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2014-07-07韩丽娜
韩丽娜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现其全面发展。文章分析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实现过程还需长期努力,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 人性
以人为本指在社会实践中尊重人性。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其创造能力的挖掘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自我提高。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技能是高校的主要任务,是高校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形势来看,高校教育管理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
在多数高校教育管理中,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少体现,影响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几乎为零,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差别较大,教师只按照一种模式进行讲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大学生经历长期的应试教育,其心理和学习模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学习时间充足,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而现代高校依然坚持以教师和期末考核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这一现状是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效率的关键。
(二)教学模式单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这样,学生的思考时间大大缩短,被动接受知识,导致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综合素质降低,违背以人为本的原则。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因此高校急需通过教育改革改变这一现状。
(三)第二课堂的作用被忽略。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树立学生终生学习观。在现代教学中,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常被忽略,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往往将育人等同于教书,忽视对学生的课后教育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学管理、教学效率及就业压力随之而来,高校师资力量不足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加之高科技教学手段无法全面普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学生的课后培养被忽略。
二、基于以人为本原则的高校教育改革
以人为本原则要求高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其全面发展。高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发掘人本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发掘人本意识要求高校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训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避免强制性灌输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其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其人本意识,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力求创新,避免死板。
(二)激发主体意识,将管理视为人的管理。
人是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高校大学生在个性、能力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应区别对待,做到关注人性,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多种不同方案解决问题。教师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水平,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
(三)激发人文意识,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担。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学校的文化氛围逐渐增强,高校教育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统一思想,注重教育本质,尽量为学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服务”的原则。实践证明,以人为本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校园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其环境氛围和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应以激发人文意识为主,实现学生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高校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满足了社会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全面发展。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很多高校依然重视教学考核,教师依然在教学和管理中占据主要地位,压制学生个性的发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才培养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高校教育来说,应逐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卫华,魏晓巍.试论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价值取向——以人“四大特性”的内在需求为视阈[J].科教导刊,2010(4).
[2]时倩,徐小柏.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