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被吴晗自己都忘记了的文章
2014-07-07习之
习之
1930年10月,上海创刊了一个名为《现代学生》的文学性期刊。这本由上海大东书局发行,编辑是刘大杰、周邦式、明耀五、范凤媛等,具体发行人是沈骏声。胡适、蔡元培、徐志摩、沈从文、郁达夫、刘半农、王造时、潘大逵学界名流等都多次为这本期刊投稿。胡适、蔡元培等还为其题写过刊名。
吴晗的处女作《西汉经济状况》卖给上海大东书局后不久,上海大东书局对当时还名为吴春晗的吴晗已经熟识。可能是吴晗主动投稿、又可能是大东书局主动出面约稿,吴晗写了一篇前苏联作家革拉特珂夫(当时译为:格来考夫)著的《士敏土》的读后感,文章题名为《黛莎与格利》,投送给了《现代学生》期刊的编辑部。
《士敏土》是前苏联作家革拉特珂夫1925年创作的一部反映前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长篇小说,上海启智书局出版,鲁迅先生将它推介给中国读者。士敏土,是英语“Cement”的音译,中文即“水泥”。黛莎和格利是这部小说中的男女二主人公。全书以阶级敌人的破坏,对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官僚主义的斗争,对新型两性关系的认识和对传统家庭观念的颠覆等内容为整体框架。该书的译者董绍明先生说“《士敏土》是伟大的真实的史诗”;高尔基则称赞它“第一次坚定地采取了和辉煌地照出了当代最有意义的主题——劳动”。这本书的推介者鲁迅先生则认为,小说《士敏土》不仅是革拉特珂夫的名篇,也是新俄文学永久的碑碣。
1930年8月,吴晗追随他心目中的偶像胡适辗转北京求学去了,而上海大东书局发行的《现代学生》直到半年后的1931年2月,才在《现代学生》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了这篇文章。此时的吴晗却早已来到在千里之外的北平,一边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室做临时工,一边温习功课,准备迎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转学考试。是否知道这篇文章得以发表,还不得而知!
吴晗生前在自己编辑出版的多本集子中都没有收入过这篇读后感。吴晗逝世后直至今日,也没有谁介绍过他的这篇遗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