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和技术应用探讨
2014-07-07史鹏程
史鹏程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制作部,北京 100193)
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和技术应用探讨
史鹏程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制作部,北京 100193)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制播业务对节目数量、质量、内容及效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媒体制播业务实践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普遍采用的台网联动模式节目形式单一,如何有效地形成合力;各种形式的新闻、突发事件信息如何统一采集;如何快速、低成本地进行传输,大数据文件交换时如何保障系统的安全性。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全媒体融合生产的概念,并对未来全媒体融合生产中的相关技术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全媒体融合生产;3G/4G新闻直播;全媒体信息采集;大数据安全传输;云编辑;二维码
众所周知,全媒体具有“5多”的特点,即媒体对象、获取途径、加工方式、发布渠道、展现方式的多样性。在目前的全媒体环境下,“台网联动”模式是大家普遍采用的做法,电视媒体依托自有资源开办网络电视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力图开创图文并茂、音视频同步、多点互动的报道新模式,开拓受众渠道的同时增加广告收入,但在实际的运营实践中,台、网的节目内容和形式趋同,网络电视台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但是,如果采取“台网分离”模式,势必造成资源投入过大,资源采集、节目生产完全独立的局面,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大型综艺制作业务时难以统一协调。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全媒体融合生产的理念[1-3],希望能在突出“节目采集平台”,如在全媒体信息汇聚、统一收录、统一新闻外场制作的前提下,将内容由全媒体融合资源库统一进行管理和发布,并通过全媒体节目运营管理平台协调节目生产平台的新闻生产线、综艺节目生产线、专题节目生产线、新媒体生产线等不同生产子系统,同时由节目运营管理平台配合进行线索发起、话题发酵、焦点调整、进度跟踪等新媒体营销活动。
1 全媒体融合生产概述
全媒体融合生产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全媒体融合生产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统一的全媒体采集平台,包含全媒体信息采集/收录系统、外场制作系统,其中全媒体信息采集可包含远程视频实时回传、RSS信息订阅、微博、微信、网络自动抓取等功能,收录系统既包含传统的信号收录功能,同时又具有互联网IP流收录功能,这些系统构成全媒体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同时也具备通过互联交换、导入等方式获取外系统节目数据的能力。
图1 全媒体融合生产系统架构
2)面向全媒体融合生产,关系到两个平台的建设,即节目生产平台和节目运营管理平台,节目生产平台的建设增加了节目生产的数量,满足了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差异化播出需求,同时也使节目内容更加多样,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节目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首先可以管理多种媒介团队、协调项目进度、开展营销管理,同时能够使观众和主持人(媒体)及时进行交流,使媒体快速了解观众的想法,改进现有节目,解决以往电视媒体互动性不足的问题。
节目运营管理平台、节目生产平台之间数据交换如图2所示。
节目生产平台拥有丰富的新媒体接口,可通过多种媒体渠道进行节目推介、交互和发布,包括搜索引擎、电视、电台、官网、微博(社交网络)、微信、博客、论坛、贴吧、手机报、图片、视频网站、邮件等。
节目运营管理平台主要进行热点(线索)发现、发起、发酵,详细策划、任务拆分,资源分配、任务分工执行,广告投放、销售,实时动态热度分析、角度调整、项目甘特进度控制,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销工具,进行过程宣传、用户数据收集、广告投放、成品发布销售。
图2 节目运营管理平台、节目生产平台之间数据交换
3)节目内容的差异化、定制化,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节目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节目内容、形式定制化,同时可以点播和回看。在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中,用户可利用新媒体快编系统、新闻制作系统,根据不同的发布平台以及用户的观看习惯,制作侧重点、片长、内容各异的节目,如今由于媒体的竞争加剧,了解新闻和收看电视节目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机,受众通过网络、手机同样可以观看视频节目,大家对电视节目的依赖度明显减弱,全媒体融合制作应主动做出改变,在网络内容发布渠道上尽可能地贴近受众。
