化严重、配套不完善、结构不科学、苗种质量差、水质环境变化大、管理落后等。为了保持滨海新区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针对滨海新区对虾养殖模式、池塘结构、配套措施进行科学规划和完善。以下为初步建议:
3.1科学规划、完善配套
3.1.1恢复盐田汪子的对虾储水、病毒隔离功能区、镇、村三级组织采取强有力措施,联合汉沽盐场等相关部门,收回盐田汪子的承包权,还虾农一个养虾的必要水源。
3.1.2重新规划,建立对虾养殖小区目前的对虾养殖池塘过于集中,有的连片池塘达到26.7 hm2~33.3 hm2,甚至66.7 hm2,池塘间相互感染现象非常严重,常常是一个池塘发病,邻近池塘相继发病,连片池塘很少幸免,具有疫病的强传染特性。其具体规划是:每个小区面积6.67 hm2左右,共100个;确保小区内池塘进排水独立;建立小区间的隔离带,可应用加宽道路、沟渠、隔离墙(参考河蟹防逃墙)、撒布隔离消毒药物等;确保小区内水电供应、道路通畅;每个小区设立0.667 hm2池塘作为水质处理池,对养殖用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循环使用和排放;每个小区配备水质化验设备一套,以对水质进行及时检测。
3.1.3统一管理每个小区在苗种、饵料、水质、购销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无公害养殖。规划配套措施任务重,难度大,可在先行试点的情况下逐步推进。
3.2强化苗种体质,推广SPF1苗种
3.2.1推广对虾苗种生产标准化杜绝高温苗,杜绝高浓度抗生素浸泡苗。
3.2.2提倡对虾苗进行免疫增强满足生物体的营养需求并使各类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得以消化吸收,是投喂技术的根本目的。免疫多糖、VC、VE、酵素、生物素、虾糠素、复合酶等,在南美白对虾育苗全过程有选择地添加使用。方法:①单胞藻培养中添加;②卤虫幼体营养强化后投喂;③添加代用饵料中。
3.2.3加强对虾苗种检疫杜绝带毒、带菌苗流入市场,提倡育苗生产厂家对虾苗进行淘汰培育,把弱苗、病苗主动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
3.2.4推广SPF1苗种通过近三年的试验证明:SPF1苗种还是有比较突出的优势。可以利用其生长快、饵料系数低、规格整齐等特性,进行“短、平、大”模式养殖。即通过晚投苗、早出塘,来缩短养殖周期及降低单产达到减少养殖风险,通过大规格养殖,达到提高养殖收益的目的。
3.3试验推广生物防病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是国家虾产业首席专家何建国教授针对当前病害严重而发明的病害控制方法。全国各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防病试验,表5为可参考的模式。表5几种对虾白斑病生物防控方法
虾苗密度/
万尾•hm-2鱼类品种放养时间规格密度/尾•hm-2盐度/‰75~150草鱼放虾苗20 d后>1 000 g450~900<7.575~150革胡子鲶放虾苗20 d后>400 g<750~900<1075~150斜带
石斑鱼20 d>80 g75060 d>160 g900>3150石斑鱼 20 d500 g450~600>10150罗非鱼10 d150 g4 500~750>10虾虎鱼 20 d5 cm450~750>10150美国红鱼 20 d100 g450~750>10150红鳍东方魨 10 d300 g300>10虾虎鱼 20 d5 cm450~70>10
3.4严格消毒、控制病原数量
前文所述,在对虾养殖的各个环节利用化学药物进行彻底消毒,也是控制病原数量的较好的方法。但近几年,随着生态制剂的应用,有些养殖户忽略了消毒措施,主要是害怕杀灭了刚刚繁殖起来的有益细菌,而许多时候是,不但因各种原因,有益细菌没有繁殖起来,有害细菌反而大量增长。
放苗前15 d,对池塘进行超大剂量消毒(有效氯20 mg/L以上),彻底杀灭池塘中留存的病原,3 d后,投放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
放苗后定期(一般每10 d~15 d)对池塘水质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对池底进行消毒,并于第二天及时补充有益活菌。防止有害细菌卷土重来。
