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起杀人案件谈“心理扭曲”

2014-07-05金慧

科学养生 2014年5期
关键词:投毒拳头心理

金慧

新春佳节,云南腾冲发生的一起特大持枪杀人案震惊了全国!箐口村村民邵宗其因妻子出轨,心理扭曲,在大年三十的鞭炮声中开枪杀死六个人。

案件情节并不太复杂,箐口村在外跑运输的村民邵宗其发现妻子曾与邵宗华、邵宗平和邻村的段从康(化名)有染。2013年7月,邵宗其到猴桥镇派出所法庭起诉,要求与妻子离婚。经村人劝阻,又撤销了起诉。7月19日,邵宗其写信给箐口村调委会,要求跟“与妻子有染的三个男人进行调解”。但邵宗其开出的三个解决方案中,前两个令人瞠目结舌:他要求三人之妻,分别陪他跑车一个月;每人向他赔礼道歉并赔偿10万元;与妻子离婚。这种有悖人伦常理的要求,说明其心理扭曲已经十分严重。虽然邵宗华和邵宗平两人在今年初表示:“愿意出点钱解决事情。”但邵宗其的极端心理膨胀,“希望在大年三十前得到三个人的登门道歉,但久久没有等到”,于是便开了杀戒。

这种开枪杀人案件虽然极其罕见,但动辄以攻击人泄愤的事例并不鲜见。

时隔不久,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投毒者恰恰是同室舍友林森浩。林森浩称自己平素看不惯黄洋的举止做派,愚人节时,想投毒整他一下,没想到要了他的命。名校、高学位、投毒,这几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杀人新闻引起全社会关注,两个年轻的生命悲剧引起人们沉重的思索。

这两个案件虽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各异,但都是在极端心态下,由心理扭曲导致的。

心理扭曲就是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经过大脑后被自闭的心理给扭曲了,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了一个人的行为,有人格分裂或忧郁症的趋向。心理扭曲的人通常是逆向心理,往往对于某种事物发生会感到抗拒。比如,会有“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死去了?”这种极端心理状态,遇到被欺负的时候会有一种杀死对方的冲动。

美国有一部电视连续剧《犯罪心理》,每集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犯罪嫌疑人都是心理极端不正常者。

第七集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洛杉矶接连发生三起案件,受害人都是女子,并且脖子上有两个洞,受害女子都被吸过血。最新的一位死者叫塔拉,是一位美女,同时也是摇滚歌星丹特的粉丝。丹特每次演唱会上都以吸血鬼造型出现,不过他人气并不高。丹特对自己的音乐事业没有信心。洛杉矶警察瑞德认为此人可能患了精神病,有一种精神病人就像吸血鬼一样,要通过吸别人的血,来让自己存活。这种人的生活环境很糟糕,人也贫穷。最初大家也怀疑是丹特所为,可是经过调查,发现丹特家相当奢侈豪华,并不像瑞德说的,对方很贫穷。于是人们又怀疑是瑞德判断错误。不久,法医来电,从死者伤口唾液来看,吸血者应该是女子。警方查看丹特的影迷留言,发现一个叫吉娜的女子留言表示可以为丹特去杀人。警方来到吉娜的家,发现她果然就是凶手。

丹特的扭曲心理是这起案件的直接原因。心理扭曲可以导致千奇百怪的极端不正常行为,如果要深究事件的来龙去脉,恐怕与从小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教育理念不无关系。

不少人的心理异常可以追溯到小时候的不正常经历。

有一位成年女士长期做噩梦,原因是7岁到10岁的时候,被邻居大哥欺负过。这人外表文雅清秀,学习好,那时周围人都拿他做孩子的榜样。这位女士说“我一放寒暑假,父母非送我去他家让他辅导我学习。就是那个时候我被他欺负了,他摸我,在我身体上摩擦,有几次我尿尿时都感到痛了,有一次让我给他用嘴……他很有心计,不但不让我对人说,平时当大人的面对我要求很严格,布置难题让我做。父母都觉得他好,觉得我很需要他辅导学习,后来我不愿意去他家学习,父母还骂我。直到他毕业去外地才结束。那时我不懂,长大才慢慢明白,觉得好恶心、好悔恨。我也没对父母和任何人说过这事。从那时开始,我长期会做噩梦,厌恶反感学习和学校,痛恨那些披着人皮的恶棍。”而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她现在还能偶然看到他,她时常有一种杀死他的心理冲动!

为此,她去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告诉她,童年的痛苦经历在你的潜意识里面留下了深深的、难以磨灭的烙印,随着岁数的增长,童年的经历越来越影响自己的生活,这也符合心理学特点。怎样摆脱这种噩梦的缠绕呢?心理专家给出了两招:第一是按照弗洛伊德的催眠学说,去心理咨询室运用催眠的方法,彻底忘掉那段痛苦的记忆。第二是采用森田正马疗法,就是不要太在意它,顺其自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淡忘;也不要对自己丈夫说,毕竟那不是你的错。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这位女士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要不然,她在极端情绪下做出杀人案件也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导致心理扭曲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家庭教育问题。

不难发现,现在不少的家长害怕孩子在外受到欺负,甚至直接告诉孩子谁欺负你,就打他。在家长这种心态影响下,孩子会形成“防止被欺负”的戒备心理。就心理学而言,个体对人性的认知,决定自己对别人行为的认知。认为人性向善的人,会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行为;认为人性向恶的人,则会从恶意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行为。有“别人会欺负我”这种戒备心理的人,总会从不好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行为,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把一些小小的人际摩擦当成是对方的侵犯或攻击,并采取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对抗心理,从而使矛盾升级。矛盾升级后,胆大的、性格外向的人往往会产生暴力冲突,使矛盾公开化;胆小或性格内向的人,则往往会把对对方的怨恨藏在心里,采取疏远等阴性对抗,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垃圾越积越多,并发酵,由怨恨到仇视,当自己感到承受不了时往往会爆发出来,这种爆发往往就会是“马加爵”式的杀人,以及“室友间”的投毒。

要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重要的是要从小教育孩子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人际摩擦,学会与人友好相处。这里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从善良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言行,揣着善意理解对方。另一层意思是当出现人际矛盾时,要从积极的角度去化解矛盾。要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体会到有朋友的快乐。父母要懂得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把自己的怨气不满发泄出来,把想法说出来,然后要教孩子学会谅解与宽容对方。

有一个“拳头人际交往模型”值得借鉴,说起来也简单:举起自己的左手并握拳,这只拳头代表有些情绪的自己;再举起自己的右手亦握拳,这只拳头代表对自己有情绪的对方。然后两只拳头相撞,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是疼痛感,而且是越用力越疼,这表示两个有情绪的人带着情绪针锋相对交往时的感受。但此时,如果把代表自己的左拳头松开,再相撞时,由于是左手掌与右拳头相对,不管怎么撞,都不会有疼痛感,亦没有了明显的不舒服感。这表示自己用宽容接纳的心态与有情绪的对方交往时的感受。接下来,再将代表对方的右拳头缓缓松开,再相撞时是两掌相对,不仅没有不适感与疼痛感,还产生了“啪啪啪”的和谐之声。

“拳头人际交往模型”形象地展现了宽容与接纳对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变化。用宽容与接纳代替针锋相对来处理人际矛盾,并使之渐渐内化为人际交往理念与模式,那么,在生活中就常常能够变竞争为合作、甚至化敌为友。就不会戴上心理扭曲的枷锁,做出极端的举动来。

编辑/谭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投毒拳头心理
分拳头
拳击手
食物中毒案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纠缠
投毒凶手
把投毒看作“开玩笑”是情感荒漠化表现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