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徒然草》窥探兼好“无常观”的积极性

2014-07-07李凤华

李凤华

摘要:随笔文学《徒然草》是日本中世文学的名著,以243段(还有一篇序段)不连贯、长短不一的片段,分别环绕无常、死亡、自然美等主题展开,叙述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2)对生活的思考和积极态度,由于作者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整个作品都是以“无常观”为基调。

关键词:徒然草 无常观 吉田兼好

镰仓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战乱时期,贵族政权向武士政权转化,一些衰落的贵族阶级,认识到命运的转变不是积极地改造世界而是站在消极避世的角度批判现实,反映中世战乱带给他们的不安。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充满“世事无常”和隐逸色彩的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典型代表是以“盛者必衰,诸行无常”为主题的军记物语—《平家物语》,和以《方丈记》和《徒然草》为代表的随笔文学,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徒然草》可以说达到了“无常观”的美的极致。在日本长期作为古典文学的入门读本,是读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徒然草》这部文学作品中窥探一下作者的无常观。

1 吉田兼好的生涯和《徒然草》的成立

1.1 吉田兼好的生涯

吉田兼好的生平不详,其先人,曾世代为“神祗官”,掌管宫中“卜筮”。兼好的祖父兼名、父亲兼显、兄兼雄皆身为官吏服务于朝廷。兼好本人出家之前也是在朝为官,官至左兵卫佐。他深谙朝廷、武家“有职故实”(礼仪、典章、制度),颇为时人所重。二条天皇去世后,不久便辞官出家,成为自由的隐逸者。

兼好曾师从当时著名歌人二条为世学和歌,从《徒然草》中可以看出他丰富的文学素养和汉学功底。如果把兼好仕途为官的时期看作是其人生的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他出家遁世之后至南北朝对立抗争局面出现的元弘元年(1331)可以作为他人生的第二阶段。根据《大德寺文书》的记载,正和二年(1313),约三十岁时,吉田兼好退出宫廷,徒居京都东郊山科的小野庄,开始过上了出家遁世的生活。此后随即将其名字兼好原来的读音(かねよし)改作(けんこう),作为他出家后的法名。出家的兼好,属于“在家的沙弥”,即:只是放弃官职,终止仕途,不再存“立身出世”的愿望,并允许有妻子童仆奴婢相伴随,在生活上与“俗人”无异,是介于僧侣和俗人之间的存在。隐遁后的兼好,仍然热衷于吟咏作歌,《徒然草》便是在这个阶段的最后一段时间完成的。

元弘元年(1331),南北朝严重对立,社会动荡,全国陷入了内乱纷争。处于动乱漩涡中的兼好,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兼好虽属于北朝一侧,但是政治上去采取了旁观的态度和明哲保身的立场。他醉心于和歌创作,这段时间书写的《兼好法师集》的稿本,也流传至今。以诗人、书法家及古典文学家的身份,为世人所公认。

吉田兼好的一生,始终游离于政治漩涡之外,仕途上不抱任何野心和幻想,主观上也不打算建功立业,他顺应时势,明哲保身,总是以旁观者的冷静和超然的指挥静观社会变化和人生百态。他的随笔也并非为了传世,只是“想说的事情不说,就会感到气闷不快。因此信笔写下,以遣无聊。这种应该随写随撕随丢的东西,原非用以示人。——《徒然草》第十九段”。

1.2 《徒然草》的成立

关于《徒然草》的成书时间,据已故学者橘纯一考证,是吉田兼好自元德二年(1330)至元德三年(同年八月改元为弘元元年)期间完成的,全书共243段(还有一篇序段),和汉混体,文笔生动,主题环绕无常、死亡、自然美等展开。由互不连贯、长短不一的片段组成,有杂感、评论、带有寓意的小故事,也有社會各阶层人物的记录。作者写时是兴之所至、漫然书之,这些文字有的贴在墙上,有的写在经卷背面,死后由他人整理结集。

通读《徒然草》,会发现作品的序至第三十二段与后面的部分存在明显的不同特色。兼好在第三十二段以前体现出来的世界观,是对人世间的流转变迁、变化无常的显示,深感无力与无奈,从而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感慨和忧伤;而后面的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已经从忧伤中解脱出来,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由此可以推断出作者兼好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隐遁生活之后,受居住地环境气氛的熏陶,以及出家后淡泊的生活的所感,其个人心境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从而在随笔作品中,随心记录了下来。

接下来,笔者通过一些段落分析,来窥探一下兼好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无常观”。

2 兼好的无常观

在武士夺权、王朝衰落的中世战乱时期,可以说“无常观”是整个中世文学的创作基调。描写源平之战的著名的战记物语《平家物语》的卷首便是:“盛极必衰,诸事无常”,与《徒然草》并成为中世“随笔双壁”的《方丈记》的开头这样写道:

“ゆく河の流れは絶えずして、しかももとの水にあらず。よどみに浮かぶうたかたは、かつ消えかつ結びて、久しくとどまりたるためしなし。世の中にある人とすみかと、またかくのごとし。”

译:涓涓河水细流不断,源水亦不绝。淤尘秽沫时有浮,经久却未见之。世上的人与事也多是如此……”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

与从感慨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以及作者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的《方丈记》不同的是,兼好在《徒然草》对“无常观”表现出的“物の哀れ”的思想。所谓“物の哀れ”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①提出的文学理念,本居宣长是这样解释此文学理念的:“对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②换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西尾实在《日本文学史》中说到:“徒然草成立的焦点是作者的无常观”。③《徒然草》虽然是以无常观为基调,但是,兼好的《徒然草》中很少能看到悲壮感,相反,作品中有许多是描写他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段落,例如:《徒然草》第七段中是这样描述的:

