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
2014-07-07曹清陈鲁民
曹清 陈鲁民
摘 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相关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建筑业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建筑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有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使我国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1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内容来看,技术管理内容与项目其他方面管理内容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而服务,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项目技术管理是从技术保证角度实现对工期、成本的有效控制:从前期施工准备阶段的原始资料调查分析、编制合理可行施工组织设计、全面的图纸会审等环节,到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编制及实施合理的施工方案、为减少返工和返修损失对施工过程及过程产品而进行动态控制、提出合理的工程变更、进行“四新”项目应用等环节,都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为中心来进行技术组织管理。没有技术依托的施工组织过程不可想象,特别在施工条件困难、环境差、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工期紧的工程施工中,所选择的施工技术方案是否经过经济技术分析、是否进行优化等对其施工进度、工程成本控制更是起关键作用。良好的技术管理能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低劣的技术管理将使整个项目管理混乱,严重时引起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失控,最后导致工期、经济方面的损失。因此必须将项目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才可能实现优化的项目管理过程。
2 技术管理是个宏观的要求,具体到项目各个阶段其实施方法亦有很大差异
2.1 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要点
传统的方法是在全部安装完梁板底、侧模板后,再进行梁板钢筋绑扎并整体沉梁。该方法容易引起箍筋间距及数量无法保证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可通过以下措施解决:(1)现场焊接柱节点区箍筋,使在梁柱节点处形成整体箍筋骨架,再将这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放在楼板模板面上穿梁钢筋且绑扎,同时,要注意附加纵向短筋应偏离箍筋角部约50mm,以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应用此法的优点:可有效保证柱节点箍筋的间距与数量。但要强调一点,如在结构较复杂的情况时,该方法的应用会较难,施工时根据具体情况选取;(2)下料时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短筋(可用直径较细钢筋代替),短筋长度可以按梁柱节点交插高度考虑。
2.2 框架柱纵筋的搭接技术要点
原则上,应严格根据有关规定允许进行合理的搭接,一般对于异形柱纵筋可优先应用机械连接或对接焊技术。但在实际工程中,为降低施工费用而采用搭接,此类做法会造成柱在纵筋搭接部位的截面过小,且由于此部位箍筋尺寸没有发生变化,导致形成柱纵筋难以紧靠箍筋的问题发生。这一现象在柱截面较大时,表现不明显,但若柱截面的较小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如柱纵筋按规范容许搭接时(三、四级框架d<22),可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影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延伸下部柱筋搭接部位,末端且向外弯折,这样,上部柱纵筋就可借助此弯折段与下部柱纵筋轴线对齐,使上下偏心偏差减少,还方便在弯折段增加构造焊。
2.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技术要点
砼保护层厚度的规定,主要是为了达到两方面的需求,即: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和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如果保护层厚度太小,则将达不到上述需求,使结构构件钢筋碳化锈蚀;但若保护层厚度太大时,构件砼表面又易开裂。所以,《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相关标准规定中都明确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拄允许偏差为±5mm。在框架结构施工中,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就导致引发一侧框架梁主筋保护层厚度偏大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井字架梁节点中,尽管这些问题不易消除,但也要引起重视、加强管理,方法可如下几点:(1)梁箍筋的下料问题,高度可减小20~30mm(一向框架梁端需要),这样可避免出现因一向框架梁主筋从另一向框架梁主筋底下穿过时,主筋将因该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而无法直接绑扎到位,同时,也能消除对粱骨架受力不良的现象;(2)在设计时就要明确保护层厚度以哪一向为主,同时,由于增大保护层厚度,会使截面有效高度变小,也减小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而构件表面也易开裂。所以,为了防止表面开裂,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2.4 混凝土柱接槎关键技术
现浇框架梁易出现根部混凝土漏浆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引发“露筋”、“孔洞”、“夹渣烂根”现象。通过以下措施可有效避免此类情况出现:(1)如在框架柱接头处即注意增加一层3~4cm厚1:0.4的水泥砂浆,并与楼面浇平,且上次浇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从板面开始继续上浇前支横模,并铺厚为25~30mm、1:2水泥,在其上浇混凝土,就可有效避免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且保证框架柱自然密实。(2)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支设底层柱模板时比标准高度多支高一段,下层柱模拆除时可留顶段一部分不拆除,上层柱施工时直接沿着向上继续支设柱模板即可,并且在模板接缝处加塞海绵条防止漏浆。其余工序可按常规施工。
无论哪种方法,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都要重视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运距长、摇晃离析等关,且要严格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漏浆等现象。同时,要及时养护,这是提高强度的关键环节。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标准,认真落实检验认证,按规范施工,就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结构的抗震能力。
总之,技术管理是项目日常管理工作之一,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技术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可以说,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关系到建筑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通过技术管理,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秩序,可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中国建筑业也正逐步与国际激烈的市场接轨,如何保障中国建筑业在世界高手之林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入手,打铁还需自身硬,方能使我国的建筑业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开.房屋施工质量管理探究[J].今日科苑,2010(12).
[2] 吴亚锋,康战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科技信息,2008(34).
[3] 尹浩.浅谈如何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