水质倒藻或恶化后,及时进行消毒,并补充有益活菌。消毒时注重增氧。
3.5监测水质变化,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3.5.1养殖过程中,随时监测水质变化,时刻保持水质清爽弧菌是主要附着在有机质上生长繁殖的,水瘦、有机悬浮物含量低的虾塘,弧菌生长慢且量少,养成率较高。肥水时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定期应用的原则,万万不可大量使用发酵鸡粪等有机肥肥水。放苗前,使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养殖水体。选择二氧化氯、漂粉精、强氯精等强氧化性消毒剂效果最佳。消毒3 d后,投放芽孢杆菌(保水利生素、灵活100)、EM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3.5.2养殖过程中及时养底养虾在养水,养水在养底经检测表明:大部分弧菌都在池塘底部,附着在残饵、死藻上繁殖生长。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每5~7 d投放消毒分解型池底净化剂(如整底、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黑金神等)一次,特别是发生倒藻、塌藻时,更应该及时应用。适时全池泼洒对藻类影响不大的消毒剂(绿康露、聚维酮碘、戊二醛等)。目的是控制弧菌的数量在较低级别。副溶血性弧菌繁殖迅速(繁殖周期为8~9 min)且耐药性较高,故防治偷死病的暴发较难,需多方面严防。
3.5.3养殖过程中,随时解毒抗应激池塘中的重金属、藻类毒素、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以及工农业污水会造成对虾中毒,其症状多为全身肌肉发白、发红,游塘、跳塘等,故需及时解除中毒因子,方法是泼洒有机酸类(净水王、解毒应激精华素);池塘环境突变(温度突变、盐度突变、水质突变、倒藻)非常容易引起对虾产生应激,其免疫力大大降低,故需在及时消除应激因子的同时,应该泼洒抗应激药物,如应激宁、降解灵、葡萄糖Vc等;在对虾蜕壳时期,全池泼洒多维类和补钙类,如虾蟹活力素、离子对钙等。目的是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缩短对虾蜕壳后硬壳时间,增强对虾体质,有效预防疾病。
进一步监测北疆电厂、盐场溴厂对对虾养殖的影响。
3.6提高承包年限,鼓励池塘土地流转
目前,滨海新区池塘的承包年限多为1~3年,且人均2~3个池塘,计0.3~0.6 hm2左右。池塘承包年限短,不利于池塘改造及技术投入,极大影响水产技术推广和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延长承包年限问题。
实际上对虾养殖是高风险行业,需要养殖者具有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稳定的心理,需要养殖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就目前对虾养殖现状而言,一般的虾农,已不适应作为对虾老板进行对虾养殖,但可以作为打工者继续从事对虾养殖,这样既不用丢掉一般的养殖技能,也可以得到稳定的收入。现在,已有部分虾农选择退出了养虾老板行当,成为了养虾大户、养虾能手的打工者。
3.7成立对虾养殖协会,提高虾农技术水平
成立区对虾养殖协会,进行自我管理,普及推广对虾养殖先进技术,在产供销多方面服务虾农,为汉沽对虾养殖的再腾飞插上翅膀。(收稿日期:2013-10-22;修回日期:2013-11-02)
石斑鱼20 d>80 g75060 d>160 g900>3150石斑鱼 20 d500 g450~600>10150罗非鱼10 d150 g4 500~750>10虾虎鱼 20 d5 cm450~750>10150美国红鱼 20 d100 g450~750>10150红鳍东方魨 10 d300 g300>10虾虎鱼 20 d5 cm450~70>10
3.4严格消毒、控制病原数量
前文所述,在对虾养殖的各个环节利用化学药物进行彻底消毒,也是控制病原数量的较好的方法。但近几年,随着生态制剂的应用,有些养殖户忽略了消毒措施,主要是害怕杀灭了刚刚繁殖起来的有益细菌,而许多时候是,不但因各种原因,有益细菌没有繁殖起来,有害细菌反而大量增长。
