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属矿山作业场所手传振动的危害及对策措施
2014-07-07周广鹏邢烨
周广鹏 邢烨
摘要:矿山作业场所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危害着职工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职业病。本文结合新疆地区三座金属矿山手传振动的检测数据及有关文献报道说明手传振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产生手臂振动病的后果,以引起人们对振动危害的认识和重视,最后提出预防和减少手传振动对人体危害的措施。
关键词:金属矿山 手传振动 手臂振动病
1 概述
长期以来,矿山作业现场存在着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比如有粉尘、噪声、手传振动、放射元素等,恶劣的劳动生产条件,严重危害着广大职工的身心健康。职业性手传振动是目前危害矿山作业工人健康的重要物理因素之一[1],特别是凿岩作业、铲运作业等可接触的振动强度大,由于金属矿矿体硬度较大,开采时产生的振动强度尤为突出。目前,人们对噪声的产生、影响和危害比较熟悉,而对振动的影响和危害以及振动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了解甚少,所以研究矿山手传振动的危害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影响振动危害程度的因素
研究表明振动是导致振动病发生的最基本的因素,此外寒冷的作业环境也是振动病的重要致病条件。影响手传振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振动的频率、强度和接振时间等。通常情况下,振动加速度是决定振动对人体危害作用的直接因素。另外,影响振动对人体危害大小的重要因素还包括: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气温、噪声、个体差异、个体紧张、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等。通常振动过程中会伴有高强度的噪声,二者产生的危害具有协同作用,振动可加重噪声对听力的损伤,同时噪声可加重振动对循环功能、神经功能的危害程度。
3 振动的危害
在人体组织内部,振动往往是通过振动波的形式进行传播,传导程度因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脑组织、腺组织、肌肉、软骨、结缔组织和骨,对于40Hz以上的振动波来说,由于基本被组织吸收,所以不能向远处传播;在人体内低频的振动波可以传播很远。
据研究表明,工作时机器的振动频率和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相同/接近,就会产生共振现象,这将会对人体产生重大影响和危害。人在站姿下身体各部分的固有频率如表1所示[2]。
表1 人体主要部位固有频率表
■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不同的部位,可以将振动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并且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临床表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此,本文重点阐述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局部振动是生产中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者传递到人体某个部位的振动或冲击。对于肌体关节腔来说,由于不能进行自然防振,进一步增强了振动,严重损伤骨骼系统、肌肉、关节及韧带,并且通过肌体组织特别是骨骼系统传到全身。最常见的是使用风镐、凿岩机等手持风动工具的工人,在手和手臂上直接加载振动。
振动病是由于长期接触强烈的局部振动引起的,典型表现是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手指发麻、手心多汗、疼痛、发凉、发胀,以及遇冷手指发白等,其次是手僵、手无力、手颤和关节肌肉等出现疼痛。另外,局部振动还会造成头晕、头痛、易于疲劳、记忆力减退、耳鸣、入睡困难等神经衰弱综合症。
4 标准及法规[3]
1957年2月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列出14种职业病名单,其中包含了“振动性疾病”。1987年颁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局部振动病”被定为了职业病。2002年4月18日原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公布了“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中,“手臂振动病”被定为职业病。2013年12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4部门联合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将“手臂振动病”列为职业病。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局部振动的标准。其中“职业性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4896-1985)中规定局部振动病的诊断原则、分级办法及治疗原则,并将振动病分为了观察对象、轻度局部振动病、重度局部振动病3级。2002年将“职业性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4896-1985)修订为“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GBZ7-2002),规定了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并把分级标准改为轻度手臂振动病、中度手臂振动病和重度手臂振动病三级。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 189.9-2007)中规定了生产中手持振动工具和接触受振工件时手传振动测量仪器的要求,测量方法以及取值方法等。“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中规定了:接触手传振动作业时,工具手柄或工件的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能超过5m/s2。
5 三座金属矿各岗位接触手传振动分析
表2 三座金属矿各岗位接触手传振动分析
■
注:矿A、B为金矿,矿C为铁矿;接振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不得超过5m/s2。
在对三家金属矿手传振动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只要岗位存在手传振动职业病危害因素,其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均严重超过接触限值,这与文献资料报道相一致[4]。
6 预防措施
6.1 工艺方面
开发低振动工具及对原有工具進行减振改进是减轻振动危害的基本途径。
①采用无振动危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代替手持工具作业;
②采取减振措施,在振动工具与手臂接触部位中间使用有效的减振器、把手等;
③研发、制造、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减轻工具重量,降低振动频率,减小振幅;
④定期对振动工具进行维护保养。
6.2 管理方面
①加强对企业安全、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以及手持工具操作者的教育和技术培训;
②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员工接触振动的时间;
③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
④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
6.3 个体防护方面
①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正确的作业操作方法;
②操作时必须佩戴防振保护用品;
③上下班前后应进行肢体温水浴,保持体温。
在个体防护用品方面,国内已有一些单位开展了研制工作,但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如目前没有防振用品的检测标准等,采用个人防振护具减少振动危害,至今仍未得到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最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使操作者完全离开振动环境。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遥控机器人等。
7 问题与展望
目前,在手传振动危害的研究以及防振措施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标准不全、已有的标准没有完全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总之,手传振动自身的特点及技术水平限制等方面的原因,采取包括:改进工艺、工具减振、企业管理、教育培训、个体防护等在内的综合防振措施是防止振动危害、改善作业环境、减少职业振动病发生切实可行的最佳对策。在这些方面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组织科研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磊,林立.职业性手传振动危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12):760-762.
[2]袁辉.职业性手臂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11(6):218-222.
[3]肖建民,郑凡颖.手传振动的危害及防护[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8,8(1):47-50.
[4]陈佰锋.铁矿作业工人手臂振动危害调查及微血管损伤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