2 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的互动
不同于传统新闻制播瀑布式、单一管道、生产效率低的模式,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具有报道方式的社会参与、节目内容的丰富多元、传播方式的双向互动等特点。随着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新媒体工具的发展,个人在新闻报道中将有更大的话语权。以微博和微信为例,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很多知名网友活跃在微博、微信等网络阵地,成为媒体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通常的模式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率先披露社会事件,引发各界关注,各种媒体随后介入进行采访、核实、发布,再由微博、微信进行关注和转发,使整个事件的关注度又上升一个台阶。在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中,节目的生产侧重点和生产过程将全程受到来自论坛、外电、微博及多方社交媒体的影响,形成网络信息汇集、线索聚焦、观点交互、制作过程调焦、多屏内容发布等一系列良性交互过程。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的交互如图3所示。
在节目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成品节目发布外,全媒体新闻制播可在不同阶段同时有花絮、定向广告、重点纪实、专题报道、人物专访、多方焦点评论等节目形态,在不同的网络空间进行链接、推介,对栏目宣传、推广、热点发酵、节目多角度发布、市场营销起到重要作用,可借助统一定制化软件进行:
图3 全媒体融合生产过程的交互
1)搜索引擎推介。让栏目、节目在搜索引擎上获得更靠前的排序,赢得更多网民的关注。
2)博客、微博、微信营销。为频道、栏目建立官方博客、微博,并发起创造性话题,披露节目花絮,形成网民之间的话题互动,扩大栏目、节目的影响力。
3)贴吧。发掘节目亮点,在贴吧上进行舆论造势,通过事件话题,吸引网民参与讨论。
4)手机报推介。在手机报上发布栏目、节目导视,开展个性化内容推送。
5)邮件营销。通过邮件精准推送、推荐、预告节目,发送视频链接,最大化拉动和吸引受众的关注,提高收视率。
3 全媒体融合生产应对“突发事件”场景
突发事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除了采用卫星直播方式外,目前常用的是全媒体3G/4G直播技术,其特点是采集端使用3G/4G手机、智能终端、移动编码器,传输上采用3G/4G(LTE)高速网络、WiFi无线宽带,编码上采用H.264HighProfle高质量编码。
“突发事件”场景模拟如图4所示。在突发事件现场,3G/4G新闻直播系统前端通过移动编码终端连接摄像机、智能穿戴式终端、3G手机或安防终端,对现场拍摄的视音频画面进行编码,然后通过3G/4G等网络把编码后的数据流上传到3G/4G基站,由运营商完成从无线网络到有线网络的转发;继而传输到位于安全区的媒体服务器,媒体服务器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给核心网络的录播服务器;录播服务器既可以把接收到的数据流还原成基带信号(SDI、HD-SDI)进行实时直播,送入全媒体演播室系统,也可以把数据流录制成数据文件,归档到全媒体融合资源库,用于今后的检索再利用。
图4 “突发事件”场景模拟
目前3G/4G直播技术和卫星直播形成了优势互补。3G直播经济性、便携性较好,而卫星直播在图像质量、带宽及稳定性上具有优势,随着4G网络的日益普及、移动编码设备运算能力的提升,3G/4G直播将在更多场合配合和替代卫星直播。
新的移动互联技术如LBS(位置定位服务)、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都给3G/4G直播技术带来了非凡的助力。由于目前手机随时都可消费、硬件编码能力卓越、3G网络服务触手可及,同时具有将天然的LBS服务数据带入的优越性,可发挥例如位置定位、人员调度、痕迹跟踪等作用,进一步丰富节目制作方式。地图定位LBSAPI应用实例如图5所示。
图5 地图定位LBSAPI应用实例
未来智能穿戴式设备介入将是亮点,如Google Glass的出现,由于释放了拍摄者的双手,并带来了第一拍摄视角等非凡的拍摄体验,在以后的3G/4G新闻直播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4 全媒体融合生产关键技术和应用
4.1 全媒体编辑技术
在全媒体环境下,不仅存在传统视音频编辑业务,文字、图片及来自网络的视音频流也将成为编辑对象,同时由于时效性和应用场景的需求,全媒体编辑的环境也不再局限于机房生产区,在办公网、外网都有可能进行编辑,另外不同的使用人员对编辑工具、编辑对象类型等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对软件的易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在自媒体、视频共享网站、新闻线索远程回传等应用领域,B/S流编辑类软件在实际应用中逐步突显出来,作为素材挑选、下载前或发布前的简单编辑工具,其作用还是较为突出的。常见全媒体编辑技术见表1。
表1 常见全媒体编辑技术
