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枝花野生菌开发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建议*

2014-07-07柳成益李华兵郑林用肖玉军

中国食用菌 2014年5期
关键词:攀枝花市食用菌资源

杨 梅,柳成益**,唐 平 ,李华兵,郑林用 ,清 源,肖玉军

(1.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1;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3.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产业论坛〉

攀枝花野生菌开发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利用建议*

杨 梅1,柳成益1**,唐 平1,李华兵1,郑林用2,清 源3,肖玉军1

(1.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1; 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3.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通过对攀枝花野生菌资源进行调研,阐述了野生食(药)用菌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提出了攀枝花野生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攀枝花;野生菌;可持续利用;块菌

攀枝花位于四川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地貌地形复杂多样,属于以南方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海拔937 m~4 195 m,年均温19℃~21.5℃,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是我国和我省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分布较丰富的主要产区。

为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明确食(药)用菌开发的思路,推动攀枝花食(药)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课题组对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做了初步调查。针对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开发利用的现状,对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以及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1 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和广袤的森林资源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是攀枝花市野生食(药)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载体和“孵化温床”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处,地处金沙江与雅砻江交界处的安宁河下游,位于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之间,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中心。市内海拔最低 937 m,最高 4 195.5 m,相对高度 3 258.5 m,属南亚热带岛状半干旱立体气候类型,具有干燥、炎热、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四季分明、干雨季分明、降雨高度集中、多夜雨和雷阵雨、蒸发量大、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的特点。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小区气候资源孕育了丰富的植物、动物和野生食(药)用菌资源,产生了众多的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攀枝花市幅员面积7.424× 105hm2,有林地约5.52× 105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4.2%,森林覆盖率58.97%,据不完全调查,攀枝花植物种类 2 300 余种,共有190余科、900余属[1]。攀枝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环境,由于山地气候的垂直差异,导致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带明显,植被类型丰富,植被和海拔的不同导致土壤类型的不同。气候环境、森林植被、土壤类型孕育了野生菌资源的多样性,在这些菌类资源中80%左右是菌根真菌,与针阔叶树木形成共生关系,分布海拔为 1 100 m~4 000 m,主要集中分布在1 500 m~3 000 m范围内。

2 攀枝花市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极其丰富,是我国和我省的主要产区

攀枝花市独特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条件造就了丰富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三区两县均有野生食(药)用菌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盐边县、仁和区和米易县,部分珍稀名贵野生食(药)用菌产量较大。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攀枝花野生大型真菌种类近600种,其中可食用的约350余种[2]。卯晓岚[3]报道全国野生食(药)用菌657种,郑林用等[4]报道四川省蕈菌1 291种,食用菌581种,攀枝花野生大型真菌种类约占四川省的50%,野生食(药)用菌占全国野生食(药)用菌种类的53%左右,占四川省野生食(药)用菌种类的60%左右,尤其是攀枝花的块菌资源,全国28个种,目前攀枝花发现的就有10余种,占全国块菌资源的40%以上。

块菌在攀枝花20多个乡镇均有分布,分布海拔为 1 100 m ~ 2 600 m,主要集中分布在 1 500 m ~ 2 400 m的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土壤有紫色土、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棕红壤,土壤pH值在6~6.5,疏松透气,块菌着生深度小于10 cm。攀枝花块菌最高产量 110 t,全国最高产量约 300 t,四川最高产量约 170 t,攀枝花块菌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0%,约占四川省总产量的65%,面积、单产均居全国第一。

国内块菌资源分布较广,但商业块菌主要是沿金沙江区域分布(图1),共同的气候特点是降雨量少、四季不分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

比较有特色的野生菌品种还有松茸、羊肚菌、虎掌菌、蛹虫草、灰树花、金耳、银耳、绣球菌、齿菌类、硫黄菌、牛舌菌、鸡油菌、离褶伞类等。

3 野生食(药)用菌已经成为攀枝花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表1 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市场调查(课题组的统计数据)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产量大,年产量达 2 533 t,年产值约1.1164×108元。全市农村人口46.8万人,仅此1项人平增收约238.55元。据调查,在野生菌分布较多的乡镇,仅2个~3个月的时间,只需要劳动力投入,当地农户每年采集野生食(药)用菌平均纯收入可达 2 000 元,最高的可达约6×104元(表2)。采集野生食药用菌成为当地农户的1项重要增收途径。

表2 攀枝花主要农业产业现状(攀枝花市农牧局)

攀枝花是攀西地区的经济中心,四川省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有四川“钢都”之称,也是中国重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比较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是早春蔬菜和特色水果。根据表2和2012年的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攀枝花农林牧渔总产值4.175×109元,其中早春蔬菜产量3.954×105t,产值1.16×109元,占农民增收总数的27.8%;水果产量1.834×105t,产值7.2×108元,占农民增收总数的17.2%;野生食(药)用菌产量为 2 533 t,产值1.1164×108元,占农民增收总数的2.7%;尽管攀枝花食用菌产业在农民增收中占的比例小,但是野生食(药)用菌只需要劳动力投入,风险小,在偏僻的山村,野生食(药)用菌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4 攀枝花市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4.1 开发与保护不协调,野生资源破坏严重,驯化栽培研究较少