あだし野の露消ゆる時なく、鳥部(トリベ)山の煙(ケブリ)立ち去らでのみ住み果つる習ひならば、いかにもののあはれもなからん。世は定めなきこそいみじけれ。

命あるものを見るに、人ばかり久しきはなし。かげろふの夕べを待ち、夏の蝉の春秋(ハルアキ)を知らぬもあるぞかし。つくづくと一年(ヒトトセ)を暮すほどだにも、こよなうのどけしや。飽かず、惜しと思はば、千年(チトセ)を過(スグ)すとも、一夜(ヒトヨ)の夢の心地こそせめ。住み果てぬ世にみにくき姿を待ち得て、何かはせん。命長ければ辱(ハヂ)多し。長くとも、四十(ヨソヂ) に足らぬほどにて死なんこそ、めやすかるべけれ。

そのほど過ぎぬれば、かたちを恥づる心もなく、人に出ヰで交らはん事を思ひ、夕べの陽に子孫を愛して、さかゆく末(スヱ)を見んまでの命をあらまし、ひたすら世を貪る心のみ深く、もののあはれも知らずなりゆくなん、あさましき。

译:倘仇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世无常,倒正是很妙的事罢。

遍观有生,唯人最长生。蜉蝣及夕而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过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语云,“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

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溺爱子孙,希冀长寿得见他们的繁荣,执着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其中,第一段便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乐观态度,兼好认为“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人生无常,倒是感觉很美妙的事情。这里可以看出兼好“物の哀れ”的理念。颠覆了平安时代以来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悲观基调。特意用歌枕“あだ氏野の露”与“鳥辺山の煙”④来形容永远不变的存在便失去了乐趣。二三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一些想要长寿,执着人生的人的讽刺意味,他认为“寿则多辱”,人老之后,忘记“物の哀れ”,只剩吃喝,勉强地活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上只能带来老丑的耻辱。可以看出,作者不是厌恶长生,而是惋惜老年后失去的“物の哀れ”美感。

并且这一部分还有一个特色,三种文字中均没有出现過“无常”字眼,但是却用「あだし野の露消ゆる」「鳥部山の煙立ち去らで」「命あるものを見るに」「命長ければ」这种易变的词汇来描写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和人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间百态细腻的观察力和对世事无常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像这样反映作者享受人生无常的段落还有很多。

第十九段中这样写道:“折節の移り変わるこそ、ものごとにあわれなり”(每当季节变更至极,尤能显出世相景物的无限情趣。)赞美了四季变化的无常,本段中也用大量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季节时序、自然景物、人文习俗的变化。

可以看出兼好对“人生无常”的认识和理解,不是单纯的感慨,而是超出爱上和悲叹,达到了欣赏无常,积极生活的理性的境界。他把无常的现实视为客观的必然,认为只有顺应这种现实才是明智之举。万事万物有生必有灭,难得的是兼好在看到事物的衰亡的同时,也对重新满怀着希望,万物都有得失两面性,任何事物都是有得必有失,世界上没有绝对存在事物,这才是“变化之理”(《徒然草》74段)。远在六百多年前的兼好法师便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两面性来看待世事无常,实属难能可贵。

3 小结

本文主要通过吉田兼好的生涯和随笔名著《徒然草》的成立,以及《徒然草》的典型段落分析了作者的无常观思想。在日本中世满是天灾人祸战乱的年代中,作者把世事变化无常看作是“物の哀れ”,看成是一种情趣,并且用心去接受,去欣赏的积极态度实属难能可贵。虽然兼好在《徒然草》中反复提到生死的无常,但在谈论死亡时,作者不忘强调死亡恰好是对生的意义的最好佐证。不是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去考虑活着的意义,而总是为了更好地“生”才去思考“死”。例如第九十三段写到“人、死を憎まば、生を愛すべし。存命の喜び日々に楽しまざらんや”,为了证明生命的喜悦去思考死亡,因为对生命的热爱而发现人生的无常,因此,兼好的无常观是与悲哀和绝望的心境完全绝缘的,并且在他眼里,”无常”甚至成为了人生的支柱,是赋予人前进的勇气。可以说,《徒然草》是一本以对现世持乐观肯定态度的思想为前提,传达兼好独特无常观的一本文学作品,这应该也是其广泛被世人喜爱的原因吧。

注释:

①日本江户中期学者。是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提倡日本民族固有的情感“物哀”为日本国学的发展和神道的复兴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紫文要領》p135-p136。

③《日本文学史》p44页。

④《徒然草の鑑賞と批評》p81,“あだし野”是京都市西郊和爱宕山脚处的公共墓地,“鳥辺山”是京都市东郊的东山四条山中的火葬场。再配合和死有关系的景物“露”、“烟”吟唱在和歌中,是日本古代和歌的一种修辞“歌枕”(うたまくら)。歌枕最早出现在《万叶集》中,一些地名被和歌注入了一定的情感背景,后人再用这些地名时,就会有一种约定俗成、不言而喻的形式所表现,以后这种地名便是“歌枕”。

参考文献:

[1]《徒然草の鑑賞と批評》.桑原博史.明治書院.昭和52年.

[2]《日本文学全史3 中世》市井贞次.学燈社.昭和54年.

[3陈东生.吉田兼好与<徒然草>[D].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