在新媒体融合生产领域,无论新媒体快编、新闻专题,均对后期包装有较高要求,以往建设系统时,需要专门考虑用于简单编辑和复杂包装、新媒体编辑和新闻制作的设备配置、数量,而且资源的配比模式在系统设计完成后就相对已经固定,当节目生产模式和栏目类型比例改变时,设备资源难以调配。
而如果利用后台的云渲染系统,用户可根据前台业务需求动态分配相关的渲染资源,显著减少客户端的投入,真正使前台瘦客户端化。云渲染系统具备流媒体服务接口,使用帧渲染技术,除了支持各种格式的视音频文件外,还可对故事板数据实时进行多层视音频编解码、特技渲染、字幕合成、压缩等运算,进而进行帧传输,发布到客户端,实现面向编辑类的流服务发布,这些运算都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得益于云渲染技术,用户即使利用笔记本式计算机、iPad等小型瘦客户端,也可进行快速帧精度的Seek操作响应、多层特技渲染回放等编辑、预览操作,实现主流非编工作站的编辑包装效果,同时大幅降低客户端的投资,必要时共享的打包渲染中心还可以动态扩展,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保护了投资。iPad上的编辑操作如图6所示。
iPad上的EditTouch触屏编辑技术具有先天优势,能够实现素材的滚动翻页挑选、拖拽上轨、剪切及时间线上水平垂直两维度自由缩放等操作,这些都可以通过手指简单触屏完成;配合后台的云渲染技术,通过浮动的虚拟JOG轮技术实现故事板、素材的播放、暂停、快进快退、逐帧画面搜索等编辑操作,用户使用体验更为简捷高效。
图6 iPad上的编辑操作
4.2 分布式转码、合成技术
在全媒体融合生产中,节目生产平台将产生数量更多、格式更丰富的媒体文件,对生产平台的转码、合成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在单节点服务器中,转码、合成软件多借助CPU和GPU的多核并行运算机制,使用最新架构及指令集如ATIStreamSDK编程、NvidiaCUDASHADER语言编程提升编解码效率,受限于制造工艺提升的摩尔定律正在走向终结,在现有常规工艺的支撑下,CPU/GPU很难再向前高速发展,CPU主频已达3GHz,当制造工艺精密到18nm后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障碍,比如出现电子流泄漏等问题。
在单节点运算性能遇到瓶颈时,网格并行运算是未来高密度运算的趋势,结合并行运算理念,分布式转码、合成技术应运而生。分布式转码、合成技术基于MapReduce并行运算模型的开发实践,对文件、故事板进行智能分段,同时自动调度多运算节点,进行分片段并行计算,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获得更大的计算能力。
在分布式转码、合成系统的开发和项目实践中,系统建设也遇到木桶问题:中间碎片文件的合并成为系统效率的主要障碍,表现在碎片文件拼接需要耗时、占用拼接服务器资源、占用网络带宽、占用存储读写带宽。在云计算中,碎片文件使用GFS(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分片段、分布式、冗余存储,问题并不突出;但在全媒体融合生产中,需要将中间过程的碎片文件拼接成统一完整的文件方可输出。
目前文件拼接主要采用3种方式,传统的文件编解码拼接合并技术、大洋LeadFS文件快速合并技术、分布式集群渲染技术。其中使用基于LeadFS的文件快速合并技术,由文件系统完成转码/打包后的片段文件合并,瞬间完成“秒杀”,合并耗时最少,使得分布式转码、合成的整体效率大幅提高,分布式的速度优势得以体现。
4.3 全媒体大数据安全传输技术
全媒体融合生产环境下,节目素材来源渠道越来越广泛,尤其针对新闻外场素材回传到电视台、网络公司的场景愈加频繁,海量的文件和大数据交换不可避免,文件的自身容量也愈发庞大,其中不乏有病毒、非法文件趁机而入,对节目制作安全、数据安全带来隐患,而现有的杀毒手段大多还是通过人工插拔移动设备的方式进行杀毒,如果要进一步保障安全,还需经过多种杀毒软件人工查杀,效率之慢可想而知。
全媒体大数据安全传输技术颠覆了传统手动方式:首先,其采用智能可异构多级杀毒引擎(逐级支持诺顿、卡巴、NOD32等,可采用Windows、Linux操作系统)模拟多级手动杀毒模式,将风险降到最低;其次,采用USB3.0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实际速度可达960Mbit/s(USB3.0理论速率5Gbit/s,USB2.0理论速率480Mbit/s),在满足大数据高速传输的同时,利用USB链路替代传统以太链路,从物理链路上进行IP网络屏蔽隔绝,避免病毒的主动攻击和蔓延;第三,采用文件特征分析,对传输的文件进行深度解析,尤其对全媒体常用的视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文件进行合法性分析、校验,最大限度避免病毒的嵌入式攻击;第四,采用黑白名单机制,对可能嵌入病毒的文件,如RAR压缩文件从源头上予以排除隔绝,有效防止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在实际使用中,根据使用场景分为通用文件传输、媒体采集前移。通用文件传输场景如图7所示。
图7 通用文件传输场景
在办公网或者外场回传的素材经过B/S文件上传平台传输到FTP上传服务器上,然后经过安全传输网关系统自动杀毒、传输后,可直接进入新闻制作网在线系统,编辑可以在非编中直接使用素材进行节目制作,提高了节目制作效率,保障了资源入网安全,节省了人工杀毒和素材拷贝时间,打通了节目制作流程化之路。