放苗前15 d,对池塘进行超大剂量消毒(有效氯20 mg/L以上),彻底杀灭池塘中留存的病原,3 d后,投放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
放苗后定期(一般每10 d~15 d)对池塘水质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对池底进行消毒,并于第二天及时补充有益活菌。防止有害细菌卷土重来。
水质倒藻或恶化后,及时进行消毒,并补充有益活菌。消毒时注重增氧。
3.5监测水质变化,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3.5.1养殖过程中,随时监测水质变化,时刻保持水质清爽弧菌是主要附着在有机质上生长繁殖的,水瘦、有机悬浮物含量低的虾塘,弧菌生长慢且量少,养成率较高。肥水时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定期应用的原则,万万不可大量使用发酵鸡粪等有机肥肥水。放苗前,使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养殖水体。选择二氧化氯、漂粉精、强氯精等强氧化性消毒剂效果最佳。消毒3 d后,投放芽孢杆菌(保水利生素、灵活100)、EM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3.5.2养殖过程中及时养底养虾在养水,养水在养底经检测表明:大部分弧菌都在池塘底部,附着在残饵、死藻上繁殖生长。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每5~7 d投放消毒分解型池底净化剂(如整底、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黑金神等)一次,特别是发生倒藻、塌藻时,更应该及时应用。适时全池泼洒对藻类影响不大的消毒剂(绿康露、聚维酮碘、戊二醛等)。目的是控制弧菌的数量在较低级别。副溶血性弧菌繁殖迅速(繁殖周期为8~9 min)且耐药性较高,故防治偷死病的暴发较难,需多方面严防。
3.5.3养殖过程中,随时解毒抗应激池塘中的重金属、藻类毒素、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以及工农业污水会造成对虾中毒,其症状多为全身肌肉发白、发红,游塘、跳塘等,故需及时解除中毒因子,方法是泼洒有机酸类(净水王、解毒应激精华素);池塘环境突变(温度突变、盐度突变、水质突变、倒藻)非常容易引起对虾产生应激,其免疫力大大降低,故需在及时消除应激因子的同时,应该泼洒抗应激药物,如应激宁、降解灵、葡萄糖Vc等;在对虾蜕壳时期,全池泼洒多维类和补钙类,如虾蟹活力素、离子对钙等。目的是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缩短对虾蜕壳后硬壳时间,增强对虾体质,有效预防疾病。
进一步监测北疆电厂、盐场溴厂对对虾养殖的影响。
3.6提高承包年限,鼓励池塘土地流转
目前,滨海新区池塘的承包年限多为1~3年,且人均2~3个池塘,计0.3~0.6 hm2左右。池塘承包年限短,不利于池塘改造及技术投入,极大影响水产技术推广和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延长承包年限问题。
实际上对虾养殖是高风险行业,需要养殖者具有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稳定的心理,需要养殖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就目前对虾养殖现状而言,一般的虾农,已不适应作为对虾老板进行对虾养殖,但可以作为打工者继续从事对虾养殖,这样既不用丢掉一般的养殖技能,也可以得到稳定的收入。现在,已有部分虾农选择退出了养虾老板行当,成为了养虾大户、养虾能手的打工者。
3.7成立对虾养殖协会,提高虾农技术水平
成立区对虾养殖协会,进行自我管理,普及推广对虾养殖先进技术,在产供销多方面服务虾农,为汉沽对虾养殖的再腾飞插上翅膀。(收稿日期:2013-10-22;修回日期:2013-11-02)
石斑鱼20 d>80 g75060 d>160 g900>3150石斑鱼 20 d500 g450~600>10150罗非鱼10 d150 g4 500~750>10虾虎鱼 20 d5 cm450~750>10150美国红鱼 20 d100 g450~750>10150红鳍东方魨 10 d300 g300>10虾虎鱼 20 d5 cm450~70>10