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以自由采集和自发交易为主, 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由于无节制掠夺式的采集, 致使很多珍稀名贵的野生食(药)用菌产量逐年降低。加上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计划烧除、过渡砍伐等原因,部分资源面临枯竭,少部分已经灭绝。攀枝花块菌的产量变化情况见图2。

以块菌为例,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攀枝花,块菌(Tuberindicum)产量由2006年的约110 t锐减至现在的50 t左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块菌采集时采用宽口面的锄头采集,大量块菌菌根被挖断,或者是采挖后没有及时回填土壤,大量的菌根被裸露在外面,导致大量菌根死亡,并且存在同一菌塘1年内被反复采集高达10次以上,块菌菌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另外,块菌采集者将肉眼能看到的块菌全部采集完,没有科学留种,严重影响块菌菌根恢复,导致块菌产量逐年大幅度锐减,部分块菌资源,如巨孢块菌(Tubergigantosporum)品种已经灭绝。

由于食用菌科研投入不足,野生食(药)用菌的驯化栽培研究较少,在野生食(药)用菌驯化栽培和保护方面,对块菌进行了菌根苗培育技术研究,菌根苗培育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300多亩块菌人工种植示范园,预计将在近年内产出块菌,同时对块菌冷库保鲜技术、块菌保护性采集技术、块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为了保护地方块菌资源,成功申报了攀枝花“中国块菌之乡”和“攀枝花块菌”的地理标志。但对其他野生食(药)用菌的驯化栽培工作还属一片空白,丰富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优势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4.2 科研投入少,科技支撑产业的力度不足,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没有得到系统的调研与利用

由于食用菌科研投入较少,政府支持力度较弱,对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视度不够,野生菌资源分布、分类情况不清楚。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调查除了项目组协助四川省农科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国内其它外地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和部分标本的采集外,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没有开展系统调研,没有得到较好的收集与保存,以及系统的评价,比较有发展潜力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没有被挖掘。造成野生食药用菌开发的盲目性,部分珍稀名贵野生菌资源已经灭绝。

4.3 食用菌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缺乏,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浪费严重

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开发主要是进行盲目的、掠夺式的采集,然后对野生食(药)用菌进行简单加工。目前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的加工主要是干片、速冻和盐渍,由于食用菌产业链关键技术缺乏,产品加工粗放,保鲜技术滞后,导致大量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浪费,加工出的相关产品品质不高。

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采集与保护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学引导。食用菌项目研发经费欠缺,对野生食(药)用菌采集保护宣传力度不足,致使很多名贵珍稀食(药)用菌产量减少甚至灭绝。食用菌产业链关键技术缺乏,采集后的野生食(药)用菌商品化处理不当,导致大量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浪费。以块菌为例,由于采挖不当及商品化处理技术缺乏,降低了块菌品质,造成块菌资源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10%的块菌资源被浪费。

另外,由于对野生食(药)用菌的调研经费少,安全食用野生食(药)用菌宣传力度不足,人们对野生食(药)用菌的认识不够,每年都有很多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

4.4 加工粗放,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食用菌龙头企业,销售市场受限,销售信息不畅

攀枝花市现有的食用菌加工企业的资金、技术实力弱、规模小,主要从事野生菌粗加工,对深加工产品的研发较少,产品单一,高端产品少,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例如块菌只简单加工成块菌酒、块菌干片和冰冻块菌,而没有进行块菌系列保健产品的开发;在块菌原料的选择上,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原料都不是新鲜成熟的块菌,导致生产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产品品牌创建困难,产品本身的档次,提升不了块菌的附加值,企业效益得不到最大体现。

5 发展攀枝花市野生食(药)用菌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5.1 加大攀枝花市野生食(药)用菌产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力度,强化名贵珍稀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保护和驯化栽培力度,实现野生菌资源的永续利用

合理科学开发利用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是攀枝花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根本。建议:首先与国家、省市专业院所联合,对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开展系统调研,弄清攀枝花食用菌资源现状,对攀枝花野生菌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完善的研究、保护与管理体制,调拨专项经费,建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实施原生地保护,对名贵珍稀的濒危野生菌资源采取品种原生地保护,对其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与保藏。

其次,将珍稀濒危物种优先列入保护名录,对有市场开发潜力的野生菌进行保护性开发,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名贵野生菌的采集技术标准,对野生食(药)用菌的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加强对采集者和经营者的知识培训和执法力度,对采集、收购与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杜绝掠夺式采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资源的灭绝。

再次,加大对食用菌科研和产业的经费投入,加大野生菌原生地人工促繁技术及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食用菌菌根苗造林技术,促进野生菌产量的逐步提高。强化科研队伍建设,引进集成省内、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优良品种、配套技术,开展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的示范推广。通过技术的示范推广逐步提高野生菌的产量,从而有效保护野生菌资源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和森林的保护紧密结合起来[6]。