媒体采集前移是大洋率先提出并用于非线性介质素材安全高效采集的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将素材采集工作从原有的非编工作站前移到办公区的采集客户端,P2、蓝光等非线性介质文件经过前端挑选、采集后,通过安全传输网关系统自动杀毒并高效传输到后方生产系统,实现素材的自动入库。媒体采集前移方案优势在于,一方面编辑人员可随时高效地进行素材挑选和采集,另一方面解除了采集业务对非编工作站的大量占用,大大提高了非编工作站的利用率,同时,素材经过安全传输网关系统,效率和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媒体采集前移场景如图8所示。
图8 媒体采集前移场景
4.4 HTML5技术及应用
从IntelIDF2013技术峰会(主题:让HTML5无国界)及最近的互联网开发大会上获悉,HTML5的规范标准、开发工具、开发人群和软件数量更为庞大、成熟,代表未来互联网和移动开发的方向,并可帮助应用开发者降低总体成本,加快跨平台应用开发和上市时间。基于网络标准并得到W3C支持的HTML5,让软件开发者真正能够一次开发应用软件即可部署到多种平台上,有潜力影响到数十亿的设备和用户,目前得到众多厂商如Intel、苹果、谷歌等上百家公司支持,可部署于Windows、Linux、安卓、iOS、MACOS等平台,媒体页签支持视频和音频,画布元素支持Canvas以及硬件加速WebGLAPI,增强的表单支持Form、CSS3页面渲染及CSS33D等,便于互联网多媒体、表单和三维图形的增强展现。
为了满足跨平台审片等项目需求,审片软件使用HTML5技术开发,以实现不同设备类型的跨平台应用。使用HTML5技术开发的审片软件如图9所示。
图9 使用HTML5技术开发的审片软件
4.5 二维码技术及应用
二维码技术起源于日本,原本是为了追踪汽车零部件而设计的一种条码,主要是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和“1”比特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二维方向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目前二维码已成为电视和互联网融合的关键通道,是线上和线下的关键入口、纽带,通过二维码,电视用户可更方便地参加互动,例如在节目生产平台中建立二维码生成系统,生成含有相关链接的二维码,嵌入到图文包装或非编制作系统中,用户只需用手机在屏幕上一扫,就可以轻松进行互动,诸如直接浏览主页、加入微信好友、投票、抽奖、打开相关微博等。
二维码技术可扩展到多个应用场合,例如在新闻二维码审稿软件中,后台二维码服务将文稿加密生成二维码,通过彩信网关发送,审核人可通过专用审片软件解密、解析相关二维码,还原为文稿进行审核,最后将审核结果加密生成二维码发回,台内工作人员根据审核结果调整相关内容。由于使用了彩信网关,利用类似OTT(OverTheTop)的原理,相关新闻文稿数据可快速从核心网络绕过高安全区、网闸、办公网等中间环节,直接传输到使用者的移动3G终端上,使用者可在第一时间做出操作回应,从而满足快捷、安全的新闻审稿要求。二维码审稿流程及软件如图10所示。
图10 二维码审稿流程及软件(截图)
5 总结与展望
可以预见,全媒体融合生产将在台网联动、台网独立两个方向之间起到很好的均衡作用,在节目运营管理平台和节目生产平台的作用下,可以统一进行信息采集、收录和外场制作,在前期信息采集资源投入可控情况下,还可以满足新媒体制作、新闻制作、专题制作、综艺制作等多种生产模式,满足网络、电视平台的播出、营销等多样性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后台的云渲染、流编辑技术逐步普及,移动平板设备等前台瘦客户端将加速全媒体融合生产流程,使新闻工作人员不再受限于地域和台内设备,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报新闻。凭借卓越的拍摄视角和用户体验,智能式穿戴设备将在新闻线索采集中应用,凭借第一视角的拍摄效果,给观看者带来更新颖、更具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另外,随着语音识别精度、准确率的提高,将助力收录自动拆条、智能唱词语音识别、网络SRT字幕自动生成等环节摆脱繁复的人工劳动,提高生产效率,这些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势必为网络公司、电视台等单位的全媒体融合生产系统的设计、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1] 中科大洋.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EB/OL].[2013-08-21].http:// www.dayang.com.cn/products/Broadcast-qualitysystemsolutions/ 2013-08-19/1718.html.
[2] 中科大洋.大洋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登陆BIRTV引发热议[EB/ OL].[2013-08-21].http://www.dayang.com.cn/News/CompanyNews/ 2013-08-26/1727.html.
[3] 中科大洋.大洋全媒体内容生产服务与运营平台产品设计[EB/ OL].[2013-08-21].http://www.dayang.com.cn/Technologycorridor/ technology/2011-09-08/1390.html.
TN948
B
��健男
2013-10-21
【本文献信息】史鹏程.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和技术应用探讨[J].电视技术,2014,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