3.4严格消毒、控制病原数量
前文所述,在对虾养殖的各个环节利用化学药物进行彻底消毒,也是控制病原数量的较好的方法。但近几年,随着生态制剂的应用,有些养殖户忽略了消毒措施,主要是害怕杀灭了刚刚繁殖起来的有益细菌,而许多时候是,不但因各种原因,有益细菌没有繁殖起来,有害细菌反而大量增长。
放苗前15 d,对池塘进行超大剂量消毒(有效氯20 mg/L以上),彻底杀灭池塘中留存的病原,3 d后,投放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
放苗后定期(一般每10 d~15 d)对池塘水质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消毒,对池底进行消毒,并于第二天及时补充有益活菌。防止有害细菌卷土重来。
水质倒藻或恶化后,及时进行消毒,并补充有益活菌。消毒时注重增氧。
3.5监测水质变化,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
3.5.1养殖过程中,随时监测水质变化,时刻保持水质清爽弧菌是主要附着在有机质上生长繁殖的,水瘦、有机悬浮物含量低的虾塘,弧菌生长慢且量少,养成率较高。肥水时建议采用少量多次定期应用的原则,万万不可大量使用发酵鸡粪等有机肥肥水。放苗前,使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养殖水体。选择二氧化氯、漂粉精、强氯精等强氧化性消毒剂效果最佳。消毒3 d后,投放芽孢杆菌(保水利生素、灵活100)、EM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3.5.2养殖过程中及时养底养虾在养水,养水在养底经检测表明:大部分弧菌都在池塘底部,附着在残饵、死藻上繁殖生长。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每5~7 d投放消毒分解型池底净化剂(如整底、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黑金神等)一次,特别是发生倒藻、塌藻时,更应该及时应用。适时全池泼洒对藻类影响不大的消毒剂(绿康露、聚维酮碘、戊二醛等)。目的是控制弧菌的数量在较低级别。副溶血性弧菌繁殖迅速(繁殖周期为8~9 min)且耐药性较高,故防治偷死病的暴发较难,需多方面严防。
3.5.3养殖过程中,随时解毒抗应激池塘中的重金属、藻类毒素、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以及工农业污水会造成对虾中毒,其症状多为全身肌肉发白、发红,游塘、跳塘等,故需及时解除中毒因子,方法是泼洒有机酸类(净水王、解毒应激精华素);池塘环境突变(温度突变、盐度突变、水质突变、倒藻)非常容易引起对虾产生应激,其免疫力大大降低,故需在及时消除应激因子的同时,应该泼洒抗应激药物,如应激宁、降解灵、葡萄糖Vc等;在对虾蜕壳时期,全池泼洒多维类和补钙类,如虾蟹活力素、离子对钙等。目的是及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缩短对虾蜕壳后硬壳时间,增强对虾体质,有效预防疾病。
进一步监测北疆电厂、盐场溴厂对对虾养殖的影响。
3.6提高承包年限,鼓励池塘土地流转
目前,滨海新区池塘的承包年限多为1~3年,且人均2~3个池塘,计0.3~0.6 hm2左右。池塘承包年限短,不利于池塘改造及技术投入,极大影响水产技术推广和对虾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延长承包年限问题。
实际上对虾养殖是高风险行业,需要养殖者具有灵活的思维、准确的判断、稳定的心理,需要养殖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就目前对虾养殖现状而言,一般的虾农,已不适应作为对虾老板进行对虾养殖,但可以作为打工者继续从事对虾养殖,这样既不用丢掉一般的养殖技能,也可以得到稳定的收入。现在,已有部分虾农选择退出了养虾老板行当,成为了养虾大户、养虾能手的打工者。
3.7成立对虾养殖协会,提高虾农技术水平
成立区对虾养殖协会,进行自我管理,普及推广对虾养殖先进技术,在产供销多方面服务虾农,为汉沽对虾养殖的再腾飞插上翅膀。(收稿日期:2013-10-22;修回日期:201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