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民族音乐 为“中国梦”增光添彩
2014-07-07王卓
王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而民族音乐历来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文化成果,是我们的祖先祖祖辈辈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艺术创造。我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同时,历史上中华民族与众多的少数民族长期共生,互相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这些浩繁如星空的音乐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大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
但是在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统治阶级对祖国的民间文化遗产一向不予重视和保护,甚至不断加以扭曲、丑化与摧残,因而民族音乐也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但在中国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根据地,曾经大力开展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收集和整理工作,并用新民歌作为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斗争需要的精神武器。尽管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但是我们党的文艺工作者长期以来坚持了这一优良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学习和推崇蔚然成风,各级文化部门为此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封建迷信、低级、黄色、下流、不健康的音乐,以及毒害青少年和人民心身健康的音乐这些坏东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整改。根据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工作者对这些不良音乐去其糟粕,吸取精华,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呈现出百花开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一百年前,外国音乐家用我国的民歌《茉莉花》小曲元素曾经创作了一部歌剧,这是他们懂得民族的优秀艺术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道理。现在的中国音乐人,大多不懂得这个道理。正如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强调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林海雪原汲养分
一九四六年春,我离开“延安鲁艺”,被派往东北战场,在东北民主联军(以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三年的战地生活中,在林海雪原的环境里,部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斗间隙,一有空闲,我就在当地采集东北民歌和地区戏曲音乐。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二年,我收集了“森林号子”民歌,民间吹打乐曲。特别是对东北大鼓艺人刘桐喜、郭文宝,唢呐大王王文洲,民间表演艺人侯相久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生动的演技、深厚的唱功使人如痴如醉,也使我进一步了解到东北民歌的历史背景、发展变化以及艺术的分类等知识。
每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变化都会反映在民间音乐中,这对我的音乐创作影响很大,我充分吸取丰富的民族音乐营养,也成功地以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我创作的四乐章大合唱《东北好地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那时,东北的文化管理部门给我的任务是:为出国演出的东北音乐舞蹈团(辽宁歌舞团前身)访问苏联东欧等国演出的女声表演唱进行乐曲创作,内容是歌颂和平,要求有东北浓郁的地方韵味和特色。于是我写下了《放风筝》,此曲荣获东北大区文代会一等奖,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康普同志还采访了我,并邀请我在中央电台介绍东北民歌,并介绍其它大区的民族民间音乐。
我跟康普同志说:我愿意向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同行们学习,采集民歌,我对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音乐有些粗浅的了解,但对长江以南的民族民间音乐掌握得太少,我当时只答应康普同志等我学习准备充分了再定。中央电台音乐部的领导向禹同志曾经是延安鲁艺的教员,他是个很有才华的老师,他也对我的创作很重视,这更引起了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
大江南北去采风
一九五三年,借中国音协让我去南京和费克同志共同完成一部清唱剧《英雄的高地》任务之机,我了解了江苏民间音乐;后来又去湖北武汉,又乘船到重庆,乘车到四川成都,坐飞机到江西南昌,我感谢这些地方的艺术馆和文艺院团,以及电台文艺部音乐工作者和艺人提供的十分有价值的资料。
那一次,一位老战友还陪我去长沙,在浏阳县湘潭地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浏阳县的地方小曲,那些歌颂浏阳河两岸人民生活劳动的小唱非常好,我记录了三位民间艺人的演唱,他们各有不同,无论唱腔,还是语言的吐字、节奏等各有特点,但是第一小节韵律五个音符一点不差,其他整个曲子不一样,处理方法各唱各的。当我问到为什么第一小节三人唱的一样时,三个人都说:好唱、好听、好记、上口,开头曲句美,心情好,亲切。我当时记谱时发现就是第一小节三人唱的一样,我也感到曲子动机好,让我进一步体会到一首曲子开头写的不好,旋律不好听,这个曲子一定流传不了。所以第一乐句十分重要,这也给了我在今后的创作中以很大的启示。
我在去苏联留学之前,在上海音乐学院跟毕家善老师补习钢琴时,学校民研室鞠秀芳的《五哥放羊》民歌唱得好听,也了解了黄梅戏苏州评弹。1961年,我给长影故事片《闪光的箭》作曲,在福建漳州龙岩地区拍外景时,我记录了一些民歌,一些地方戏曲等。我所听到的见到的民族民间音乐,给我留下了很多美的旋律,这些旋律总是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敬佩我们的祖先,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那么多民族音乐文化瑰宝,我感谢我们的先辈一代传一代,人民把每一首民歌和乐曲改得更完美。
民族音乐中找灵感
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民族音乐是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粮。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国音乐人的根。我的童年时代,家乡的山歌、戏曲梆子很迷人。抗日年代,在晋察冀边区,华北的民歌、河北的梆子、民间小调等成为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从前方回到延安“鲁艺”时,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们用民族音乐和民歌来歌颂党和人民,大生产、丰衣足食,生产劳动,以革命为内容的歌曲成为动员人民、团结人民和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我在主持辽宁歌舞团和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及省民族音乐协会、民族管弦学会等单位的工作时常讲:爱我中华,爱我民乐。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涉及的内容涵括各个方面。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的爱国同胞,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关键字上,大家一起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有鉴于此,我决定以中国民族民间小唱的形式编一首亲切、上口、易学、易记、中国大多数人都熟悉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把每个音符旋律、动机节奏语言、韵味,以中国口味和广大人民习惯的小唱形式,让我们每一个共和国公民,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入心入脑,并贯彻在工作和生活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人的灵魂中落户,通过音乐的形式让人人有信仰,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我希望这首歌能唱遍中国,并传播到全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