最后,充分利用攀枝花独特的气候资源,开展特色野生食(药)用菌的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与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重点筛选适合攀枝花的中高温型食用菌品种;加强种植新模式、新设施的研究,提高种植的效益;通过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科技示范和电视、网络、发放资料、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科技培训,帮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农民科技兴菇的信心和意识。课题组在块菌人工驯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备成熟的块菌菌根苗培育技术,并开展了块菌保护性采集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块菌、牛肝菌、红菇、乳菇和鸡油菌等国内外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利用攀枝花独特的环境条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集成,促进攀枝花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科学利用。

5.2 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加大珍稀名贵野生菌产品的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力度,提高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首先,引进和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科研+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股份制”等的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机械,完善设施建设,建立现代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循环的标准综合示范基地,示范带动生产者标准化、规范化,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其次,加大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力度,由普通食用菌向珍稀食用菌方向发展,改变由单一食用向保健品、药用制品和化妆品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食用菌的附加值。

再次,规范野生菌采集技术,对野生菌进行分级处理,开发一系列产品,规范食用菌产品的生产,从原料的收购和加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保证产品质量。

最后,扩大宣传力度,培育食用菌文化,开发食用菌旅游,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食用菌健康发展。

5.3 建立健全产品品质和质量可追溯机制

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产地编码管理模式,以网站为监管平台,启动农产品质量IC卡管理体系等[7]。按照良好农业规范要求,逐步制定并执行了一套符合当前企业实际的生产操作规程,即在种植环节农事管理记录、加工环节、进货渠道、销售环节规范标识以及监管环节信息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组织生产者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经营,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建立了质量管理和源头可追溯等制度,既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探索出了1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效途径,推动了农业健康发展。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生产标准化问题,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尽快建立与国外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1]杨荣喜. 攀枝花市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J]. 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8(1):11-23.

[2]杨梅,柳成益,唐平,等. 四川攀枝花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建议[J]. 食用菌,2013(2):12-22.

[3]卵晓岚. 中国野生食用真菌种类及生态习性[J]. 真菌学报,1988,7(l): 36-43.

[4]郑林用,罗霞,贾定洪,等. 四川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J]. 中国食用菌,2008,27(1):55-59.

[5]李泰辉,宋斌. 中国食用牛肝菌的种类及其分布[J]. 食用菌学报,2002,9(2):22-30.

[6]于富强,刘培贵. 云南松林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及保护对策[J]. 生物多样性,2005,13(1):58-69.

[7]许靖波,邓后勤,周华玲.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探讨[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24-28.

剧毒蘑菇区别有了有效方法

每年野生菌上市时,如何有效区分食用菌与有毒菌,让人很头疼。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对鹅膏科真菌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让人们区别该科菌类时提供了有效的区别方法。

鹅膏科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该科既包含国际上著名的食用菌,也兼有易与可食鹅膏和一些可食用蘑菇相混淆的剧毒菌。在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故中,约90%都是因误食剧毒鹅膏所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组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由博士生蔡箐基于5个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并结合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对全世界剧毒鹅膏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和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关进展。科研人员介绍,该工作主要新意在于:此前人们对剧毒鹅膏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和估计严重不足,在剔除原先误置于鹅膏属剧毒鹅膏组的5个物种后,其他28个物种构成了一个单系,其中50%的物种(14种)可能是新物种;相关生物化学分析指出,鹅膏属中的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为剧毒鹅膏的共同衍征;有关生物地理学分析表明,剧毒鹅膏很可能起源于古热带,起源时间不晚于古新世早期;东亚-北美东部、欧亚-北美-中美等洲际间的剧毒鹅膏姐妹种或姐妹群的亲缘关系,可以通过古多种方式得到很好的解释。

据悉,该研究对于剧毒蘑菇的物种识别和我国毒蘑菇中毒预防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揭示鹅膏属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形成与演化具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

易菇网

2014.09.01

Wild Edible and Medical Fungi Present Situation of Exploitatio and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Panzhihua City

YANG Mei1, LIU Cheng-yi1, TANG Ping1, LI Hua-bing1, ZHENG Lin-yong2, QING Yuan3, XIAO Yu-jun1

(1.Panzhihu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PanzhihuaSichuan617061; 2.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ChengduSichuan610066; 3.Xichang College, XichangSichuan615013)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wild mushroom resources in Panzhihua ci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ild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were exploited and analyzed, to put forword countermeasures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ild mushroom resources in Panzhihua city.

Panzhihua city; Wild fungi; Sustainable utilization;Tuber; Countermeasures

*项目来源: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四川藏区和攀西地区名贵食药用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3NZ0029);攀枝花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利用废弃果技开发食用菌基料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CY-N-3)。

杨梅(1978-),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驯化栽培技术研究。E-mail: 463564340@qq.com

2014-07-15

S646.9

A

1003-8310(2014)05-0066-04

**通信作者: 柳成益,E-maiL:147787071@qq.com

猜你喜欢

攀枝花市食用菌资源
老年人法律服务站落户攀枝花市老年大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攀枝花市芒果园产量及施肥管理问题诊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新时代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基于攀枝花市退休职工面对面理论宣讲
资源回收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七一”表彰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